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才子黄景仁,李白和杜甫的合体,为躲债客死他乡,留下一千古名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很多人都听过,那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可是一句千古名句,今天依然很多人在使用。但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估计没几个人答得出来。
(附: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因为这个诗人一点都不出名,他就是清朝才子黄景仁。黄景仁是典型的“歌红人不红”,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人很多,但知道黄景仁的是寥寥无几。
实际上,黄景仁是清朝著名才子,他号称是李白和杜甫的合体。他有名的句子还有“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等等。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的意思是,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那伊人所在的闺房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此时的他就是一个浪漫多情的浪子。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出自于他的《别老母》。
他写《别老母》这首诗的时候,在北京混得很惨,衣食无着,无奈只有将家人送回故乡度日,在同母亲惜别时,他写下了这首让人辛酸落泪的诗句。
风雪之夜,轻掩柴门,他只能看着母亲在冰天雪地蹒跚地离他远去,作为人子,不能在母亲面前尽孝,连供养母亲的能力都没有,养这样的儿子有何用?
写出了一个儿子的无奈和母亲的体谅。那么,堂堂的清朝大才子黄景仁为什么混的如此惨呢?故事要从头说起。
《候选县丞附监生黄君行状》上记载:
君讳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系出北宋秘书丞庭坚。自宋南渡时,由鄱阳迁武进,遂为武进人。
这段史料可以看出,黄景仁是北宋名人黄庭坚的后人。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在北宋文坛相当有名,也许是有了先祖的基因,所以,黄景仁从小就才华横溢,表现出了惊人的写诗天赋。
他9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而且文明乡里,15岁的时候,诗作已经独具特色了。按道理,他出人头地很容易,但很不幸,命运多舛。
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1岁的时候,爷爷去世;15岁的时候,哥哥又去世了,最后只剩下他和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
面对命运,他并没有气馁,而是越挫越勇,勤奋好学,决定参加科举,改变家族命运。
公元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16岁的黄景仁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一举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备受当时知府潘君恂和知县王祖肃的青睐。
翩翩少年黄景仁,有一个笔酣墨饱的锦绣前程,正等着他挥笔描绘。可惜,他的好运犹如昙花一现——之后屡次参加乡试,屡屡不中。
他的苦读并没有换来金榜题名,而是屡战屡败,屡试不第。
没办法,科举没考上的他只能到处流浪,颠沛流离,辗转各地靠幕僚的微薄收入谋生,江浙、徽州、山东、湖南都有他的足迹。
幕府其实就是由地方主管官吏自行聘请的师爷,大多数是通过熟人朋友的介绍,这是未仕的读书人的另一条出路。幕府的工资主要有招募人发,所以,相当于给私人打工吧,还要看人脸色行事。
因此,幕府比较适合“小人”当,要学会曲意迎合、阿谀奉承,不然根本捞不到什么钱。
黄景仁显然不是这种人,他有着古代文人典型的疏狂,个性倔强狂放,孤高自负。
我们从他的诗词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把看到的世间不平事全部揉进诗词,他鲜少有颂世之语。
他的诗词多是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风,这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这样的人在人看来,往往是穷酸书生,自命清高却命运又得不到扭转,注定孤独了。
实际上,黄景仁的人生就是如此,到晚年他越发的穷困潦倒,拖欠他人钱款无力偿还,被迫到处躲债。
为此,他不得不跟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分别,才有那首《别老母》,这是他的无奈只叹!
谁叫自己没本事呢?到头来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能赡养,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就没有用呢?
黄景仁本来就体质羸弱,最后在奔波途中耗尽了人生最后一滴心血,年仅35岁就逝世了,结束了孤苦伶仃、贫苦困顿的一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才华过人、满腹经纶又如何?赚不到钱还不是一样。他有心爱他的表妹却无力迎娶,他有相依为命的母亲却不得不分别,“百无一用”就是他伤心与无奈至极的体现。
没想到,黄景仁去世后,名气大涨,他为“毗陵七子”之首。
包世臣在《齐民四术》直接说他是乾隆第一:
而诗顾深稳,读者虽叹赏,而不详其意之所属。声称噪一时,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
袁枚称他为“当时的李白”,张维屏更是将其推为仙才:
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
还有人说他是李白和杜甫的合体,总之,这些名誉对他来说已经没任何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