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合作?

上周下班路上听播客,里面讲刚改革开放时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叫“四分钱惊动中南海”。

1979年,蛇口工业区要建一个码头,工期紧迫,即便是开着进口的日本挖土机和翻斗车,施工队每天每辆车只能拉20多车土石。工人们全都在“磨洋工”,上厕所、车抛锚、迟到早退,无论怎么催,都提高不了效率。

眼看着工期赶不上,怎么办?当年10月,蛇口工业区开出了一剂“猛药”:

每人每天40车,超出的部分,每多一车,奖励4分钱,结果工程进度迅速起飞,所有工人,再也不上厕所了,身体也瞬间都好了,最高的记录是一个人一天拉了130车。

工人们一个月赚的钱比原来平均翻了三倍,工程进度也飞速提高。

原本注定延期的工程,提前一个月竣工,不仅时间提前,算总账,还为国家节约了130万的巨资。

随后,质疑声四起,“唯金钱论”,“奖金挂帅”,“闯了红灯”,“资本主义的腐朽制度”,这种政策,受到很大压力,又停下来了。

随后,所有的工人,又开始迟到、生病、拉肚子,一切恢复了常态,一天又只能拉20车,多一车,都费劲。

这个故事间接地说明:当时搞改革,或者搞管理,想激发人的活力,就得多想用利益,少想着用恐惧。

尤其是长期的、动态、重复博弈,更需要用利益。

最近每天早上起床看张维迎老师的《博弈与社会》,还没有完全看完,有些也没完全看懂,不过书中很多观点,以及介绍的很多实例小故事也和上面的案例类似,很有启发。

“博弈”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好像是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玩心眼,但实际上博弈真正研究的是:人类如何才能更好地合作?

比如第一章,作者就讨论了社会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协调和合作。

协调的关键是如何形成一致预期,合作的关键是如何提供有效的激励。

反思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无法协调好一些事情,根本原因是大家没有一致的预期,你想的是南,他想的是北,不同频就很难目标一致,协调自然就比较困难。

而想达成高效合作,用作者的话说,我们应该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个激励包括物质和精神,外部和内部等。

协调和合作之所以难,其实还有隐藏的一些问题。

比如,人天然具有的自私性,在做出决策时,很自然地先想到自己和自己的部门,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个过程缺少集体的理性。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每一个个体都从他自己利益出发,做了一个看起来理性的决定。

这些决定综合在一起,却会对集体的每一个人都造成损害,最终导致谁都不能获利。

对个体来说理性的决定,对于集体来说却是不理性的。

想一想日常工作中有些问题,也确实是这样,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背道而驰时,短时间内个人或许获益,但长期来看,集体内的每个人都会遭受损失。

个人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个人与公司,部门与公司,公司与供应商,公司与客户……

《博弈与社会》是一本大部头,一共十几章。我看了前三章,第一章讲协调和合作,第二章讲“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第三章讲“多重均衡”。

这些内容,其背后是:个体理性如何和集体理性统一,当一个博弈存在多个均衡时,参与人如何协调预期就成为合作的关键。

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实体书字号有点小,字间距太近,接下来几周打算通读一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