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整合撤并农业执法等队伍,80%执法人员下沉乡镇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将全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与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层“三整合”改革等有机结合,努力构建“综合执法+专业执法+镇域执法”的基层执法体系,聚焦执法层级、重心、机制、效能四个维度,有效提升区域监管执法水平。
一、科学整合,厘清执法层级
精简执法机构设置,理清执法管辖权限,明确监管执法职责,实施分类分级执法是推进区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基础。一是精简整合区级队伍。区级单独设置的执法队伍由改革初期的17支,整合撤并为市场、交通、农业、城管等4支综合执法队伍和若干专业执法队伍。创新人员管理模式,从职责定位、执法主体和队伍建设三个层面上积极探索“局队合一”执法新体制,实现部门内“一支队伍管执法”。二是科学设置镇级队伍。结合基层“三整合”改革,在全区镇、开发区统一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加大对镇域执法力量的整合力度,实现镇域内执法工作统一部署、人员统一管理、装备统一调配、案卷统一审核、考核统一实施。三是强化部门职能配置。结合党政机构改革,在区城管局挂综合行政执法局牌子,引导其从单一领域监管执法角色,向统筹协调全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角色转变,逐步承担起建立健全执法协作联动机制。
二、体系完善,下移执法重心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加强镇级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能力,是推进区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重点。一是坚持实效为先,科学梳理下放执法事项。按照“镇级亟需、易于识别、便于操作”的原则,制定包括城管、人社、农业农村、水利、卫健、教育六大领域的348项拟相对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目录清单,经省政府批准后对外公布,确保下放权力基层接得住、用得好。二是坚持稳妥有序,推进区级执法力量下沉。明确区级执法力量下沉不低于80%,实行“区属镇管镇用”,首批244名执法人员已纳入镇(开发区)统一管理、考核使用。执法车辆等区级执法资源同步下沉。三是坚持协同高效,理清职责边界。出台《常州市武进区镇域综合行政执法管理规定(试行)》和《常州市武进区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细则》,厘清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权责关系,建立联席会议、培训指导、信息共享、保障监督等制度。
三、务实创新,完善执法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运行机制,是推进区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保障。一是规范执法协作机制。区城管、人社、农业农村、水利、卫健、教育、市场监管、交通、住建9家区级执法部门分别制定与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的执法协作规定(办法),加强区级行政执法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之间的分工配合、执法协作,保障和规范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统一执法制度标准。围绕培训有计划、执法有章程、操作有模板、结果有量化,统一标识、流程、着装等各类执法要素,将185种执法文书精简为30种。指导各镇、开发区建立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等行政执法规章制度,推动镇域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围绕“一专多能”岗位要求,开展多元执法培训,迅速提升基层执法“新兵”的法律素养和执法实务操作水平。突出抓好基层法制员队伍建设,建立法制审核会商、法律顾问律师参与审核等工作机制,着力健全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集体通案等制度。
四、智慧联动,提升执法效能
构建区、镇、村三级高效协同体系,着力实施网格化精细管理,推进区域治理智慧化,不断提升执法效能,是推进区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核心。一是建强网格,延伸治理触角。按照“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工作思路,强化网格治理防范和应急处变能力。全区929个基础网格,107个专属网格,将网格管理与综合执法密切衔接,实时发现收集,及时上报,综合执法队伍迅速反应、快速处置,将大多数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二是融通数据,集成高效指挥。依托“1+4”一体化平台,同步推进区、镇两级集成指挥中心建设。搭建武进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逐步推进对46个非涉密系统平台融合打通,实现数据信息与“一体化平台”即时互通,促进区镇两级联动指挥更便捷、高效。三是智慧联动,强化审监协同。从审批、监管、执法全链条出发,拓展一体化平台应用场景,推动审批部门、监管部门、执法部门三者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作通畅的工作机制,优化内部流程,促进“前台”与“后台”以及各职能机构之间无缝对接、高效运行。建立综合行政执法信息与社会信用基础信息数据库联动机制。
截止目前,全区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共办理行政处罚类、行政强制类案件1200余起,未出现行政复议、诉讼情况。基层贴近实际、就近管理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执法效率明显提升,区镇村三级协同联动基本形成。下一步,武进区将紧盯薄弱环节,大力推动力量向基层下沉、资源向基层集聚、保障向基层倾斜。
来源:农业农村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