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163):上善若水——说“善”

细说汉字

(163)

上善若水——说“

朱英贵

一、“善”字小引

“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为什么要“若水”?《老子》第六十六章有云: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段话的意思是: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中国传统的童蒙读物《三字经》的开篇第一句便将老子提倡的“善”写入了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人对这六个字耳熟能详,其中的“善”这个形容词兼有吉利、慈祥、美好之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要以善为美,与人为善,戒恶扬善。“善”不仅是个形容词,它同时也是一个动词,兼有擅长、喜爱、赞美之意,它直接指导中国人的行为:善学,善问,善思,善行。一个人品德美、行为美即为“至善”而“至善”一词,出自《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至善”的词义,那就是:很好,好极了;至善尚美:就是追求最善最美的事物。那么,“善”字的美好吉祥之意从何而来呢?它的构字理据又是什么呢?这需要分析它的古文字字形来解读。

二、“善”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善”字的甲骨文字形至今未能确认,有人将上图中的几个甲骨文字形认定为是“善”字(见于网上的《象形字典》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2859)但证据不足,何以同是一个“善”字,甲骨文字形(从羊从目)与金文字形(从羊从誩)的相差会如此之大?而且从甲骨文与金文的构字理据来看也缺少承继性,不得其解。《甲骨文編》卷四附三之中有大量的类似字形(见下图),该书将其楷化为“上羊下目”的一个汉字,并不认为它就是“善”字,据此,本文也只好存疑待考。

下面依据金文字形来讨论“善”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金文的“善”字是个由三个构件构成的会意字,其上部为“羊”,下部两侧各为“言”,合起来就是“誩”,“誩”的意义应该是表达或评议,而表达或评议的内容要么是肯定要么是否定,从“善”字的各个义项来看,它的字义一定是肯定的。言为心声,“善”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高兴的心情,至于为什么高兴,那就应该是跟羊有关系。

一些学者认为“善”是“膳”的本字,也就是说“善”是称赞羊肉味美。愚以为,这样理解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恐怕误解了先人更加良善的美意。羊肉味美一定是尽人皆知的,也一定是应该称赞的,但却不至于专门为这个意思造一个字,若以此思维逻辑,那么牛肉、猪肉、鱼肉、禽肉呢?是不是都应该各自造字呢?所以“羊”的美好与值得称赞一定还有比羊肉味美更重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羊和祭祀存在很强的联系,“国之大事,祀与戎也”,祭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善”这个字应该是用来形容祭祀时的状况:羊是一种通用的祭品,因其味美就更受推崇,最好的东西一定是要奉献给圣灵的。祭坛上放着全羊,祭祀的人在巫祝的引导下表达内心的祈祷与祝愿,所以要用两个“言”来表示许多人的心愿。

另外,上古时候的人们还保留着很强的动物崇拜意识,巫师祭祀时会头戴公羊角,载歌载舞,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华美的商代青铜羊头面具(如下图),据说是巫师在祭祀时戴在面部的道具。另外商代青铜三羊铜罍羊头纹饰(如下图)等,都可以证明“善”就是用来称颂顺利、吉祥的,所以要用“羊”与“言”会合成意。

小篆的“善”字有两种写法,其下部或从“誩”,或从“言”,其中从“誩”(写两个“言”字)的是直接承继金文字形,楷化之后理应写作“譱”;而现代汉字的“善”则是由从“言”(写一个“言”字)的小篆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而来的,“言”字也讹变得不像“言”字了,成了左右两点下加一横,再下边则保留有原来“言”字下边的“口”,好在“口”与“言”的表义功能接近,所以还可隐约追溯其构字理据。

《说文解字》:“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许慎所解释的意思是:“善”的意思就是吉祥。它的字形采用“誩”与“羊”会意。“善”这个字,与“義”(义)字、“美”字同义,意谓“善”兼有正义与美好的意思。

    三、“善”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善”字的造字本义应为“吉祥吉利”,例如:“善,吉也。”(《说文解字》)又如:“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汉书·翼奉传》)这一句中的“善日”与“善时”即“吉日”与“吉时”的意思。

由此可引申出“美,美好”的意思,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又如:“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善哉?”(《战国策·赵策》)

由此可引申出“和善,慈祥”的意思,例如:“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诗·邶风·凯风》)这几句诗的大概意思是: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又如:“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韩愈《原毁》)意谓—种和善的行为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艺是容易掌握的。

以上是“善”字的形容词意思,“善”字还有一些动词意思,诸如:

可以表示“擅长,善于”的意思,例如:“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卫风·淇奥》)意谓擅长幽默又风趣,笑谈话语不伤谁。又如:“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再如:“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史记·刺客列传)

还可以表示“羡慕,喜爱”的意思,例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辞》)此为羡慕的意思。又如:“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此为喜爱的意思。

又可以表示“赞许,赞成”的意思,例如:“使孔子徒欲表善颜渊,使子贡贤,门人莫及,于名多矣,何须问于子贡?”(王充《论衡·问孔》)此为赞许的意思。又如:“王曰:善!”(《战国策·齐策》)此为赞成的意思,表应诺。

“善”字有时还有副词意思,相当于“好地”诸如:“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战国策·燕策》又如:“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作副词用时还可以有“多,常,易”的意思,例如:“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刘基《苦斋记》)又如:“敌人不会善罢甘休。”

另外,“善”字还有一些通假用法,诸如:“具大牢以为善。”(《庄子·至乐》)这里的“善通“膳”。又如:“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这里的“善”通“缮”。就不再赘述了。

根据上面对“善”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善”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善”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善”字的相关成语很多,“善”字在其中也保留有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各种含义,而且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还可活用作名词,下面分别列举一些,以见一斑。

其一,成语中用作形容词的“善”,例如:

积善成德——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语见《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善有善报——做好事必有好的报答。常与“恶有恶报”连用。语见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多多益善——比喻越多越好。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善男信女——原指皈依佛教的人。后泛指虔诚信奉佛教的男女。语见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拒客》:“释道寺院,有客堂,有主客师,使四方游人,善男信女,咸可小憩,有来礼佛者,有来布施者,从不拒客之礼。”

嫉恶好善——憎恨坏人坏事,鼓励好人好事。语见《旧唐书·王珪传》:“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善财难舍——善财:原为释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爱惜”意,指“爱惜钱财”。舍:施舍。指人爱惜钱财,不愿施舍于人。常用来讥讽人非常吝啬。源自《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菩萨骂道:‘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

尽善尽美——内容和形式都完美无缺;没有缺点。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语见西汉·戴圣《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

改过迁善——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源自《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源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来者不善——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语见清·赵翼《陔余丛考·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亦本《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句。”

其二,成语中用作动词的“善”,例如:

兼善天下——原意为“达则兼善天下”,意谓得志做了大官同时也要把天下治理好。语见《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亲仁善邻——亲近仁德,与邻为善。语见《左传·隐公六年》:“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

与人为善——与:赞成;为:做;善:好事。原指赞成人学好。现也指对待别人有善意。语见《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独善其身——善:弄好。原指加强其自身的品德修养。现指只要自己好而不关心别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语见《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乐善好施——乐意作善事,喜欢施舍。源自《史记·乐书二》:“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其三,成语中用作副词的“善”,例如:

多钱善贾——亦作“多财善贾”。谓钱多好作买卖。比喻具备充分条件,则事容易办成。语见《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知人善察——善于识别观察人才。语见《魏书》:“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知人善任——了解下属;善于任用。源自汉·班彪《王命论》:“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善解人意——善于理解别人的意图。语见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七回:“他总不离杨妃左右,最能言语,善解人意,聪慧异常,杨妃爱之如宝,呼为雪衣女。”

恂恂善诱——恂恂:同“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语见汉·赵壹《报皇甫规书》:“岂悟君子,自生怠倦,失恂恂善诱之德,同亡国骄惰之志,盖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谆谆善诱——耐心恳切地教诲、诱导。语见宋·刘挚《乞重修太学条制疏》:“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

善罢干休——善:好好地;甘休:情愿罢休。好好地解决纠纷,不再闹下去(多用于否定)。语见《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他看见奶奶比他标致,可比他得人心儿,他就肯善罢干休了?”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语见《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束。语见《庄子·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

多谋善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源自晋·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能歌善舞——擅长歌舞。语见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九回:“不论才人、美人、嫔妃、彩女,或有色有才,能歌善舞,稍有一技可见者,许报名到显仁宫自献。”

骁勇善战——勇猛矫健,善于战斗语见《南齐书·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

能言善辩——形容很会说话;善于辩论;口才好。源自元·尚仲贤《气英布》:“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

其四,成语中用作名词的“善”,例如:

从善如流——从:听从;善:指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如流:像水从高处流下那么快。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语见《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恶不去善——不因为厌恶某人而否定他的优点。语见《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乐善不倦——乐于坚持做好事不是疲倦。语见《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从善如登——比喻学好很难(学坏却很容易)。语见《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劝善戒恶——勉励好人,惩罚坏人。语见晋·袁宏《后汉纪·贾逵传》:“强干弱枝,劝善戒恶。”

掩恶扬善——谓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称扬其好处。语见汉·班固《白虎通·谥》:“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者何?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其君,掩恶扬善者也。”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而遵循。源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见善若惊——看见好人好事就会受到震动。语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忠果正直,心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如仇。”

推贤举善——举荐贤士,引进好人。语见元·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喜孜孜推贤举善,永绵绵龙虎风云。”

隐恶扬善——隐蔽别人的坏处;宣扬别人的好处。源自《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择善而行——选择有益的事去做。语见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人的品格应该向水一样,做事情行云流水,静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

相关链接:

细说汉字(160):格物致知——说“物”

细说汉字(161):载沉载浮——说“沉”(沈)

细说汉字(162):爱礼存羊——说“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