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有出处的错误,我们能用吗?

书法中有出处的错误,

我们能用吗?

(作者:香矢车菊。才疏学浅,只谈自己观点,肯定会有错漏,欢迎交流)

很多人说“书法无错字”,这句话真的对吗?

书法学习一段时间后,我们喜欢应用创作。经常看到有人写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疑为错字,有人会用上面那句话顶回去,也有人引经据典说“我找得到出处,你看某朝代谁谁谁就是这样写的”云云。这样对吗?

我们在书法学习中,经常碰到有些字跟现代字典的汉字(繁体)有出入,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有这几种情况。

一、笔画的增减

古人写字讲究布白匀称,有时一个字里笔画不均,就会增添或减除笔画。释智果(隋)的书论《心成颂》,是最早具体分析书法结构的文章,中有提到“繁则减除,疏当补续”,说的就是这种。

1、减除。

如“譬”字,笔画太多导致左上角那个口怎么写都难看,所以很多大师就把口去掉了。因为这样写的书家太多了,我们当然可以跟着写啦!

2、增补。

这个例子就太多了,大家比较熟悉的“神”字,就是因为下面空挡太大,为了与左边呼应会加一点。

这个字很多人多写一点,也有很多人不添那一点,同一个人写同一篇字里,也是有时写有时不写,因此我们怎么写都是对的。

同样,“升”字右下角太疏,加一点或不加一点的写法全都有,我们也可以全都用。

二、结构的借换

指的是字中的一部分在字中上下左右的移位。移位通常是因为字特别难写而不得不想出的对策。如前面的“譬”,原本是上下结构,前面图片中的字帖全都改成了左右结构,同时还用了减除笔画,用了两种技巧才把字写得协调美观。

▲王献之《鹅群帖》

“鹅”字大家可以试着写一下,也非常难写,“我”的斜钩和“鸟”的四点(行书写成横)打架了,各自都舒展不开,很难写好看。但写成上下结构,笔画就非常优美而舒展了,这样的借换是成功的。

▲《乙瑛碑》

乙瑛碑中的这个字,很多人以为是魏,但其实这个字是“巍”。原文“巍巍大圣,赫赫弥章”是对人的赞美。“山”在上面太疏,下面太密,挪到下面空间更匀称。

建议一

在临古帖或碑的时候,凡是字与现代有出入,包括笔画增减、方向借换、异体字等等,如果很多人都那么写,那么你也可以用,因为这是自古以来大家约定俗成的写法,大家全都认识,不会产生歧义或者阅读障碍。

这些应用在文徵明《落花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每个字皆有不同,但都应用合理。

▲增减的应用

▲借换的应用

建议二

如果翻遍所有字帖,只有这么一处是这样写的,别人都没写过,那么就要小心鉴别了,你在自己创作作品时最好不要用,它有以下三种可能:

1、如果你查的是电子字帖,那么有可能录入的人没看懂这个字,就标示错了,你不能要求所有的软件设计师都是书法家。比如前面提到的《乙瑛碑》中的“巍”,很多电子字帖都给标成了“魏”,此时如果你查“魏”字,看到乙瑛碑中的这个字,不动脑子的照抄,那么就错了。

2、实体字帖也会有错,错误的环节可能出在编字帖的人也没看懂,也可能出在校对错漏上,或者没有严谨的标明通假类。这时因为你只有一本字帖,没有对比,很有可能跟着认错,这个解决办法只能是多看多学多交流。

又有人会说,这是通假字。通假字的由来我们都知道,但这里讨论的是,这种通假我们能不能用。

这里又有三种情况。

1)异体字。我们就当一个字在用,比如“笑”和“咲”,“以”和“㠯”。即使现在人认识的少,它没有歧义,我们也是可以一直用的。

2)古人手误写错字。然而大师写错叫通假,我们跟着写那就是错了。如果同样用法的人很多,法不责众又不会误读,我们也能凑合用,但有歧义的我们坚决不能照搬。“随大流”不会犯错,谨慎为好。

3)古人本来是对的,建国后做简化字识别录入时,改错了。历史原因怕几万字也说不完,有机会再展开。

“队”现代标音只有1个,“隊”现代标音有2个,没有经过特殊学习的,几乎都会把“隊”作为“队”的繁体来认知。对古籍有研究的学者当然例外,不过大多数人是普通人。

这里互标了简繁体和古通字,但对两字的解释却又不同。我们常用的仍然是“坠”来表示坠落的意思。字帖中未标明通假,会带来歧义。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字,建议最好不用。

3、书法家也会写错字的,笔误也是会有的。有的书法家写了错字,自己意识到了,会在旁边点上两个小点。有的书法家可能也没意识到错了,只要不是特别肤浅奇葩的错误,我们也要允许有犯错的情况。

建议三

古代人也是人,现代软件制作的也是人,人不是机器也不是神仙,任何环节只要有人参与,一定会有错误,都可以理解。所以我们学帖,也需要有鉴别或取舍的,不能机械的抄帖,或者明明有疑问还照搬照错。最主要就是多看多学多对比,自己应用时尽量少犯错,以便减少现代人的理解分歧,增加可读性。

这里又有以下两种情况:

1、原帖中明显有歧义的地方视情况做修正。

比如《乙瑛碑》里面的“七”,原碑里没有竖弯勾而是只有竖,与“十”太相近,练过乙瑛碑的人自然知道带燕尾的是七,不带燕尾的是十。但是没练过的就无法识别中间的区别了,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书法大家,如果你创作一幅作品,把七也写成这样,并不能体现你的优越处,只会给别人的识别制造障碍甚至误导。

因此在临帖和创作时,我建议红圈部分要补成竖弯。

《乙瑛碑》里还有“廟”字,右边的“月”写了三个横。可以搜任何汉隶和其他任何人的所有字体的字帖,都没有这样的写法,所以现在临碑和创作是可以改成两横的,类似情况非常多,不能机械的抄帖和搬用。

2、有些字我们在临帖时是完全按照原帖写的,比如前面说的落花诗里的“墜”写成“隊”,临帖按他写没问题,但自己创作时就最好不这样写。

最后总结,一旦发现有字帖的字写的跟字典有出入,而且经过多方对比,还没有别的字帖跟着犯错,必须要留个心眼,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存疑的皆不用!

版权说明:本文由作者@香矢车菊

版权说明:本文由作者@香矢车菊 独家授权发布。在此致以衷心的致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