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状态释伤寒举隅
仲景以下,古今中外释伤寒者,不下300余家,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又不乏见仁见智者。
山西李可先生在其经验集中写到:“伤寒六经辨证之法,使我们洞悉病源,统病机而挽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种万种,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围。临证之际,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证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如此则虽不能尽愈诸疾,庶几见病知源,少犯错误。
仲景学说是中医学说的灵魂,也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李老一语道破天机,病机是核心、是金钥匙。病是病状、病证,机是时机、机会。
伤寒论从头至尾,没有离开过病状的八纲属性、整体状态。把握整体的状态,从正气入手可以执简驭繁,也符合中医的扶正祛邪的总原则。正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愈机制,是人体脏腑功能与气血精津液盈亏等作用的总和。
由于禀赋、体质、嗜好、地域等各方面的差异,故正气对邪气的反应状态、表达方式不同。受启蒙老师王济生主任的影响,临床将疾病的病理反应分为四种状态——郁、亢、损、衰。郁者不畅,亢者不顺,损者不足,衰者不振。故治当郁者畅之,亢者顺之,损者益之,衰者振之。
而具体到八纲属性则虚实是指疾病过程中正气呈现的不足或不畅,寒热是正气抗邪衰竭与亢进,表里是正邪相争轻浅与深重,如气为表,血为里,腑为表,脏为里,表里是相对的比较划分,反映疾病之进退。
如“郁”之状态。《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原文第1条描述了太阳病的共性,第2、3条描述了各自的个性。同样的环境、饮食,得病后状态却不同,为什么?裴永清教授常说:“读《伤寒论》要参考《内经》。” 后考《内经》云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 肥腠理、充皮肤、司开合者也” ,尤其是“司开合”的功能,直接调节体温和汗液的排泄。
太阳表证初得之,邪袭肌表,若卫气不固,邪由表入肌,故开而不合就是自汗脉浮缓,其机理为气不摄津,津液的流失,造成相对的卫强而荣弱;若卫气固密,邪滞体表,故合而不开就无汗脉浮紧,其机理为气血不畅、表里割据,造成卫强而荣不弱。无论是中风,还是伤寒,皆是正气被郁滞之状态。细究桂枝汤与麻黄汤之异同,可知正气为本的重要性。
桂枝与甘草是两方的相同成分,桂枝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畅达气血,炙甘草守中补中。桂枝汤中用白芍、姜枣以敛阴生津,交通营卫;麻黄汤中用麻黄宣肺、杏仁降肺以平其喘,升降宣通。可见总是以辅助正气为治。诸如此类,不在逐一列举。
总而言之,郁亢损衰者,正邪交争之势也。因势利导,乃养生、治病之基本法则。诊治之要,审时度势,联正抗邪,使正气畅、顺、足、振则体健。
邪气是通过正气来表达的,是对临床症状的特征性归纳,并非真正中了风邪、伤了寒邪。明确这一点,我认为:有助于理解《伤寒论》的真谛!
本文转发自公众号弘医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