《烽火列车》形象地喻示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我们无所畏惧

5月23日晚,央视电影频道播放了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烽火列车》,再一次用黑白的影像,让我们回到了那曾经的烽火年代。

影片拍摄于1960年,虽然与今天相距近60年,但影片里传达出的精神力量,依然鲜活、强劲,让人热血沸腾。

这就是电影的价值所在吧。电影能够最激情地保真过往年代的精神力道,记录下当时那原汁原味的影像记录,反映折射出时代特征的人物情感,所以,即使相隔多少年,那一份应和着时代价值趋向的精神,能够一尘不染、一无损耗地留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时代曾经有过的热血与激情。

《烽火列车》表现的是抗美援朝期间,一辆从国内丹东开出的运输军用物资的火车,冒着敌机的轰炸,一路前行,克服艰难险阻,把后勤物资与军用物资运往前线的故事。

剧情的特点规定了它的故事发生地是流动的,而没有变化的是剧中人物,这样,《烽火列车》与一般电影不同的是,它以一群列车工人为主要视线,然后一路展示他们如何穿越敌人用空中优势设立的一道道封锁线,最终把物资送到最需要这些物资的前线,来逆转战争的胜负之局。

《烽火列车》正是通过它的移步换影的电影视角,展现了扑面而来的重重危机,然后把破解危机作为电影刻画人物的精神平台,从而在沧海横流中,凸显了电影中力求表达的英雄本色。

《烽火列车》的这种叙事架构,我们可以比照一下最近颇为轰动的《流浪地球》,从中可以看到两片之间具有某种相似度。那就是前途莫测的未来,潜伏着重重危机,每一步前行,都是生死考验,但向前才是迎接胜利的唯一途径,这构成了这类电影的魅力所在,也形成了它内在的紧张与悬念。

《烽火列车》中可以看到电影所拥有的非常成熟的叙事技巧。《烽火列车》在悬念上所达到的让人欲罢不能的紧张度是不言而喻的,因为电影里,不知道有什么危险在等待着剧中人物,这种悬念,也通过人物的命运传递给了观众,从而使得电影的叙事本身也踏上了急如星火的节奏,让整个影片形象地演绎了它在烽火中“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主题。

从列车踏上朝鲜的土地起,就开始遭遇到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列车不得不在一个个隧道所打造的安全岛的间隙,踩准节奏,躲过美国飞机的饿狼式的空中猎杀。

在这里形象化地展示了美国飞机依靠高人一筹的空中优势,可以肆无忌惮掌控着别人的命运,而电影里展现的图景,正是一幅今天依然严酷的现实存在。

就在这份二维空间应对三维空间的不对等的抗争中,中国司机展现了自己的勇敢与无畏,与空中的敌机,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电影有其故事原型,当年的中国运送军用物资的司机采用火车喷吐烟雾、然后借着烟雾的掩护、快速驶离烟雾区,从而给美国飞机制造迷障,成功地把美国飞机甩掉。

接下来又遭遇到炸毁铁轨的更为现实的困难,但是,与空中优势相对应的是,行走在大地之中的列车,却拥有着“地下”优势,那就是志愿军拥有当地人民的支持,依靠群众作为不是停留在口号上的现实支撑,很快使铁轨被损这一个前进路上的难题迎刃而解。

而电影更以惊心动魄的镜头悬疑,营造了一场美军飞机扔下定时炸弹所制造的新的前进危机,面对着难以忍受的不知何时爆炸所发散的压力,英雄司机不顾生死,用最笨的办法,捆上炸弹,拖到他处,让其自爆,也在这一过程中,识破了定时炸弹的爆炸秘密,从而顺利地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隐患所在。

至时,美国飞机一路设下的危机重重,都在英雄的中国司机的智慧与勇敢的化解下,被扫除干净。

电影也由此给我们展示了在技术力量薄弱于对方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这种躲避、化解、完善的办法,变整体被动为局部主动,变无奈挨打为少受损失。而今天我们在技术上仍然会受制于美国的科技压力,我们同样会面对着电影里所呈现出的困境所在,而《烽火列车》所展现出的中国人的应对态度,以及这其中的不屈服的精神气质,依然值得我们记取与张扬。

在强势的对手面前,对方可以动用它所掌握的一切技术,让你没有任何招架的力量,以此来打造这种不对等的对垒面前的制胜优势,这里有什么公平可言?当然是没有的。强权与强势依然是世界霸权默许的头牌,你不得听它在呼风唤雨,指手划脚,在这股力量面前,何以谈公平公正?

《烽火列车》就像一个形象的隐喻,展现出在敌人的炮火面前,我们只有保持前进的姿势,不断地完善自己,强大自己,缩短与对手的差距,获得制胜的权利。

如果说公路片是电影里的一个体系健全、套路完善的片种的话,那么,《烽火列车》可以对等地等同于“列车片”,通过列车的前进轨迹,来展示流动的车轮上的人们的命运走向与心灵撞击。

《烽火列车》在它的穿越封锁线的故事流线中,把更多的镜头,对准了人物的心灵之窗,从而展现了中国人的人情之美。

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亲情之美,爱情之纯,友情之真,而尤其带有套路性质的是,朝鲜引路员在这场运送军用物资的惊险之旅中,也意外地找到了自己母亲与孩子的下落,这种在战场中实现亲情的回归,可以说是战争片里最喜欢选择的设定。《英雄儿女》《长空比翼》《小花》等等,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这样的情节结构方式。

为什么艺术作品会喜欢这样的设定?因为战争打破了生活的常规,制造了无数种可能,给予了偶然以成立的极大机遇,而战争的黑色属性,唯有用人间的亲情,才能冲淡它的伤筋动骨的印痕,所以,当我们面对战争,必然会在血与火的无序纷纭中,选择亲情来制衡战争的可怖与可恶,这应该是这种亲情在战争中能够最终营造一份团圆的温暖情境的原因所在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