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于被合作

免于被合作

作者:李广生

一线教师似乎更关心如何组织合作学习,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会让他们觉得工作更有抓手。如何组建学习小组、如何进行小组分工、何如培养组长等相关技术性培训,确实为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我们也必须要看到,技术正在让合作失去生命活力。下面是我在一所学校看到的情景:

上课开始,孩子们按照小组围坐在一起,教师布置完任务,小组成员有条不紊的工作起来。很明显,他们受过专门的训练,在课后交流时校长也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这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孩子:有人主持、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有人总结、有人展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板有眼,一切进行的如此顺利,表现的如此妥帖。合作确实在进行,在局外人看来,这很好啊,合作的多么顺畅,可在教育者看来,这样的合作未免太过于机械了一些,缺少一点活力和灵气。

这样的合作让我想起流水线上的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虽然他们都是合作化大生产中的一员,虽然他们所进行的单调的工作是合作分工的一部分,但合作带给他们的是如同机器的某一零件一样的周而复始的命运。有合作的课堂应该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合作是激发生命活力的手段,过于模式化、程序化的、有规范技术要求的合作,或许可以让合作更加顺利,但合作的魅力因此被抹杀。

在一所学校进行的关于合作教学的研讨中,一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他的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于是又有人提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在合作中学习——这一观点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合作的局限性在讨论中暴露出来。我们把大家的意见进行汇总后却又发现,合作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局限性,即:某种合作方式,例如小组讨论,与学习内容和孩子的学习风格不相适应。一位数学教师说:解决基本的几何证明问题不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因为在小组合作中,基础比较好的孩子会一下子揭穿谜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他同学,特别是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因此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小组的帮助下,他们虽然解决了问题,但相应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几位老师还提到班上的那些“不合群”的孩子,几乎每个班都有,他们好像更愿意独处,而不愿意与同伴合作,但他们并不是学习的失败者,相反,有些孩子还是学习的佼佼者。

这不是就意味着课堂可以放弃合作,至少是有选择的、有条件的开展合作?

进入有合作的课堂这一话题的探讨以来,我一直在强调,这里所说的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获得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所以,不能因为某种具体的合作方式的局限性,而否认合作的指向未来的价值,更不能被合作的策略、方法、措施等技术性因素所束缚,导致合作走向僵化。除了小组讨论之外,合作学习就没有其他实现途径了吗?前面所提到的不离开座位的合作,同样也是合作。

建立多元化合作学习方式,或是说不要把合作学习规定的过死——分组方式、小组分工、操作流程等最好处于开放或半开放状态,让孩子们对合作本身进行创造,让合作自然的发生,将有助于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和深刻性。

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值得关注。

第一,个体先行原则。把合作学习建立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使合作学习成为深化、拓展个体学习的有效途径。每个孩子在进入合作学习之前,已经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大脑加入学习小组的,因此他们将对合作学习充满了期许,学习动机愈加强烈,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每个人都能为团队贡献智慧,每个人都能从团队汲取营养,合作让个体更加强大,而不至于把个体淹没于集体之中。

第二,身份平等原则。不要把成人社会的等级观念过早的带入到小组合作之中,要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参与合作的每个人,身份都是平等的,权利也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尽量避免用带有“官员”色彩的称谓为小组成员命名,比如某某同学是“组长”;尽量用不带等级权限的直接指向责任的称谓命名,如:有人负责策划、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资料,等等。

第三,角色自主原则。孩子们在合作中所担当的角色、承担的责任不应当是被分配、被指定的,要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确立自己的角色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责任共担原则。帮助孩子们建立小组共同责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要习惯面向整体而不是个体的评价,不仅要把荣誉归于集体,而且不要把失败归于个人。共同责任不仅包括具体的分工,而且包括对同伴的帮助。要让孩子们知道,也要让孩子们建立这样的观念,成功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共同完成任务。

第五,任务多元原则。过于单一的任务会让合作成为某些孩子的专利,从而导致其他孩子失去机会和合作的乐趣。多元化的任务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展现的机会、证明自己价值的可能。不要让小组讨论成为小组合作的唯一,合作能够完成的事情很多。精心设计任务,设计多元化的项目,能够让合作更加精彩。

第六,过程开放原则。合作的流程、步骤是合作的成果,是在合作中形成的,而不是合作的工具。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主导自己的合作,千万不要把他们当成完成合作的演员。

既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合作,又要避免孩子“被合作”,这是教师的责任。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