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的春天(十三)
无论如何,苗苗也没有想到,这个任务会落到自己头上。其他同学也没想到,包括木木。虽然他认为苗苗足以担当这个任务,但在老师没有宣布之前,他还是不会想到由苗苗承担。
那天早晨,小马老师兴高采烈的走进教室,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向大家宣布:下周五,我们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一次班级活动,主题是——我们的春天。
教室里立即热闹起来,同学们交头接耳,相互议论。包括苗苗在内,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活动。
小马老师拍拍手,让大家静下来,继续说:
“同学们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听清了吗,是任何方式,表达你们对春天的独特理解。”
“老师,什么叫独特?”一个同学站起来问:“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吗?”
小马老师想了想回答:“独特的理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因为你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老师,我可以画一幅画吗?”又一个同学问。
“当然可以,欢迎你用色彩表达春天。”
“老师,我可以唱首歌吗?”又一个同学问。
“当然可以,但老师更希望你为春天创作一首歌曲,歌唱我们自己的春天。”
“老师,我可以写首诗吗?”又一个同学问。
“当然可以,小诗人,期待你描写春的诗作。”
“老师,我可以和同学一起完成吗?”又一个同学问。
“当然可以,人多力量大嘛,我们的春天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创造。”
教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小马老师再次让大家安静,然后宣布一项令全班沸腾的消息:
为了让大家充分准备,下周五之前,语文课取消所有家庭作业。
“哇塞!居然有的同学欢呼起来。
小马老师让同学们坐好,继续说:
“本次活动,我打算委托一位同学,代替我策划和组织。”
说到这里,她故意停了一下,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大家都紧张的看着小马老师,心里暗自盘算:
“是谁呢,会是我吗?”
过一会儿,小马老师说:“我想请苗苗同学担任此项工作,大家欢迎!”
沉默了大约四五秒钟,掌声才响起来,先是稀稀落落的,后来响成一片。木木是第一个鼓掌的人。
在这个班上,苗苗几乎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学习不好不坏,对人不温不火,做事不紧不慢。假如苗苗没来上课,又恰好她的座位上坐了别人,老师不会发现她没来。但是苗苗很满意自己的状态,她不想生活在风口浪尖上,也或许是害怕的原因。
那个肥头大耳的专家说: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关注,每个孩子都渴望表现的机会。这个观点苗苗并不同意,但也没有提出反对。当时她正在想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专家都很胖吗?
胖专家的到来让苗苗心里不舒服。因为她要和许多陌生人坐在一起,还要坐得很端正。老师来回巡视,提醒那些坐姿不对的同学。苗苗觉得奇怪,为啥老师可以坐软椅,坐的很随意,累了就站起来活动,而学生只能坐硬椅,还要一动不动?
胖专家走后,来了一名教研员,穿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像是新闻联播主持人。专家在台上讲,教研员在教室听,相比较而言,苗苗更喜欢教研员,因为她发现教研员听课,比同学们还认真,还会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看到教研员把本子放在大腿上写字,很不方便的样子,苗苗悄悄向里挪了挪身子,腾出桌子的一角。但她没说什么。
下课后,教研员和老师在楼道里交谈,苗苗听到了。教研员说:
“并非每个孩子都渴望关注,也并非每个孩子都渴望表现。”
苗苗很感动,想过去抱抱他。因为苗苗就是如此,她更喜欢安静,不乐意被打扰。
教研员又说:“但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尊重。”
苗苗听不懂了,关于尊重,她只知道要尊重老师和家长。
因为这个活动,小马老师和王老师发生了争执。王老师不再担任教学工作后,学校派她指导小马老师,帮助小马老师教学。王老师认为,上一节作文讲评课非常必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小马老师认为,作文讲评课对小学生没啥实际意义,与其讲评作文,还不如让孩子多一些体验。不知道小马老师从哪里听来的,她说要创造有体验的课堂。
王老师并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她学会了妥协,无论对儿子还是对工作。
“成长就是在不断地妥协中发生,如果你不认为成长只是自己的事情的话。”王老师把这句话写进自己的日记。其实,她还想把下半句也写进去,“如果你认为成长只是自己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将停止成长”,但是她觉得太通俗了,没有味道,就没有写。一个四十几岁依然坚持写日记的女人,其心思的幽微之处,是很难读懂的。
这个活动的创意来自苗苗的作文。王老师把苗苗的作文本交给小马老师,也只是想帮她了解一下孩子。那幅画和那首诗,王老师一直没有读懂,虽然她很感动。没想到小马老师看了,竟然激动的流出眼泪。她愈加的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奇妙的心理世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春天。她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那就是帮助孩子留住春天,唤起孩子心中的美好。
“你能看懂吗?”王老师指着作文本问小马。
“看不懂。”小马老师摇摇头。
“看不懂为啥这么感动?”王老师有些奇怪。
小马老师捧着这苗苗的作文本,想了想,调皮的说:
“正因为看不懂,所以我感动。”
王老师看着小马,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儿子的很多想法和做法,她确实不懂。以前,她认为懂是理解的前提,所以她总是想尽办法弄懂儿子,希望以此达成对儿子的理解,但收效甚微。越是想弄懂,越是不明白,越是不明白,越是不理解,隔阂越深。现在,她变了,所以她对小马下面的这句话,非常赞同。小马说:
“理解孩子其实比读懂孩子更重要。不是因为懂了才理解,而是因为理解了才懂。”
但是,她们谁都没有想到,在理解这件事情上,她们共同伤害了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