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条了解中医的脏腑

20条了解中医的脏腑

1、“古之善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古时候好的宰相都懂中医,正所谓“大圣通医”。中国的中学教材也应当加入中医基础的内容。

2、中医的阴阳学说不是规律,是客观的状态。

阴阳对立存在,对立统一。阴阳是一种归类方法,每类事物都内含着共同的属性。如静与动,女人与男人,黑夜与白天等。阴阳的叫法只是符号,提一个字就代表一类事物,引起对同类的联想。

3、中医的五行学说不是封建迷信,是客观规律的整合。

中国古人认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和“运行”关系。人的五脏之间,同样存在相同的运行规律和依附关系,所以取名五行。

4、五行的正确记法,就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个顺序去展开。

如果一张口就是金、木、水、火、土,那说明此人是修道的,中医五行功课没有学好。中医的五行彼此相关,相生相克。

5、中医发现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间,存在着与木、火、土、金、水五种材质一样的、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依附关系和运行规律。

6、生与克很好理解,乘与侮比较陌生。乘表示克大发了,侮表示反仆为主了。中医的相生相克是常态,表示制衡。相乘相侮是病态,表示失衡。

7、相乘,表明了中医认为病传染的方向,就是沿着克的方向。中医不说传染,称之为“传变”。如医圣张仲景的名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指的是,按照五行木可以克土,肝木有病会“乘”脾土。这里的“实”,不是虚实的实,而是要在脾脏先筑一道实在防火墙,防止肝病对脾的侵害。关注 中推培训平台 看视频

此话是中医“治未病”的经典例子,经常被引用,值得牢记。

8、熟记了五行你就是中医。中医的五行学说,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规律,记住了会终身受用。

9、中医的精是凝聚了人体的精华,应当比精子和卵子还小,还浓缩,接近雾状,更像是气,故称为精气。精气构成并濡养了精子和卵子,繁衍了人类。精气还濡养了全身的细胞,构成神气。

10、故传统中医习惯以精为代表,阐述理论;以气、血、津、液为形态,解释各种功能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医的“精”,如同物理学中的“重心”,用一个点就可以代表人体的整体质量。

11、中医没有胰脏,也没有十二指肠等肠类的细分。也许由于古人们没有认真解剖,他们大致看到脾与胃连接,觉得脾的形状很像心脏、肝脏等实体脏器,就把胃当成食物过度的腑,把脾当成运化食物和水的脏器了。这样,无形中把我们身体中,那个帮助食物消化吸收的胰脏以及十二指肠都牺牲掉了。

12、中文有肝胆相照,肝与胆本来就靠在一起。中医有脾胃不合,脾与胃八竿子打不着,应当是“胰胃不合”。胰脏与胃还靠边,它们贴在一起,都主消化。西医的脾是免疫器官,与中医定义“脾主运化”的功能,驴唇不对马嘴,让西医感到中医在睁着眼睛胡说,很没面子。

13、这个严重错误,首先是被清朝的名医王清任发现的。王清任通过他静悄悄的人体解剖,找到了胰脏,并在他的《医林改错》中画出了与西医解剖图一样的胰脏形状,称之为脾。

可惜当时的中医界对王清任的改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4、中、西医除了对脾的认识大相径庭外,对于其余四脏单体功能的看法大同小异。如果中医界都同意接受“脾”就是“脾胰”的说法,那么中医老师在讲授中医基础时,就可以对照西医的解剖图,来解释中医的脏腑脏器,做到一图各表,西为中用。从而把中医的五脏具形化,不必再躲躲闪闪,好像中医的脏腑都是虚拟的。

15、长期以来,正是因为中医的脾的功能,与解剖系统脾的功能南辕北辙,才引起众人对整个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表示怀疑。

16、现在学习中医的人感到很分裂。都二十一世纪了,什么都看见了,可是有的中医老师们仍然强调说“中医的五脏是脏象不是脏器,与西医的五脏没关系,学中医时要忘记西医”。

但是不论是学生理解五脏,还是医生向病人解释五脏,大家又都不约而同地借用西医解剖图,来使脏象具象化。其实大家心里的五脏既是脏象,也是脏器。

17、中医教材中的“脾”应该改名为“脾胰”。

当然,今天若把人体解剖图的名称重新修订,将胰改成脾,将脾改成胰,也可以一劳永逸地为中医的“脾”沉冤昭雪。但阻力会很大,西医们很难答应,也很难改口。关注 中推培训平台 看视频

18、目前,还有一个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就是把中医的肝、心、脾、肺、肾,改写成肝、心、“脾胰”(听起来差不多还是脾)、肺、肾去编入教材,流传开来。这样我们把“脾胰”合在一起念,可以让主运化的脾,在胰的脏器身上具形。

19、最起码,我们应当在中医教材或普及书籍中对此专做说明。之后人们仍然可以把脾胰称为脾,就像我们在物理中讲的电流方向一样,其实方向是错误的,它与实际电子运动方向相反。但大家习惯了,也只好约定俗成,将错就错了。

20、长久以来,中医讲脏象,不讲脏器。因此从不指明五脏六腑的位置、形状、结构和生理组织。此种讲法,在今天的信息化年代,还想延续,是绝对不可能的。若想普及中医,就必须既讲脏象又讲脏器。

《龙图中医讲堂》第六讲 脏象

脏,繁体字臟,与腑都是肉字旁,一个是藏,一个是府。藏是秘室、禁地,府是生活、办公场所。犹如中南海与国务院各行政部委的不同。一个属阴,一个属阳。

  脏腑命名的不同在于藏泻、满实的不同,根源于地气、天气之异。天气是虚的,充满的;地气是实的,有空虚之处的。虚天自然充满空间,实地必有空隙纳虚之处,故满而不实、实而不满。受天气者,则满而不能实;受地气者,则实而不能满。五脏地气所生,法地之德,藏而不泻,受藏天精;六腑天气所生,法天之德,泻而不藏,传化地气。泻者,过客传化输变之象也。天地气交,在地则木火土金水之藏,在天则寒暑燥湿风变化无定、周旋推移。天之昏浊,转瞬即作虚变,故在天者泻其地气而不藏也。天精在地则不同,是天施地受,坤载乾元者也,故藏而不泻。天气为乾,君主也,辟浊秽者;地气为坤,藏也,含纳精元孕生也。

  人之形骸肉体,都是天地二气的交流所成。或具受于天,而施于地;或具受于地,而承于天。五脏地气所生,载奉于天;六腑天气所生,主持于地。国务院、大臣是按治形地的,中南海、帝王是侍奉天意的。奉天承运,帝王之事。脏腑对于身体,犹如一国的根本政教,皮肉筋骨之类形骸是百姓众庶,是脏腑化运所之。五脏应地气之木火土金水,六腑应天气之风寒暑湿燥火。

  人先有五脏,后有六腑,犹如先有君主,后有政府。父播精与母,坤地载此乾元而生五脏。精元在其中生生不息,而使五脏化气生成六腑。天地气交,考其本始,在气交之位所谓地气者,是五方之精生聚而成;在气交之位所谓天气者,是地嘘吹而成,风寒暑湿燥火皆木火土金水所化之气。故脏腑合论仍为五行,别论则分地气、天气,分属阴阳。

十二脏腑统治形体,故以十二官职统治众庶来比拟之。五脏六腑皆有经脉为其政使。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气本于艮八、震三,而厥阴经巽风为其消息,艮为戒止、约束,震为出动,待巽宣使,故为将军之官。动止之间进退权衡,故曰谋虑出焉。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气本于兑七、坤二,而少阴经离明为其消息。兑为悦言,坤为众,言令于众,向明而治,故为君主之官。神者,妙万物而为言。幽而能彰,显性见言,故曰神明出焉。
脾者,谏议之官,智周出焉。脾气本于五、十,而太阴经艮止为其消息。十为虚空,五朝八风而转枢于空中,戒以终始,故为谏议之官。兼顾八方,冷静处之,故曰智周出焉。
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肺气本于离九、巽四,而太阴经艮止为其消息。离为明,巽为洁齐,明而齐之,合于规矩,故为相传之官。相是辅相,传是传授。进退有明,以行法度,故曰治节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气本于乾六、坎一,而少阴经离明为其消息。乾为健、斗争,坎为劳归,虽劳而奋,有所附丽,故曰作强之官。明于取舍张弛,故曰技巧出焉。
膻中即心包,是相火所居,火为震为动为行出。厥阴经本气为风为巽为入为进退。出入往来,故为臣使之官;本于心气所生而宣达之,心为喜悦,故言喜乐出焉。
胆是风气所化,风为巽为进退,少阳经本气为相火为震为守位之纪,进退而动不失德,故为中正之官;本于肝木所生而行震之决躁,肝为谋虑,故言决断出焉。
小肠是热气所化,热为离为附丽。太阳经本气为寒为坎为劳归为隐蛰。附而来归,故为受盛之官;本于心火所生而隐含其精华,心为神明,故言化物出焉。
胃是湿气所化,湿为艮为积为门禁。阳明经本气为燥为兑为口舌。积聚有禁而干燥之,故为仓廪之官;本于脾土所生而见于口舌,故言五味出焉。
大肠是燥气所化,燥为兑为悦言。阳明经本气为燥为兑。悦人以言说,故为传道之官;本于肺金所生而说情,肺为治节,故言变化出焉。
膀胱是寒气所化,寒为坎为水为蛰为地气凝。太阳经本气为寒为坎。因水泉聚土而蛰居,故为州都之官;本于肾水所生而暗伏,故言津液藏焉。若气化解冻则能出。
三焦是火气所化,火为震为雷为龙为动为行出。少阳经本气为相火为震。龙雷动则行雨,又与心包之悦泽相应,泽动而下,故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理解了五脏六腑的职能,就可以根据病态的失常而加问责。例如饮食失常,首先问责脾胃;小便失常首先问责肾膀胱;大便失常首先问责肺大肠。

  五脏出现了问题,从脏象可以推知。脏腑的失职只是脏象出现了危机的呈现。其来有渐,这种危机早就影响到方方面面。刚开始影响到精神气色,继而影响到形骸脉象,最后影响到脏腑职能。就像一个国家,首先是精神层面产生了骄奢淫逸,然后在民众中小人当道、君子受祸,最后是官场腐败,危机出现。

  五脏各有什么神志?五脏在精华化生魂神意魄志,在形骸化生筋脉肉皮骨。在天为气,在地为质,五神未有形也,故与在天之气风暑湿燥寒类应。魂类风气之进退者也,神类暑气之虚明朗照者也,意类湿气有水之私虑停驻者也,魄类燥气无水之无忧于险者也,志类寒气之坚凝不动者也。肝之志为怒,止而动决也;心之志为喜,得众而悦言也;脾之志为思,居中而心意合于八风也;肺之志为忧,摇摆不定而悬望也;肾之志为恐,争胜而遇险也。从神志的变化可以推知五脏的病邪与虚实。例如肝实则怒,肝虚善恐;心实则喜,心虚则悸;脾实则畏,脾虚善忧;肺实则悲、肺虚丧气;肾实则恐,肾虚则劳。

  色以候五行之精。青赤黄白黑五色,各应五方地色,故应五脏。形精之动,如根本之于枝叶,故在地五脏之根本有盛衰,精当上见于天,在地幽晦,在天光明,故五色见于面目。地上五运更迭盛衰,则五星见于天际而耀,即是类比。五色决于明堂,明堂为鼻部。首先看是何色浮现在明堂,即知五脏目前是谁当机。正常情况下五色当顺应春夏秋冬微微映现。这时观察五色的明润、晦暗而知五脏的吉凶。真脏之色不可见,见则死,真脏之色对应败露之象,例如青若枯草。色有旺色与败色。旺色,得生机者,故见脏真之光辉;败色,失生机者,故见脏真之幽暗。犹如当机之主,善者王则久安,恶者王则速败。因此从五色可知脏真之状。

  从形骸的变化上能知五脏虚实与病。筋脉肉皮骨五者,分别对应五行。筋多实,实而收;脉多虚,虚而容;肉为静谧中和之载;皮为气之盛溢于外;骨为气之凝结于内。此五者五脏之气所生也,如果有不足之象,则知五脏不足。爪色唇毛发五者,亦应五行。爪是实增之显象;色是虚明之透;唇是肉气之盛;毛是皮实之外溢;发是骨髓内凝之有余。此五者五脏之气所成而有余也,可以察知五脏精气之有余,故曰荣。五官对应五脏,如果五官有病,则当推究相应之脏气是否受病。五脏各有所主,如肝藏血、心主血、脾主四肢、肺主气、肾主液等,所主之物象有病,则当推究相应之脏气是否受病。

  从人所喜所厌之五味,可候知五脏之欲。酸苦甘辛咸五味,属于地气而性各合于五行。酸是收涩实质的,苦是降泄实质的,甘是柔缓和合的,辛是气盛溢向外的,咸是软坚而凝向内的,故各归五脏。假如人常欲食酸,是其肝气不足。

  从脉象可侦知五脏之变。首先,气口脉象何以独为五脏之主?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则鼻为之不利。心肺受纳天气,心肺有病,则天气之出入有变,鼻见不利。类同的道理,五脏禀受于胃之五味,五脏有病,则胃气与之共出入者有变,变见于气口。气口即寸口,能兆五脏之精与胃气之间的相互得失。得胃气为和,失胃气为真脏脉。得胃气为有中土5,不得胃气为无5,5之得失即盛衰之本。然而气口何以能见五脏胃气得失?五脏之气皆因胃气而能至于手太阴肺经寸口。五脏皆地气所生,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五味归于五脏。胃出五味,由足阳明胃经和合于五脏之地气,而阳明是地气之热上合于天。肺为太阴金,主地气之隆盛于天,故五脏地气当合胃气朝会于肺。五脏得胃气之盛阳,而能有余以至于肺经气口。真脏脉者,失胃气之和而真精败露。手臂分为三节,根、中、梢,应地、人、天。阳明胃气朝于肺,是在中位而归并于天气,故应寸口之位;阳盛故搏动,虚明故能显见于外,故寸口能候胃气与五脏之精并合多少之状。并合得多而呈现的,就是当值的脏气。于是从五脏之脉而知是谁当值。若当值者与春夏长夏秋冬时令相克则害,相生则利,相应则不病。

  五脏之脉,肝弦、心钩、脾溜(或代)、肺毛、肾石。肝之艮、震,止而动,故为弦脉触指弹动之象。心之坤、兑,含裹而悦,故为钩脉触指钩引之象。脾之五,虚实安和而似无物,故为溜脉之触指滑溜之象。肺之巽、离,舒而浮披,故为毛脉触指浮舒之象。肾之乾、坎,健而陷,故为石脉触指坚凝之象。因此从气口的五种特征脉象能知五脏之变。

  最后从《内经》对五脏之病与虚的论述,参照病的轻重时间,而加印证。

《龙图中医讲堂》第五讲 五行

  河图就是五行的示意。三八木、二七火、五十土、四九金、一六水,按方位次序排列。八代表木、七代表火、五代表土、九代表金、六代表水。五代表虚实中和之界,天地之交,安然载物,应形而为土。八为界上载实,意味着实的增加,木就是实的增长。七为界上载虚,意味着实的减少,火就是实的销殒。九为界上实而有余,意味着实的暴增,金就是实盛。六为界上实而无象,意味着实的消失,水就是实溶。从虚实的状态、趋势分出了五行,这是五行最底层的根源。结合洛书,从五行的生数、成数之应象来看,又有震三、艮八,坤二、兑七,巽四、离九,坎一、乾六的共寓性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五行。

  《尚书-洪范》篇记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实归于下,虚归于上,水是溶实而向下的,火是张虚而向上的。曲直是线条的延展伸直,是实的渐进。从革是随从的沙汰精简,是实的余溢。稼穑是春耕秋收的农事,土能引用于农事,因其是天地之和而能载养转枢。

  润下为坎卦,故坎卦为水为寒;炎上为离卦,故离卦为火为热;曲直、延伸为巽卦,故巽卦为木为风;从革、精简是健、精力有余溢的表现,为乾卦,故乾卦为金。后人又进一步把兑卦配金与燥、坤艮配土与湿、震卦配木与相火。八卦与五行建立了对应,这与洛书之数与卦象的对应不一致,为何?

  首先,从数的角度我们知道了五行的状态,每个数对应一个卦象,五行相当于两个卦的共生;五行不及用生数,意味着生数的卦象多而成数的卦象少,五行有余用成数,意味着生数的卦象少而成数的卦象多。例如:震三有余而艮八不足,易动而难止,故肝虚善恐,由于洛书巽当机以平震,动而摇散,故病发惊骇;反之,易止而难动,则是犹豫固执之象,由于洛书震当机以平艮,故肝实则怒,以泄其动郁。坤二有余而兑七不足,易卑而难悦,故心虚自卑,由于洛书兑当机以平坤,故自怨自艾;反之,易悦而难顺,故心实则喜,由于洛书乾当机以平兑,故雄于言语,而近于狂。巽四有余而离九不足,易散而难附,故肺虚落魄,由于洛书离以平巽,故寄望于侥幸;反之,易附而难散,则是执着热望之象,由于洛书坤当机以平离,遭遇明夷,希望暗灭,故肺实则悲。坎一有余而乾六不足,易劳而难健,故肾虚无精打采,由于洛书艮以平坎,故固步自封;反之,易战而难归,则是穷途之兵,由于洛书坎当机以平乾,战而遇险,故肾实则恐。

  从数配卦而言五行,是就其实质的根本而言性情的。若就现象而言,则有上面八卦与五行的对应关系。现象是根本的一个推荡。我们知道,世界上现象与根本的不一致是种常态。例如有些人穿着极贵的衣服显示其高贵,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的卑贱而自然要求一种平衡。为何说坎卦为水为寒?一为水减,坎多而乾不足,沉凝之象显现,故为水减而润下之象。为何说离卦为火为热?九为金增,金增则木残,火、金相制,故为火炎上之象。为何说巽卦为木为风?四为金减,金减则木舒,故为木延伸之象。从这里我们知道为何有木德在散,以辛补之的道理。为何说乾卦为金?六为水增,水增则火弱,金就可去其附丽了,故为金从革之象。坤为土,因二为火减,火减而木泻,故为土安和之象。艮为湿,因八为木增,土要隆起,参木之功而化湿。兑为燥,因七为火增,金要缺口,参火之功而化燥。震为甲木为相火,因三为木减,木减则土失攀附,又动不止而致土崩,是木克犯之象,故为甲木,又木减为扰动之象,故为相火。从八卦的现象而言五行,有助于我们从现象剖析根本。

  知道了五行的虚实态势和配属的数、象,就可以知道各种分类的所以然了。在天为气,在地为形,五行在天为风暑湿燥寒,在地为木火土金水。天地之交,天气因坎寒而降,地气因离热而升,故在天之坎象多少,即表天气之盛衰。寒热为阴阳之兆。风能带来凉意,故为天气之阴增。热为天气之阳增。湿为坎寒停驻而成水,是气之和合不动。燥为水象消失,是地热有余,地气盛天气衰之象。寒为坎,是天气盛地气衰之象。天为虚,地为实,故各以虚实之状而分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是五方之地色,土地是藏精的,故五色应五方之精,归五行。五味,酸苦甘辛咸,酸收而实之为木,苦泄而虚之为火,甘缓而不动为土,辛散而溢虚为金,咸软而溶实为水。五嗅,臊焦香腥腐,臊有窜入之性,尿臊为水之所生,经火而减尽,故为木之嗅;物变火而焦,焦有飘升之性;香有柔和之性,常因火而生,故为土之嗅;腥有弥散之性,鱼腥在水则无,是水能减尽之,故为金之嗅;物变水而腐,腐有沉淀之性。五声,呼笑歌哭呻,因声之透达、明快、舒缓、凄楚、隐伏而合于五行。五液,泪汗涎涕唾,泪源于目,汗源于血,涎源于口,涕源于鼻,唾源于齿,根据五官和五脏所主而分。再进一步,肝主色,心主嗅,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又可根据现象的五中之五,而知脏象之互参。五气,筋脉肉皮骨,筋收束,脉容虚,肉柔顺,皮溢表,骨内凝,合于五行。筋膜,对应艮八震三;血脉,对应坤二兑七;肌肉,对应五十;皮毛,对应离九巽四;骨髓,对应乾六坎一。五官,目舌口鼻耳,目外鼓以凌虚,舌内纳以下食,口含裹以载味,鼻呼吸以荡气,耳虚陷以应声,合于五行。

  五行有生克关系,进一步引申成乘侮胜复。我们在对世界的观察中,可以看到:木干可以生火;火焚可以生土;土藏可以生金;金熔可以生水;水润可以生木;木可以破土,火可以销金,土可以堤水,金可以伐木,水可以灭火。为何五行有这种生克关系?还得从数理上分析。八为界上实点增加了,虚点二游离出来,成了火的生数。七为界上虚点渐进实点渐减,实点不见了是与虚点结合了,生出了五的界点。五为虚实结合,界点多了,就要溢于界,而有出入虚实之巽象,其数为四,成了金的生数。这个四是因为界点多而界象偏实,三、二之间不可见的一倾于三而生的。九为实象有余,溢界而外面虚点显实,对虚点而言是有一来客,这个一成了水的生数。六为虚面除实,实点三游离出来,成了木的生数。以上五行相生之理,拿人事来做类比,就好像一个人要去赚钱(木增),才有钱花(火减),钱花了才成穷光蛋(土无),人穷才想暴富(金乘),钱多了才会大手大脚(水除),钱花得狠了又得去赚钱。八为界上实点增,界消退,故木克土。七为界上实点减,九为实积有余欲溢出界,九逢七则暗泄其势,故火克金。五为和合界限,六为实消融入虚,六逢五则受限,故土克水。九为乘为暴增,废八渐增之势,故金克木。六为除为暴减,废七渐减之势,故水克火。以上五行相克之理,拿人事来做类比,就好像一个人去赚钱能够摆脱贫穷,花钱能够减少积蓄,贫穷能够孤注一掷,富有可以不用去赚钱,钱糟蹋多了会拮据。有人可能会问,为何不用减对付加、用除对付乘呢?加减乘除是自然的代谢,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这样去对付是逆而治之,只能招致变本加厉的结果。

  五行有生克之理,就有了相乘相侮的状态和太胜于母气则子气来报复的变化,在人五脏则有虚实之状和转归之势。某脏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叫做气淫;某脏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叫做气迫。于是邪僻之六淫内生。因此治五脏虚实既要考虑五脏的补泻神势,又要除去邪淫。五行有相生相克之理,《内经》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不明其妙谛,就不能治五脏虚实之病。首先,为何不对五脏虚实用针灸直补直泻?

  五行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动态平衡,实则乘侮,虚则被乘侮,不单是一行自己的事情,任何介入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因此必须顺应五行之理,无为而治。就如治理腐败,不是单靠起大狱就能治好的,有其本源。虚而直补,有可能虚不受补,也可能形成依赖而养懒汉,如补胰岛素之于糖尿病。实而直泻,有可能真邪已并,真去而邪益著。因此必须取法五行代谢之理,去故就新而成兴废。五脏精真在内,气质在外。精真自然以最优方式与虚实拮抗,不应该轻易去劳动精真而使虚实之邪乘袭。“代大匠斫,鲜有不伤其手者也。”病传以相乘流注,生机则五行更代,五行的更代本来就意味着大匠手段。五行代谢,一行王,则其继承者变去之。既言母子,就有生养和反哺关系。母气是生养者,子气是制克乘母者。唯泻其子,则其受到制克,而且将生助于子,母气减而子气如常。一行不王,则意味着没有受继承。故补其母,使母气王而有余力生助于子。这个补母泻子是对一脏出现了虚实之象而言的。如果虚实已经成病,造成乘侮之变,则需要更深切的调治。为何不说东方虚西方实?这种现象如果存在,将难以维系脆弱的平衡,一旦过临界点,会立刻造成病的传变,或者招致子气的报复而达成平衡,最终有眚于母。因此在没有传变和报复之前,仍只相当于一方的虚实和派生的乘侮现象。以东方西方而言,不以五脏为说,是依法度而言病在一脏精真之虚实,其余之脏不过是受乘侮影响的变化。若东方实西方虚,则是肺不能平肝,肝将不制,则补水泻火。泻火则减木,又使金不受克,容易理解。若补土则不可,土被木克,自顾不暇,无力救济于金,是尚望于金者。而且补土既劳动撑持的脾真,对脾不利,又不利于泻火。补水使火受制,则金得生机,这就是子能令母实;火既受泻又受制则木需源源生助,达到泻木的目的,这就是母能令子虚。然而补水是否也助于木?不是,因子已长大充实,不需母哺,这时增加母气,相当于劳之以琐事。水气增加,木已王则需减水令,故反劳之。五脏虚实之病造成乘侮要依照这个原则来行补泻。

  张仲景在此基础上引申了五脏虚实的用药原则。脏实则要注意先补其被克制者,例如肝实,则肝将乘脾,必须先补脾,补脾不仅防病传变,而且也是对肝气的防御和消耗。如果四季脾王之时,则不当补脾,因王者不受邪,补味反而劳之。如果是肝木有实,则通过泻木中之火来调治,兼泻心火之源。兼见肺不足,则还需补肾水。即所谓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如龙胆泻肝汤之方则。脏虚则须补以本味,助益子脏气味,并以被克制者之味来调之。例如肝虚,补以酸,助以焦苦,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为何补以本味?是脏虚则补以味。这种补只是气质上的,精真并未兴起,精真必须要禀神势才生。犹如贫穷不能自给,青黄不接,这时需直接赈济。赈济只是暂时缓解危机,却并不等于调动了精神的积极性,就如贫穷不是靠救济就能改变的,必须要把生产搞上去。因此肝虚要改变,必须去除心火的索取,去除肺金的制克,因此就需补心火的气味,资助心火并使之去胜肺金。心火还受到肾水的克制,受到脾土的索取,因此还得稍微增益脾土。因此仲景之法是千秋师范,不知大匠心法不能调治五脏。
《龙图中医讲堂》第七讲 经络

  经络讲座
  经是主流,络是支流,经络系统对于形骸就像水系布在地上而资生。若以一个国家来比拟一个人,则经络就是一个国家的维系。一个国家有财政、政法、国防、人事等系统,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就好比十二经脉。中央有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等贯彻领袖意志的系统,就好比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应后天八卦,后天八卦图是帝之循行、精神变运的法则,是神的无为而治。十二经脉流通的是气血,像江河中的水,如果满溢就要备设沟渠以图之,奇经八脉就是对十二经脉的调剂,并通过这种调剂来自然提纲挈领。例如,阳气养足,阳跷脉盛则眼开而起,人就要动作以消耗阳气了;其脉不盛,则眼不自开,人仍在卧而养阳。治病通常只就十二经脉而言,不言奇经八脉,因为奇经八脉代表了神明之默相,人事当求诸己。
  十二经脉像一张分支网一样维系着五脏的根本、六腑的主干和手足形骸的枝叶。两手两足应四季,各三节应十二月,这是形的相应;两手两足共二十四经,应一年流行的二十四节气,这是气的相应。人身之形气相当于天地之交汇,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气就是天地交合而成的,故有此对应。为何又说两足之经脉对应十二地支、十二月,而不说手的经脉呢?足在下而手在上,下者少而近地,上者太而近天,故足之经脉当地之支。手足经脉有什么差别?手经加载的天气要比足经多。例如手少阴心经就比足少阴肾经的热气多,手阳明大肠经就比足阳明胃经的燥气多。正因这种临治的正气多,故病邪通常先化于足经,盛则变于手经。如同一个国家的腐败,先从根上、基层开始,到时就只有上层还有几个正直清廉的了。
      六经的本质是什么?一句话:六经以三阴三阳为标象,以与六气等同的六子卦为本气。地之五里和天之八纪通过对六经标本的影响而播德政,在此损有余补不足。(请参看《六经之本气为六气、六子卦》)地之五里即五行,天之八纪即后天八卦。对于人而言,八纪之政与五行之德的相互影响、输应是怎样实现的,是因为六经主司着这个枢纽。例如,肾虚则水弱热兴,少阴应热而兴,坎为少阴之标象,于是神知于坎;反之,神临于坎,加忧、心病,少阴得神当令,布热而散寒,于是肾水化寒而减弱。六经就是政教的使令。
  天地之中,三阴三阳应春夏秋冬昼夜,推转五运阴阳。五脏之精气通过六经上奉于天,八纪之信息、指令通过六经下输于地。如果上行下达之使路出了问题,犹如政令否塞,则考之于六经。六经是政令之枢机。五脏代表地之五德,民众所葆持。政之乱,可败德,可害民;德之坏,民之变,可乱政。德政相扶济,则神形俱而长保,否则灾害生。其关系为:根本、德(地之五行)——联系(人之六经)——枝叶、政(天之八卦)。故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通过六经来达成。对于人而言,人法地,人应天,五运为主,阴阳为变。阴阳若偏,害于五德,德之众寡以持之,不能持则害于五脏。五行若偏,阴阳必有象应,政则有变。故病有在脏腑的,有在经络的。出了问题,首先要考虑问责政府、清除腐败,故曰守经隧焉。
  明白了六经的本质,就能用来分析六经的病变了。六经有阴阳多少的差别,有位置部署的差别,有风寒暑湿燥火气化的差别,合而参之,则知病邪所客。
  (请参看《阴阳离合篇》)阴阳在人分而言之为三阴三阳,合而言之则一阴一阳而已。这一阴一阳应于人身具体是如何离则为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的呢?我们需要先知道三阴三阳在人身的部署。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为何要说圣人南面而立呢?这是圣人向明而治以分定阴阳之意。只有南面而立,三阴三阳才处于各在其位没有偏倚的状态。人有上下,分应天地;人有内外,分应阴阳;人有前后,分应明暗。前为广明,离所在也;后为太冲,阴血所寓,坎所在也。离为阳明之象,坎为少阴之象。故阳明在前,少阴在后。太阳与少阴配对,故太阳也在后,为少阴之上。厥阴在最里面,少阳在表而行体侧。这里分阴阳,先以出地与否作分,再以特征作分。腹为地,头为天,足三阴在腹,未出地也;足三阳在头,出地受天气也。太阳的特征是应天在上,故对少阴而言上下。阳明的特征是应明在前,故对太阴而言前后。厥阴的特征是在最里面,阳气极衰与外隔绝,故对少阳而言表里。中身而分,上为出地而明,下则为地,太阴所应。太阴之后为少阴,少阴之前为厥阴,可知少阴在内偏后,厥阴在内之里,太阴在内偏前。
  三阴三阳在人身的基本部署知道了,再参照三阴三阳的性情,也就可以知道其离合了。阳明阳气极盛阴气衰,处在前面而向明,因此其意与阴相绝而不往来,故名绝阳。厥阴阳气极衰,处在最里面而幽暗,因此其意与阳相绝而不往来。太阳阳极而当生阴,处在后面坎之阴域,因此其意与阴往来,故名阳,是欲与阴相会也。太阴阴极而当生阳,处在接近离之阳域,因此其意与阳往来,故名阴,是欲与阳相会也。少阳配于地气而又为阳性,处在前后之间,因此其意既可与阴往来,又可绝阴向阳,故名少阳,少者柔而志意不定。少阴配于天气而又为阴性,处在后,因此其意既可与阳往来,又可守其阴志,故名少阴,志意守而不执也。开合枢之义本于此。开者,门开而往来也;合者,闭门而不往来也;枢者,开闭之枢纽也。
  三阴三阳在人身有此图:
  太阳
  阳明
  少阳(太阴来)
  太阴(少阳来)
  少阴
  厥阴
  太阳在表上,阳明其次,少阴在里,厥阴里下,少阳、太阴交互于中。太阳、少阴相表里,阳明太阴相表里,少阳厥阴相表里,这三者可以说互为阴阳配对。外邪从表入,或由三阳而渐传三阴,或由表里相传。正常情况下,三对阴阳应该是平衡的,如果某个阴阳出现了不可调剂的虚实变化,则平衡被打破。一种是一方虚,尚未有病邪入客,阳虚生外寒,例如太阳之象不足,当见少阴;阴虚生内热,例如少阴之象不足,当见太阳。虚者以补为主,泻对方为辅。一种是一方实,则往往有病邪入客与正气相争并,例如阳明有余太阴不足,阳实而外热;例如太阴有余则阳明不足,阴实而内寒。实者以泻为主,补对方为辅。邪气侵入胁持正气,我们怎么能从寒热的表征而知病在何经呢?
  若阳明有余太阴不足,阳不与阴往来而阳又盛,阴来之于阳不足,故阳实而外热,同时有燥,邪在阳明。若太阴有余阳明不足,阴气盛而之阳,阳不能拒绝,故寒从中来,同时有湿,邪在太阴。若少阴有余太阳不足,阴壮开合利而阳来之于阴不足,故内寒大小便利,同时有热来化,邪在少阴。若太阳有余少阴不足,阳壮而阴之开合不利,故外热小便不利,同时有寒来化,在外泝然畏寒,邪在太阳。太阳少阴寒热之势未定,上言邪并之状,实际上有两种趋势。若其本气强邪气弱,则太阳在表寒化、少阴在里热化,就如同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可以责之于阴阳标象的不足。若厥阴有余少阳不足,阴不与阳往来而阳衰又兼开合不利,故阳遭拒时有不通而阴气厥逆,同时有风,邪在厥阴。若少阳有余厥阴不足,阳之开合利,阴不能拒绝,阳转枢而阴不能内守,在中阳有余作热入,阴解出又作寒出,故往来寒热于中,同时有火,邪在少阳。
  因此《伤寒论》在表里寒热、阴阳虚实的八纲统领下,再看其具体情状而六经分证。寒邪最成杀厉之气,正气反应最为鲜明,故有上段寒热之显变。若非寒邪,则还要看邪气与正气相薄的形势,这种寒热的表征不是一成不变的。阳明、太阳分应阳之盛壮,太阴、少阴分应阴之盛壮,少阳应阴之衰阳之弱,厥阴应阳之衰阴之弱。因此阳实要考虑阳明以及太阳,阴实要考虑太阴以及少阴,阳虚要考虑太阳以及少阳,阴虚要考虑少阴以及厥阴。同时从阴阳的位置部署,开合枢关系,关联的脏腑气化,就可判断病在何经。如果还能结合标本从化的道理,就更加准确。太阴、少阳从乎本气,湿、火常多于经;阳明、厥阴从乎中见之气,受太阴、少阳的影响很大;太阳、少阴从本从标,既可从寒热也可从阳阴之壮。
  确定病在何经最简易精要的是人迎寸口脉法。人迎候阳、气口候阴,从人迎气口的脉之大小比例直接就知道病在何经。人迎大一倍于气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阳;大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大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气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病在手厥阴;大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阴;大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阴。若大四倍以上则为关格。这个脉法的原理是什么?诸阳皆源于阳明胃气,阳明为地气之热与天气两阳合明,故见于胃经上合于头部之人迎。五脏诸阴皆朝会于太阴肺气,肺气为地气盛而上溢于天,故见于手部之气口。因此人迎候阳,气口候阴。人迎候阳,气口候阴,阴阳之气当互相流传而相平衡。若有邪气来客,则不顺阴阳流传之令,而杂载于阴阳之经气。若人迎大一倍于气口,则表示加临于阳之气多一倍于阴,则知阳载有与正气相匹敌之一份邪气,是一阳所能载受者,故病在少阳。正气越多,能匹敌的邪气越多。余皆类推。若至四倍,则邪气亢盛,太阳太阴不足载受,阴阳不能开而往来,故有关格。在足经气少应地而脉象兼静,在手经气太应天而脉象兼躁。
  人迎寸口脉法虽然失传,捡起来也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只需勤求一下就行了。大概是摸人颈部觉得非礼,才没有人肯做吧。除此之外,从寸口之脉的脉象中也可解读阴阳的变化,根据脉的至、去、动、静、迟、数的不同,分别对应太阳、少阴、少阳、厥阴、太阴、阳明之象。脉至是脉气应指来迎之象,近似于浮;脉去是脉气应指去遁之象,近似于沉。故亦常言为浮沉,浮在太阳,沉在少阴。从这几个常见的脉则知所病之阴阳。阴病必兼阳,一个阴脉常常还关联一个阳脉。另外,若有六气的变化,则脉见大、小、滑、涩、浮、沉,对应着热、火、风、湿、燥、寒。热使气血盈张,火使气血消耗,风使气血条达,湿使气血缓止,燥使气血浮表,寒使气血沉里。脉是阴阳之象和六气的结合,故从脉象能知有何阴阳之经发生了何种气化之变。善于解读的,能读明白阴阳之变、六淫之状;不善于解读的,则混淆杂乱。希望在色脉一讲中能够明其要。由于我以前未涉猎,估计要在讲学《内经》《伤寒杂病论》后才能确立纲领。
  最后对十二经脉的病状判断还要印证于《内经》、《伤寒论》之论述,才能确然无疑。

《龙图中医讲堂》第四讲 阴阳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阴阳是这样的深刻简易而又无微不至,真是大明呀。一明阴阳,立刻就不是“一间微明”的状态了,而是恍然大悟、豁然贯通。对这样根本的学问不得其要,就是“受以明为晦”。

  阴阳源于3、2之数,一个是实点,一个是虚点。我们就以实点、虚点作为基本来理解阴阳。天为阳,地为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杂阴为气,阴中杂阳为质。轻虚而浮者易动,重实而沉者易静,故动为阳、静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阳主充塞,阴主凝实,如天与地,故阳在外包,阴在内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阳有阴牵故不脱走,阴有阳化故生机不竭。阴阳不即不离,相吸引又相排斥。离则不能统一相须而用,即则不能对立而行分化。在人阴阳相脱、关格、阴阳交都会死。故曰:阳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而起焏。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观于原子核与电子关系即知。对于一个生命而言,阴作了阳的归附,故为之主;阳作了阴的消息和守护,故为之正。阴阳如同夫妻,妻把夫套牢,夫为妻的保护。生化出入是阴阳的往来,因此乾坤立而生化无穷。

  以上是阴阳的基本原理。由于水火、寒热为阴阳的征兆,外为阳,内为阴,当我们判断一个人的阴阳虚实(此虚实是少多之意)的时候,从寒热就知道了。阳实则表热,阳虚则表寒,阴实则里寒,阴虚则里热。八纲辩证就是这样来的。喜就热则阳虚,喜就寒则阳实,喜热饮则阴实,喜冷饮则阴虚。等等,皆可阴阳观之。
在天地之间阴阳变化最鲜明的现象就是昼夜、春夏秋冬。我们现在知道昼夜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春夏秋冬是地球的公转造成的。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是天文学的范畴。支配它们的原理还是阴阳五行,具体怎样的一串连锁反应我不清楚。只知道站在我们人的参照角度,这种日月的往来远近正是阴阳规则的体现。天人地三才有了空间的划分,昼夜、春夏秋冬有了时间的划分,一定的时间在人的视角会有什么主要的现象,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以天之征象而言阴阳,则寒热、日月为阴阳的征兆。因此昼为阳、夜为阴;春夏日来近为阳,秋冬日去远为阴。以地之气化而言太少,则冬春地气在下而为少,夏秋地气在上而为太。这个地气的盈缩是因为地热的张弛。当日靠近时,地气得热而升,当日远离时,地气失热而缩。天地交流,就有了少阳春、太阳夏、太阴秋、少阴冬的四象。天为阳,阳中有阴,故天有寒,真空寒;地为阴,阴中有阳,故地有热,地核热。因为寒热的推荡构成了四季变化。当春日渐增,地气升而寒冰化;当夏日渐盛,地气张而天气盈;当秋日盛极而减,地气浮弛而同天气转降;当冬日渐衰,地气缩而天寒沉。天地间气的这种升降浮沉造成了春夏秋冬物候的变化。南方烤炭火,立春之前,火种要放在炭上,立春之后,火种要放在炭下。

  为何少阳对应8,太阳对应7,太阴对应9,少阴对应6呢?八为加法,实增,艮山象,地气增而天气减;七为减法,实减,兑泽象,地气减而天气增;九为乘法,暴实,离浮象,地气大张而天高远;六为除法,暴虚,乾大寒象,地气大缩而天寒凝。因此四象与8796各个对应,春夏秋冬之时五行相应当值。实际上少阳为地气之扩张者,主象为离热;太阴为地气之固摄者,主象为坤地;太阳为天气之浮大者,主象为乾天;少阴为天气之沉凝者,主象为坎寒。因此春夏秋冬实际上就是四象在天地间的一个轮回推移。

  我们知道了四象是天地或者说阴阳交流发生的四种大象,既代表了一个周期的四个阶段,即四时;也代表了天与地的阴阳原配,天气为太阳中含少阴,地气为太阴中含少阳,因此天有星辰,有寒,地有空隙,有热。这虽然说明了四季,却还未说明人间的昼夜,虽然说明了阴阳在天地间的支配,却未详细说明人间发生的现象。这还不是就三才角度而立论的。从先天八卦图可以看出,阴阳在三才中分演成为八卦,除去乾坤二卦在天地定位,有六子卦六种阴阳杂糅的象在天地之间呈现,风寒暑湿燥火是这六象一种气的呈现。先天八卦、六子卦就是阴阳在三才中的具体分演。

  从先天八卦图我们可以看出,阴阳按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的次第衍生,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西北为艮,东南为兑,西北阴多故山高,天不足西北,天之星辰往焉,东南阳多故泽深,地不满东南,潦水归焉。这个先天八卦总天地阴阳的分演而言之。那么它与三阴三阳是个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看看中医是怎样看三阴三阳的。天有太阳、少阴,地有太阴、少阳,天地交汇,在人之位,少阳、太阳两阳合明,为阳明,少阴、太阴两阴交尽,为厥阴。怎么理解这个阳明、厥阴呢?少阳之热升于天之太阳,犹如火得虚空而明照,故言阳明。因天之虚能容少阳之虚热,故合而盛明。少阴之寒降于地之太阴,犹如水土相交,土中之虚热尽丧,故嫌于无阳;水为土壅而逆其沉凝下趋之性,故名厥阴。故阳明当昼,厥阴当夜。昼则日丽于天,夜则月交于地。厥阴、阳明有寒暑之异、幽明之配,故而昼暖夜凉、昼明夜暗。春夏秋冬四象的变化反映在昼夜阴阳交合的程度上,则昼夜出现长短变化。这样,按照三才就分出了三对阴阳。这三对阴阳代表了阴阳之气的多少。少阳为阴之衰阳之始,太阳为阳之壮、阳之纯粹,阳明为两阳之杂合故而大盛,厥阴为两阴交尽,故而为阳之衰阴之微,少阴为阴之壮,太阴为阴之大盛。这与先天八卦图的三阴三阳之分布相应。我们可以从“方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角度看,阴阳不同而又志意类聚的有情,故少阳与厥阴、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相因应。其实这种配对是三阴三阳的气化现象,也就是六子卦所决定的。巽为风,坎为寒,艮为湿,震为相火,离为热,兑为燥,如果厥阴响应风,少阳响应相火,太阳响应寒,少阴响应热,太阴响应湿,阳明响应燥,则这三对就须按照先天八卦图上的三对冤家方位来重新部署。

  前文说到,从四象而言,天地之间,阴阳升降,天有少阴之寒故天气能降,地有少阳之热故地气能升,在天地之交,若寒水之气积成湿,则表示阳象极少,若寒水之气甚乏而成燥,则表示阴象极少。故太阴应湿,阳明应燥。天地为阴阳之大象,寒热为阴阳之征兆,少阴,阴之壮也,故当显地气之壮而应热;太阳,阳之壮也,故当显天气之壮而应寒。厥阴者,阳之衰而阴之始也,热减退而寒滋生,故应风;少阳者,阴之衰而阳之始也,寒减退而热滋生,故应火。这一配系,我们就完全清楚了这三对阴阳互为配合,发生联系。先天八卦图表示的是三阴三阳自有的标象,六子卦、六气表示的是三阴三阳响应的本气。

  若以先天八卦图的八卦进行三阴三阳之象的划分,大致是一阳少阳震兼离,二阳阳明兑、离,三阳太阳乾,一阴厥阴巽兼坎,二阴少阴坎,三阴太阴坤、艮。这样一划分,关于三阴三阳性情的描绘尽皆了然。三阳为父为经,乾也,君主之经纶,三阴为母为表,坤也,包容孕育。二阳为维为卫,兑、离也,悦言而附着,故为维络;言斥而甲胄相向,故为护卫。二阴为雌为里,坎也,蛰隐之静,故为雌;陷凝沉伏,故为里。一阳为纪为游部,震兼离,动而视察。一阴至绝作朔晦,为独使,巽兼坎,风寒散热而月失明,又因坎精入而月得资生,绝灭终又复苏故为至绝作朔晦;潜幽入宣故为独使。

  既然把三才划分阴阳,得出了三阴三阳,表征了春夏秋冬昼夜现象的变化,也体现了风寒暑湿燥火的实质气化,但是我们还不清楚三阴三阳是怎样在三才中流转的,与十二地支、十二月、十二时辰是何关系。

  三阴三阳在三才中按照司天在泉左间右间的关系配置。实际上就是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配属三阴三阳之后,如图:

              太阳
        阳明              厥阴
               人
        少阳              少阴
              太阴

  大家以后学习五运六气就会明白,司天在泉左间右间之气是这个图的旋转推移。如果要研究,注意其中有面北、面南、右旋、左旋的不同,最终结果就是太极图在天地间的部署和轮转。

  那么问题又出来了,是什么在推转着它呢?还是因为太极图的这种阴阳递生,造成了天地的阴阳演变。冬至日最短,阴极而阳生,故少阳当王;夏至日最长,阳极而阴生,故厥阴当王。从冬至日起算,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各王60日。这个王是得神而昌之意,开始生聚壮大,相当于发起变化的生力军,不等于就是当政者。从地的角度,若少阳生聚多了,取代太阴在泉之位,则推动上图轮转一步,厥阴就当司天,风气就当机出现了。正因为天地这种阴阳的推移变化,将带来对于万物的主气六步。如图:

  太阳
  阳明
  少阳之位 太阴升此

  太阴之位 少阳降此
  少阴
  厥阴

  这六位实际上既是万物阴阳的内外部署,又是先天八卦图对五行的主导。风、热、火、湿、燥、寒,是木火土金水的次第表达。为何太阴、少阳在中间位有一个交互呢?不仅是遵循五行的规则,而且代表阴阳的上下交流,太之气多故外承,少之气少故内合。这也代表了六爻。从初始而微、显现、变动、阻滞、大行其道、终结,正是三阴三阳的反映。初爻为厥阴巽,为入,故“潜龙勿用”;二爻为少阴离,为见,故“见龙在田”;三爻本太阴艮止之位,而少阳震动来客,故“终日乾乾,夕惕若”,虽戒备而不宁处;四爻本少阳震动之位,而太阴艮止来客,故“或跃在渊”;五爻为阳明兑,为悦,故“飞龙在天”;上爻为太阳坎,为险,故“亢龙有悔”。“六位时成”,故“《易》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以上既说明了三阴三阳在天地间司天在泉左间右间的部署,又说明了这种部署的推移原理,以及这种推移原理给万物带来了一年来风热火湿燥寒的常规气化。但是对于处于人位的万物在一年来具体会有什么样的阴阳现象相继当政呢?天地之气升降于人间,上半年气升为阳,天气主之;下半年气降为阴,地气主之。按阴阳在三才中的部署,天之太阳在上,厥阴、阳明相左右,地之太阴在下,少阳、少阴相左右,故上半年太阳、厥阴、阳明主之,下半年太阴、少阳、少阴主之。阳明、少阴之象处天地之中,又阳为始为先至,阴为终为后至,故有太阳、厥阴、阳明、少阴、少阳、太阴的轮流次序。阳极盛于五月,阴极盛于十一月,次序明确。《脉解篇》已经说了太阳当寅、厥阴当辰、阳明当午、少阴当申、少阳当戌、太阴当子,但是人们不清楚为何另外六个地支没有对应。实际上这是说明了三阴三阳配合的气化多或平的六个地支,而没有说明气化少的六个地支。因为有主气六步的五行气化来相克制,使得气化少,六个地支虽然仍归三阴三阳主导,但是已经不能作为三阴三阳的代表。就如87596代表五行一样,不能用3241作代表,虽然3241属于木火金水,是木火金水的不足之数。卯属太阳寒气不足,巳属厥阴风气不足,未属阳明燥气不足,酉属少阴热气不足,亥属少阳火气不足,丑属太阴湿气不足。为何确定是这样的?需要从十二地支的意思谈起。

  子为儿在襁褓中足并之象,万物孳孽,意为孕生。丑为扭曲挠动之象,意为胎动。寅为阳气领出黄泉之象,意为开演。卯为开门之象,意为冒头。辰为万物伸舒之象,意为发展。巳为卷舒自如之象,意为章法。午为阳盛遇阴之象,意为遭逢。未为木升有阻之象,味是口在协洽,昧是日光在协洽,故未之意为协洽。申为上下贯通之象,阴阳和济志意畅达,意为得志。酉为上盖之坛象,收藏果实,意为闭关。戌为阳下入地之象,意为入灭。亥为核心凝结之象,意为种子。从十二地支我们可以领略万事万物一个周期绘声绘色的变迁。

《龙图中医讲堂》第八讲 易龙图

  子为太阴,坤地以载成终成始者,故包藏孕生。寅为太阳,乾象之辟坎寒,故开演。辰为厥阴,巽之上达,故发展。午为阳明,悦言来附,故阳遇阴。申为少阴,坎象以应离热,故志伸。戌为少阳,震之动下,故入静。以上知三阴三阳与六个地支的对应。丑虽然仍是孕生之际,但参有风化挠曲之象,这是湿气艮止不足的缘故。卯虽然仍在开演之际,但参有热化显现之象,这是寒气坎幽不足的缘故。巳虽然仍在发展之际,但参有火化取决之象,这是风气巽随不足的缘故。未虽然仍在遭逢之际,但参有湿化阻止之象,这是燥气兑悦不足的缘故。酉虽然仍在得志之际,但参有燥化收成之象,这是热气离张不足的缘故。亥虽然仍在入灭之际,但参有寒化内凝之象,这是火气震出不足的缘故。由于主气六步的存在,使得十二月风生、二月热生、四月火生、六月湿生、八月燥生、十月寒生,干涉了万物的阴阳之气。这是五行主干对阴阳支派的影响。十二地支代表主导的三阴三阳气的多少,能说明万物的演变现象。

  龙图三变,一为先天八卦图,一为河图,一为洛书。这三个图是世界的公理,也是中医点睛的龙珠。
  如图:
  先天八卦图是未成天地先有此象,代表着道。先天八卦图在中医有什么意义?先天八卦说明了三阴三阳和六气。天地定位,乾坤居于上下,从一阳而至三阳左列,从一阴而至三阴右列。故天地为万物之上下,水火为阴阳之征兆,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从图中可见西北山高而天气不足,东南海倾而地气不满。在人则左耳目阳多而灵便,右手足阴多而灵便。太阳为乾,少阴为坎,太阴为艮、坤,阳明为兑、离,少阳为震兼离,厥阴为巽兼坎,这就是三阴三阳的卦象。在天地之间,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周流,应六子卦。风寒湿为阴,火热燥为阳,巽为风、坎为寒、艮为湿、震为相火、离为热、兑为燥。天地之间有春夏秋冬昼夜的三阴三阳之象,又有风寒暑湿燥火的气化,全见于先天八卦图。
  河图是五行之部署,代表着地德。三八木在东应春,二七火在南应夏,四九金在西应秋,一六水在北应冬,五十土在中央应四季。不足以生数,有余以成数,土恒以生数。
  洛书、后天八卦图是九野八纪之分布,是既成天地之后的法则,代表着天政。“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悦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天帝在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个节候的移宫,推动着八卦纲纪的兴替。在人则是神的巡转。“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如果神不能顺转,就失去了主治于形的机枢,形就要出现变故、衰败。神执著于某一卦象而不移,或者神不能转物而为物转致使其行退屈,那就要引发五脏之德的盛衰变乱。每一个卦象都对应着一个数,成数使之有余,生数使之不足。王者之法尽在于斯。
  言乎道,则先天八卦图所示之阴阳,是生成天地的法则。言乎地,则河图所示之五行。言乎天,则洛书所示之八卦。人法地,人气应五行之主。地法天,五行之数应八卦之纪。天法道,八卦之纪应阴阳之理。道法自然,先天八卦图是太极图在三才的推演。太极图一分为二,二者相对立相依存,自然而然。在人而言,人的身形气血都响应于五脏;五脏精华的盛衰又响应于神运;神运又响应于阴阳之周旋。故违阴阳之道则神运有变,而致失德,于是病乱衍生。如一个人熬夜,神作强而不隐蛰,则留驻于乾卦,乾六当机则兑七受制、巽四弱,如此则震三得势,肝变弱而火兴。拿一个国家来说,如果人君不合于道,就会有所偏执,于是政偏而致教坏,国家就会生病。一个朝代、一个人,如果气数到了,精神就会不周,根本就会衰败,变乱就不可挽救。这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道理是世间的铁律。一个人生病与向愈是精神的消长,人的精神是自己最大的医师,我们只是辅相。一个人只有天真契道,心能转物而不心为物役,才能长生久视。
      雷公问黄帝,希望理别阴阳。黄帝说这不是你当问的,若知此,则“世主之学尽矣”,不然恐怕会以讹传讹,惑乱师教的传承。潜心阴阳是最精微的事情,搞不好就会“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一副暮气沉沉的老夫子样,蔽却本来之明。所以,微细分别阴阳的奥妙是极难的,黄帝只教以大略,比类从容而已。
      谈起阴阳,谁都有恍惚之感。内经实质上是偏重于从形体角度而立论的,五行之道为主。若要从神用角度而立论,则备于易经。易以道阴阳。易学在黄帝之后经历了很多圣贤的努力,阐幽发微,已经变为人们能借用的利器。地道方也,有五行之定则,人法地,故立医道偏重于地。天道圆也,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故难倚恃。然而不明阴阳,终难会通。故孙真人言:“不知易,不足为太医”。
      三阴三阳与十二地支相应,在人则十二经。三阴三阳以阴阳多少而分别。内经有太阳、太阴,又有至阳、至阴,皆为三阳、三阴而殊名。可见太阳、太阴中应该蕴含至阳、至阴,又有阴阳之糅杂,故异名。三阴三阳实际上就是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分阴阳而布体,为太极图之具体表现。其所表现者,即阴阳多少之分别。一阳震兼离,二阳兑、离,三阳乾,一阴巽兼坎,二阴坎,三阴艮、坤。知道了阴阳与先天八卦的对应,知道了其加载的六气,也就知道了三阴三阳如何因应洛书之后天八卦。
  为何洛书各象对应河图各数?因为各象正是各数性情的体现。一为有而无象,故为坎卦陷隐之象;二为虚,故为坤卦含载之象;三为实,故为震卦能动之象;四为实余,故为巽卦散溢之象;六为界上无象,故为乾卦天象;七为界上有虚,故为兑卦泽象;八为界上有实,故为艮卦山象;九为界上实余,故为离卦明象。
  洛书之数的分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水木为少阴少阳,故水数在北、木数在东,助其柔弱而不变其位;火金为太阳太阴,故火数在西、金数在南,制其刚强而交相制衡。当北水旺,而以不足之一减之;当东木旺,而以不足之三减之;当南火旺,而以有余之金敌之;当西金旺,而以有余之火制之。洛书制亢扶弱,使五行期于中和。
  河图的数和洛书之象是什么关系?首先,五行之数与八卦之象是一种在地之形与在天之象息息相应的关系。有一定的五行虚实,则必然出现相应的现象,表现在精神状态、性格、变动上。其次,八卦之象与五行之数还是一种政与德的影响关系,地法天,德当应政而有兴衰。因此一定的情志、气象还会导致五脏的虚实趋势。知道了这二者的关系,就能推演五脏的各种现象。如肾有乾、坎,战而遇险,故志为恐;肝有艮、震,止而动决,故志为怒;心有坤、兑,得众而悦言,故志为喜;肺有巽、离,进退不安而寄望,故志为忧。因有八纪,故肾实则恐,健而险变;肝实则怒,止而动变;心实则喜,兑遇乾,言而履;肺实则悲,离遇坤,明夷。肾虚则坎多而乾不足故无精打采,肝虚则震多而艮不足故善惊恐,心虚则坤多而兑不足故沉默自卑,肺虚则巽多而离不足故丧气落魄。五行虚实而致八卦现象逆时停驻,就是心为物役;八卦变动不居而调治五行,就是神机转化。心当转物而不当为物所役,故心神为人身第一调治。
  八卦和五行之间如同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影响,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对客观有反作用。五行有盛衰,而有十天干之精,数为一至十,河图说之。神运有九宫八卦,洛书说之。人之神应中宫之五,因八纪、八风而成心意。十天干各以不同之数当机,则五脏有虚实之应,其脏气是否得神五之赞,即定虚实。生数和成数是一个五的得失,得神则昌,失神则衰。故不足以生数,有余以成数,土恒用生数。
  河图洛书是终极的学问,在五行和阴阳之间架设了对应。一定之纪、一定的阴阳之象,将对应着一定的五行生数与成数。例如震怒伤肝、坤以减火等。洛书所立,是终极之因果,是对五德施治之宗旨。
  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有何关系?先天八卦未成天地之前先有此象,是道所生;后天八卦则是天地既成之政,天帝为之纲纪。帝之巡纪使阴阳的法则继续在天地之间周旋不息。先天八卦如同父母赋予形象,后天八卦如同成人之后听命于自心。故先天八卦言其体,后天八卦言其用。河图如五方佛与天地俱生,生成躯体之精神,不仅因自然四象演变而有代谢,并且响应加持于天之八纪。故在世间圣教与王法并立而化万类。
  先天八卦言其阴阳部署,后天八卦言其变化运用。怎么知道三才化合的后天八卦,是秉承阴阳周旋的法则呢?在天地之间,阳浮而为天,阴沉而为地,处三才中为阳升阴降之主者,日月也。故后天离坎居于上下、南北应先天乾坤之位,阳气浮张而包乎地,地气沉凝而藏于天。坎为幽泉,离为光明,故天地间上明下晦。四象中重阳纯虚为天气、重阴纯实为地气,震为重阴之下阳物也,故为龙,是地之阳用事于重阴,故主地气之升,应先天离位。兑为天之阴用事于重阳,故为天气之降,应先天坎位。此四卦应先天图之四正位。四隅在先天则山泽通气、雷风相薄。先天泽山为形属地损益,故后天应以巽乾,为地之阴阳从奉于重阳天气,地之阴,实也,地之阳,实中之虚、热,地之阴升上则地气损,地之阳升上则地气益;先天雷风为气属天出入,故后天应以艮坤,为天之阳阴系累于重阴地气,天之阳,虚也,天之阴,虚中之实、寒,天之阳降下则天气出,天之阴降下则天气入。由此可知,后天八卦之政取法于先天阴阳之道,是阴阳法则在既成天地之后的延续和运用。
  虽然后天八卦取法先天之道,由于道生成天地阴阳而不为主,故后天八卦为政令,先天八卦三阴三阳之气为政令之使节。如同君主因民心而产生,反过来又为民做主持。后天八卦和三阴三阳配属的先天八卦通过卦象相呼应。正因为有先天八卦配属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又加载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有标有本,才能充当天之八政和地之五德的中枢。木一弱,风就停了相火就兴了,少阳王,故震当机;金一弱,木就强了,风兴,厥阴王,故巽当机;水一强,寒气兴,太阳王,故乾当机;水一弱,寒气灭热气兴,少阴王,故坎当机;火一弱,地就湿了,太阴王,故坤当机;木一强,湿气就上升了,太阴王,故艮当机;金一强,燥气就浮现,阳明王,故离当机;火一强,泽就干燥,阳明王,故兑当机。这是从德之变而有政应。反推过来,从当令之政也可推出德之变。例如,病人但欲寐是坎卦之象,坎卦在先天八卦配为少阴,表示热气当机而为肾水不足。三阴三阳以其先天标象应后天之八卦,以其本气应地之五行。后天八卦对五行的神治要依赖于三阴三阳的使令。
  洛书每一条线的和都是十五,这代表一个现象的生灭按时间律分为三段,下一个卦将会产生而转化现在的卦象。相对位置的和都是十,这代表两者是相互枯荣的关系。前者例如:湿则火生,雷则风生,大热则生神闭,自卑则生狂躁。后者例如: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湿则困脾,健脾化湿,振作毁于欲望,欲望息于振作,刚健毁于躁进,发展毁于战争。故军队经商则不武、有龙兴则不干燥。洛书说明了世界的转化规律,是王者之道,知此则为大智之人。如大禹治水,决渎为主,土功其次,就是写照。以震之决渎而治艮湿,以坤之培土而制湿。再如去年地震,可以从旱震关系而知之,兑卦在形为泽,在气分为干旱,若旱久将作震卦。四川营造大泽,故出现罕见之旱,长江水枯,后来又出现罕见雷暴天气,这就是震的预警。
  病或体有损而妨于用,或用有弊而害于体,辗转相因。治病不是治症,是解症结。国家有什么样的病态,不是为之去应付,要思病态之本,不然可能焦头烂额越治越坏。社会往往根源于德化的弊病不是治标所能解决的。人或失德或失于纲纪则邪淫能客。有从经络而犯脏腑,六淫是也;有从脏腑而波及经络,七情是也。诊病就是要知病在人体存在的机理和其派生扰乱的情状。任何现象都是因缘而存在的。有其现象就有对应的因缘,所以治病要去变动根本的病机,解散其因缘,否则不足以治。
  症状包括精神方面的和形气方面的。人之病,精神先见其兆,而后形气变。精神八纪之变,究本于五脏所藏精神志意魂魄之动静,这个变化会体现在精神情志和明堂五色上。形气之变,见于六经标本的得失偏颇。或者由于阴阳不调,或者是因为六淫之邪客而干政,或者是五脏根本有变。辨脉能识阴阳,能知政令得失之所在,又能候五脏之变。色脉是大明之法,合参之确实可以万举万当,可是人们却以明为晦。
  五脏与阴阳是根本与枝叶,互相推荡变动。诊病治病以五脏为主,是病之本;以阴阳为变,是病之标。本标各有所先。诊病要察阴阳,又要察五行,二者汇通于一则诊符。人法地,脏象为根本,脏象大变,虚实之生,则阴阳必有见,根本与枝叶。阴阳有变,枝叶之变,脏腑将从之,德若能持之,未必为虚实之改易。阴阳过变,则不得不改。病之浅,先见于阴阳,见于经脉,深则入脏,故有修德禳灾。
  因此治病有三种法则:一是人之道,治其阴阳之经气,除去邪淫扶助经脉标本,使政通和。二是地之道,以五脏生克乘侮为制衡,导其德归于中和,例如肝虚以酸补之,助以焦苦,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三是天之道,以洛书为本,德政相参,变通于神机以去故就新。法天则地,不离于人,是治之极致。一切治病,皆在此范围中,只是各有所先而已。合而参之,则为辅周。例如肝虚有脾湿来侮而化虚火之症,肝虚则震当机,又当治于艮湿,故肝之相火应之而兴。不能靠泻少阳经虚火而治之,因为那会连肝木之生数震三一并泻除,肝愈虚,而应调以厥阴。肝虚当补以酸、助以焦苦、益以甘味之药以调之。又脾湿之邪淫可以风胜之,又当通过健脾燥湿渗湿而去之。震当机则当巽以代之,兑以安之,艮以匹之。故以柴胡为君,柴胡巽也,既调和少阳厥阴、去火疏震,又风以祛湿,并达木郁。臣以炒芍药之酸、焦苦、性寒,则补肝虚又匹火,当艮之德。佐以当归之甘、辛、温而补血行血,当归有恩夫之意,意为妻盼动出之夫归家,最能安震。这是由于当归补厥阴血而统之,又补心血而有兑妾恩泽之意。辛温兼能活血,故又祛血中湿邪。再以白术、茯苓去湿邪,甘草健脾缓急以调肝。这样既得神势,又和五脏,调阴阳去邪淫,自然病去,不愧为千古名方。
  先天八卦图即太极图之具体。太极图、河图洛书出,医之宗旨悉可见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