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山丨识得高人何必深交
识得高人何必深交
——忆潘立禹先生
这些年龄相差悬殊的人,组成一个个班级,接受一种学历教育,是历史还他们的债,还是他们还历史的债?最好别伤透脑筋搞清楚。那场所谓的“十年浩劫”,把所有人都卷进去了,你能怪谁?八六级温州教育学院中文专科函授班,接纳了来自温州各县的中学教师,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领了与全日制大学生一样多的教材和读本,集中学习的时间却是三年里每年仅有三次,每次十数天数十天不等。因为这种特别,我们这些学生与老师相处时间很少。我们的作业递交及批改多通过信函完成。
古代文学课上,这位老师叫潘立禹。他与我们同样是相处日短,而于我而言,却常常挂怀。
人不算高大,可称得上魁梧,扎实的身板,一种沉稳的感觉。国字脸,声音洪亮,字正腔圆,一份大家的风度。板书浑洒自如,又恰到好处,一些儒雅的气质。
潘先生讲课不照本宣科,爱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见解,在我们这些年龄与文化水平相差悬殊的学生课堂上,有时会引来嘘声一片,有时也反应各异。这与众不同,我现在仍无法确定,他的讲课是否独有见地。毕竟,我的古典文学也是底子薄功夫浅,只觉得新鲜而已。多年以来,这种印象也只是模糊在心里,长久雪藏。也正因接触甚少,对先生的了解少之又少。
若干年后,同样是古典文学老师的蔡世新先生编写了古典文学作品选本一套。首发式时,我应徐道德班长之约前往。蔡先生固然厉害,一套四册数十万字,隆重推出。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份量。
潘立禹先生作为同事专门为此书作了介绍。他娓娓道来,详述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研究的重要意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学习的紧迫性,以及专注国学推崇国学的使命感等等问题。听来令我感同身受。我相信,他的雄才大略必定在他的著作中有所展现,说不定还能大放异彩。我更进一步相信,他当年让我只觉得新鲜的课堂,必定不乏真知灼见。
至此,我心中暗暗佩服了潘先生。可惜,作为他的门生,人生际遇没有选择我成为他全日制的学生,没机会长久聆听他的教诲,然而,长久又是多久,遇见已属有缘。
潘先生的才华在学问上,潘先生的风采在社交上。他向来能侃侃而谈,且庄谐自如。无论那一种聚会,会前会后他往往都是焦点。他朗朗笑声,就像一潭清泓荡漾开来一波涟漪。
有一次同学会,潘老师的舞姿,令众人着迷。用现在流行的说法,他几乎吸引了所有在场人的眼球。忌一个优美了得,简直羡慕嫉妒恨。我舞盲一枚,知不足而后学,却仍学不会。学不会也就干着急,也就只有欣赏的份了。女同学搭在满面春风的潘先生肩上,完美合拍,我怎么也恨不起来。这么说吧,潘先生在学生中已经不是先生了,是明星了,交谊舞的明星。
据说,潘先生性情豪爽,酒量酒品均属上乘。想必他在交际场上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我与潘先生无甚深交,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我的影响。他注定是一位高人,要不他的学问造诣为什么能长久地鞭策他的学生。我作为他所有学生中默默无闻者之一,尚能出版过一本小散文集,与人合著几本报告文学长短篇,那其他的学生必更各有建树了。
潘先生驾鹤西去,学生谨以小文记之。
并致挽词:
豪情仗义薄云汉天地兼容
志大才高赛北斗日月可鉴
作 者 简 介
胡少山,男,浙江省瑞安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出版个人散文集《多看了一眼》,与人合著《琵琶情一高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