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球为什么是黑的?
煤球为什么是黑的?
关于思维的一系列话题竟然引起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我始料未及,也倍感欣慰。看到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关注生命,几乎到了言必称生命的地步,我其实是有些担心的,对生命的尊重不至于沦为一句时髦的口号的唯一途径是,让生命尊严在课堂上展现它应有的光辉和荣耀。而我们必须要承认,思想的光辉和思考的荣耀是最为耀眼、最值得尊敬的。尊重儿童,在课堂教学中,集中表现为尊重儿童的思想和思考。但这很难做到。
“难在哪里呢?”和几个教师对话时他们问到这个问题。我灵机一动,想到另一个问题,反问他们:“为什么煤球是黑色的?”他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我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个老师说:“因为煤是黑色的。”大家频频点头,觉得这个答案很有说服力。“谁见过其他颜色的煤球吗?”另一个老师问到,众人纷纷摇头。“白色的就是元宵啦。”这个老师的一句话引起一片笑声。
笑过之后,我把大家的三个答案分别写在纸上,逐一进行分析。最后我们发现,导致大家意见高度统一的原因居然是问题本身——煤球本来就是黑色的,如果不是黑色的,那肯定不是煤球!于是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研讨:能不能制造出不是黑色的煤球?“当然能啦。”大家都这么认为,并给出很多具体的办法。有人说:“造出五颜六色的煤球,在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用彩色的煤球取暖,别有一番情趣。”
见大家说的高兴,我又抛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有这么多的创意,而刚才却固执的认为煤球只能是黑色的呢?这是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每个人直面自己,因为只有敢于直面自己,才能真正打开思维的樊篱。最后,大家不得不承认,是心中固有的“黑煤球”束缚了我们的思维、遏制了我们的创意。一个小小的“黑煤球”,作用居然这么大,更不用说我们心中藏着的,那些比“黑煤球”还要黑、还要大的观念了。
开学初,我到一所学校听课,语文课,杜甫的一首诗。我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和学生进行一番简单的交流,尝试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这首诗。很明显,孩子们喜欢这种方式,同时更加明显的是,孩子们很难跳出已经形成的认识。而这些认识,竟然来自一本参考资料,上面有详细的关于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他们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却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变成了资料的奴隶,与其说他们收集的是一堆资料,还不如说是一堆“黑煤球”。离开学校时,任课教师对我说,她从来没有想过,这首诗还可以这样理解。我隐约觉得,老师心里也有一堆“黑煤球”。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让课堂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和空间是必要的,但在此之前,教师要先把心中的“黑煤球”运走,并帮助学生避免“黑煤球”的干扰,唯有如此,真正的思考和探究才有可能发生,真正的思想和创新才有可能出现。
寻找标准答案的教学虽然是必须的,但“生命课堂”提醒大家,不要把它作为教学的全部或是核心。引导儿童质疑一些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甚至被视为理应如此的问题,在追问之中,帮助儿童去除成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的教学更有意义,更有生命的质感。
对生命的尊重,不是把生命挂在嘴边,而是对生命的反复追问和不断探索。对“生命课堂”的热爱也是如此,质疑才能让“生命课堂”更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