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24):根深本固——释“本”(下)
朱英贵
[紧接《汉字探微(124):根深本固——释“本”(上)》]
四、含有“本”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本”字的成语很多,其中“本”字的文化含义也很丰富,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本”表示草木植物的根的,例如:
根深本固——指根基深厚牢固。源自《淮南子·泰族训》:“语曰:不大其栋,不能任重。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纲纪,治之仪表也。”
积基树本——缔造基础,树立根本。语见晋·干宝《晋纪总论》:“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恤隐民事,如此之缠绵也。”
绝其本根——本:草木的根。从根本上予以解决。语见《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木落归本——犹言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
深根固本——使根基深固而不可动摇。同深根固柢”。语见《三国志·吴志·陆瑁传》:“至于中夏鼎沸,九域槃亘之时,率须深根固本,爱力惜费。”又见《晋书·文苑传·伏滔》:“令之有渐,轨之有度,宠之有节,权不外授,威不下黩,所以杜其萌际,深根固本,传之百世。”
无本之木——本:树根。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源自《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枝大于本——树枝比树干大。比喻臣下势力超过皇上。语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颖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
其二,“本”与“末”呼应出现,“本”表示根部、根基、主体意思的,例如:
背本就末——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语见《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背本趋末——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语见《汉书·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语见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本末源流——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本同末离——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语见《后汉书·臧洪传》:“……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本同末异——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源自魏·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
崇本抑末——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语见《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
德本财末——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源自《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进本退末——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语见西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捐本逐末——捐:抛弃;逐:追逐。指抛弃根本,追求末节。语见《北史·李谔传》:“捐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离本徼末——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源自《汉书·严安传》:“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
离本趣末——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语见汉·徐幹《中论·考伪》:“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离本趣末,事以伪成。”
离本依末——丢掉根本,追逐末节。同离本趣末”。语见《晋书·刑法志》:“然而律文烦广,事比众多,离本依末。”
弃本逐末——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语见《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去末归本——去:弃;末非根本的,古时称工商等业为末业;本根本的,古称农业为本业。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语见《后汉书·章帝本纪》:“比年阴阳不调,饥馑屡臻。深惟先帝忧人之本,……诚欲元元去末归本。”
弱本强末——指中央权力削弱而地方势力强大。语见太平天国·洪仁玕《资政新篇》:“倘有结盟联党之事,是下有自固之术,私有倚倚之端,外为假公济私之举,内藏弱本强末之弊。”
舍本求末——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源自《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舍本逐末——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语见《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损本逐末——谓抛弃根本,专在枝节上用功夫。犹“舍本逐末”。语见《隋书·李谔传》:“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务本抑末——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语见《汉书·蛛传》:“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
张本继末——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语见《宋书·礼志一》:“(《左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意,信多奇伟,学者好之。”
逐末弃本——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语见唐·魏徵《嫂叔舅服议》:“今在舅服止一时,为姨居丧五月,徇名丧实,逐末弃本。”
逐末舍本——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语见《隋书·礼仪志四》:“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谨察之。”
逐末忘本—— 追求细枝末节,忘记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语见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今题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咏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过也。”
其三,“本”与“原、源、元、始”呼应出现,“本”表示原本、原始、根源意思的,例如:
拔本塞原——①比喻背弃根本。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亦作拔本塞源”。语见《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又作“拔本塞源”。
报本反始——报:报答;本:根源;反:回到;始:开始。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语见《礼记·效特牲》:“唯社丘乘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端本澄源——犹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语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交驰于列国,而列国之君,如京师者绝少。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
端本正源——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语见《晋书·殷仲堪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返本朝元——犹言返本还源。语见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一折:“便着铁拐李岳直至下方,度脱此二人,走一朝去,还归正道,返本朝元。”
返本还元——犹言返本还源。语见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那时着第十六尊罗汉月明尊者,直至人间点化柳翠,返本还元,同登佛会。”
返本还原——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语见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返本还源——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语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
积本求原——从根本上探求。语见明·王守仁《与王纯甫书》之三:“后世之学琐屑支离,正所谓采摘汲引,其间亦宁无小补,然终非积本求原之学,句句是,字字合。”
木本水源——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源自《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探本穷源——探:求索。本:树根。穷:探寻。源:水源。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亦作探本溯源”。
有本有原——指有根源;源源本本。语见唐·韩愈《原毁》:“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又作“有本有源”。
有本有源——指有根源;源源本本。语见《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十三妹)及至听他说的有本有源,有凭有据,不容不信。”又作“有本有原”。
元元本本——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寻求根本。原指探索事物的根由底细。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语见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又作“原原本本”。
正本清源——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源自《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正本澄源——犹“正本清源”。语见《旧唐书·高祖纪》:“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
枝源派本——指寻根究源,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本。语见宋·叶滴《题陈寿老论孟纪蒙》:“天台陈耆卿生晚而又独学,奚遽笔之书?然观其简峻捷疾,会心切己,则非熟于其统要者不能入也;总括凝聚,枝源派本,则非博于其伦类者不能推也。”
追本穷源——穷:寻求到尽头。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语见《洪秀全演义》第二回:“果然追本穷源,查鸦片进口,都有华商发售。”
追本溯源——本:根本;溯:探求。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语见石三友《金陵野史·圆明园与基泰工程司》:“说到这八座模型,追本溯源,不能不提到北洋政府时的总长朱启钤。”
其四,“本”表示原样、本来、原来意思的,例如:
本来面目——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语见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又见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本乡本土——指本地,家乡。语见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歌重会珍珠衫》:“你老人家女儿多,不把来当事了。本乡本土少什么一夫一妇的,怎舍得与异乡人做小?”
本相毕露——原形完全显露了出来。语见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第三种人’杜衡辈,标榜超然,实为群丑,不即本相毕露,知耻者皆羞称之,无待这里多说了;就令自觉不怀他意,屹然中立如张岱者,其实也还是偏倚的。”
本性难移——移:改变。本质难于改变。语见元·尚仲贤《柳毅传书》楔子:“想他每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
变本加厉——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源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秉要执本——秉:执,拿着;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语见《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本性难移——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常说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语见鲁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也许后来还要开开口。”
看家本领——指特别擅长的技能。语见茅盾《清明前后》第三幕:“为民兄,您再教它几句您的看家本领。”
看家本事——指自己特别擅长的本领。语见李劼人《天魔舞》:“她不等他说真心话,她的看家本事就拿出来了。”
英雄本色——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语见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帅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闲,挫动锐气。’”又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这才是英雄本色。’”
其五,“本”表示根本、基本、本钱意思的,例如:
本固邦宁——指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语见《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
本支百世——指子孙昌盛,百代不衰。语见《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毛传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郑玄笺其子孙適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又作“本枝百世”。
不惜工本——惜:吝惜。指舍得出本钱。语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十三回:“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凡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
除恶务本——铲除恶势力,必须杜绝根本。语见《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蔡沈集传:“去恶则务绝根本。”
慈悲为本——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语见《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大本大宗——本:根本;宗:本,主旨。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语见《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掂梢折本——垫钱亏本。梢,钱的市语。语见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休置俺这等掂梢折本的赔钱货,则守恁那远害全身的安乐窝。”
敦本务实——崇尚根本,注重实际。语见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二三:“子不思敦本务实,以眇眇之身,任天下之重。”
强本节用——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源自《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小本经营——小本:资金不多。指小商贩或小手工业者所经营的买卖。也指买卖做得小。源自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我们小本经纪,如何要打短我的?”
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语见清·姬文《市声》第二十六回:“这回破釜沉舟,远行一趟,却指望收它个一本万利哩。”
其六,“本”表示书册、本子意思的,例如: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源自晋·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照本宣科——照:按照;本:书本;宣:宣读;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源自元·关汉卿《西蜀梦》第三折:“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