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广马25岁跑者心脏骤停抢救成功,不是奇迹,而是早有预谋
今日5岁的广州马拉松,美丽的赛道,广州蓝,驾轻就熟的各项筹备保障活动,一开赛,一切都是出奇的顺利。
然而,9:30左右,一半程马拉松25岁跑者,冲刺过终点后,一头扑倒在地,距离终点固定医疗点不远处。
广州解放军421医院急诊医生迅速上前,将男子翻转过来,男子仍能开口讲话,颜面部少许擦伤,随后搬运到担架上,上救护车,但男子迅速出现意识丧失,颜面青紫,少许抽搐,医生迅速探查患者脉搏消失,心电监护提示室颤,随即给予除颤,开始心肺复苏。
医生们作出了一个“奇怪的决定”:心脏骤停十万火急、患者已经上了救护车、司机也随时可以踩油门,但他们居然没有开车,居然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但救护车里,却是大动干戈。
他们持续心肺复苏,间隔除颤4次,直到令人激动的心电波形出现,患者脉搏呼吸恢复。
急救车此时才拉响警笛,急救车团队将患者迅速送往指定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而在急救车到达医院急诊室前,广州马拉松急救保障的心肺复苏专家廖晓星教授已经提前一分钟到达医院在等候了。
廖晓星教授压阵
患者明显的烦躁不安、谵妄,心率快达150次/分,血氧饱和度和血压偏低,这是一个复苏后综合征的状态,经过先后2次镇静药物使用以及适当补液治疗,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并开始慢慢苏醒。随后的进一步头颅CT检查及血液检查,都在提示这是一个典型的运动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没有脑出血、没有心梗表现。
有新闻报道采访有关专家称,目前国内心源性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到1%,此位跑者得以抢救成功是一个奇迹。
我不这么认为。
是的,在国内整体范围内,即使大城市的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也低于1%。但马拉松赛道一个特殊的场所。
国内马拉松赛道的急救保障级别,已经成为比医院还要安全的地方。
以广州马拉松为例,赛道布置了36部急救车(每部急救车2组急诊科医护人员,两套急救设备),72部手动除颤器,50个AED移动骑行救护员,每百米一个大三医学生志愿者,赛道上还有大概300多名医师跑者,而在幕后,是广州急诊急救界最强大的专家指挥团,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
50位AED移动骑行救护员
正中是本尊
找找哪个是本尊
我院固定医疗点急救车团队
通讯与专家指挥团队
但再多的急救力量,如果没有科学的急救策略指导和赛前的针对性演练,更可能只是乌合之众。
赛前的急救保障培训会议,全体移动骑行团队、全体救护车团队、以及志愿者辅助医疗团队的负责人,超过400人参加,廖晓星主任详细的解读,让大家了解运动性猝死的特征与急救。
我的讲题是《马拉松赛道急救力量角色功能定位与分工》,不管是AED移动骑行还是急救车医生团队,我强调的都是就地复苏、就地除颤。
我给大家看了厦门半马、重庆半马、兰溪马拉松、南昌马拉松、咸宁马拉松等其他城市马拉松心脏骤停急救过程的视频和过程实录,明确告诉大家的结论是:那些急着送医院找专家急救的心脏骤停跑者都死了,而那些现场就地除颤、就地复苏的跑者大部分都活了。
这例广马心脏骤停跑者急救过程,再次验证了这个结论。我们的急救团队也完美执行了赛前的急救预案。
再好的急救预案也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团队,真的非常敬佩421医院急诊科医生们,在压力面前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紧紧抓住心脏骤停早期急救的黄金时间,坚持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成功击退杀手室颤,挽救了年轻人的生命。
有人说跑马拉松真危险,我认为,跑步是一个值得大力发展的群众运动。
今年的马拉松,我作为AED移动骑行救护员在半马和全马的分叉19-20公里处,随后移动到41公里处,四届广马的现场保障,我看到了参赛者跑步运动能力的明显提升,而显然,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这种运动带来的乐趣。
19号移动骑行救护员到位
而作为急救保障团队,虽然很辛苦,但这种大范围的院外急救保障协作,何尝不是一种锻炼,使得我们的医护人员具备了更多在复杂环境下高效工作的能力。
即使在赛道上不时传来心脏骤停这类令人担忧的事件,但即使这3万人在那里散步,都可能发生心脏骤停,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科学的急救保障体系更是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
国内马拉松赛道急救的巨大进步,更是逐渐辐射到公众急救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跑步而去学习急救,AED在赛道急救中的榜样作用也推动了公众场所AED 的布置。
换一个角度,你会更多发现马拉松美丽的一面。
靠谱急救
关注夜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