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女子妆束图鉴:武则天的时代,果然是个异数!

到底什么样的女人

才算是中国最好看的女人呢?

回望历史,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女性总是承载着

男性或“载道”或“言情”的诉求,

她们的妆束时尚

只是后宫内宅婉约的热闹。

然而,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

却是其中异数——

女性参政极大地刺激、

推动了妆束时尚的发展,

女性变得更加具有自我意识,

逐渐从过去所崇尚的

“女为悦己者容”式的娇弱、纤巧,

转向颀长健美、

大胆奔放的“女为己悦者容”。

今天

国学堂就带你赏析

“大唐女子妆束图鉴”

找寻中国“最美的女子”。

唐高宗执政时期

永徽二年(651年)武则天再度入宫为高宗妃嫔,永徽六年(655年)正式被高宗封为皇后,宫廷女性的妆束风尚悄然改变。
女子妆容再度变得秾淡合度,长眉纤纤,略施粉黛;间裙的裙条日益变细,但尚且不算夸张;
此外又有以单色布幅裁成六片或八片拼合的宽片长裙,参照唐制记载名为“浑色裙”。
在阿斯塔那唐墓214号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组基本保存完整的本时期女性服饰实物,比起色泽脱落的陶俑、线条模糊的壁画更加真切,使我们有了重现昔年美人昳丽风姿的机会。
麹胜头戴以麻布塑形外贴裹发丝、饰彩绘云纹剪纸的义髻;
身着浅褐宝花葡萄纹绮衣;
所穿裙装尤见风致,内衬的是一腰葡萄石榴缬纹红裙;
外罩的则是一腰浅绛纱长裙,细细裁出长条纱料再加以拼缝,轻笼于红裙之上。纱料极轻薄,使原本色彩明丽的红裙晕染出轻柔娇美的娉婷韵致。 
二圣临朝时期
因唐高宗患有风疾,时常头晕目眩难以处理政事,朝政大权逐渐掌握在身为皇后的武则天手中。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与武则天改称天皇、天后,正式落实了“二圣临朝”的制度。
在此期间,女性妆束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发式除了将原本流行的高髻进一步变高之外,又仿效起华丽柔美的南朝之风,在头顶梳起宽大的双鬟;
淡作粉妆的面上还可装饰以小巧的花钿、面靥;
女子身型逐渐变得更为挺拔丰盈,上衣领口常挖作弧形,穿着时衣襟在胸前围系形成圆领,或对襟作 ω 形。
裙腰逐渐下移,直到发展为胸下高腰位置。帔帛端庄地披挂于两肩。
阿斯塔那 29 号唐墓出土的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新妇为阿公录在生功德疏》文书中,详尽罗列了“新妇”所布施的两套完整女装的名目:
墨绿紬绫裙一腰、紫黄罗间陌腹一腰、绯罗帔子一领、紫紬绫袄子一锦褾、五色绣鞋一量、墨绿紬绫襪一量锦靿,右前件物布施见前大众;
紫绫夹裙一腰、绿绫夹帔子二领、肉色绫夹衫子一领,右件上物新妇为阿公布施。
武则天执政时期

在女主当权的背景下,这时的女性妆束也向着秾丽大胆的风格发展。

在新疆阿斯塔那发掘出葬于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的永安太郡君麹氏夫人与早亡丈夫张雄的合葬墓,根据麹氏夫人的随葬俑像,能够直观推想武则天为太后时期长安城中女子的流行妆束:

她们均头梳如惊鸿掠起翅翼般的高髻;厚施红粉的面上,双眉画得浓而黑,朱唇两畔各点一粒黑色面靥,额间花钿与脸畔斜红变得夸张艳丽;

帔帛的一端可掖入领口或裙腰,另一端披垂于臂;宽片拼缝的单色长裙与窄条间裙仍旧流行,更有女俑是在红黄二色间裙外另系一腰天青色薄纱制作的笼裙,可知当时依然流行将轻纱薄罗制作的笼裙罩在以厚实织物制作的窄条间色裙外。

大约作于高宗永隆元年至中宗嗣圣元年间(680—684年),唐人小说《游仙窟》中曾描述到当时的女性妆束:

发式妆容,头梳双鬟望仙髻,面绘花钿、斜红、靥子;服饰,上着绿袜、麒麟织成的锦绣红衫,下着鹦鹉刺绣裙腰石榴红裙,肩搭郁金色帔子。

在载初元年(689年)武则天改唐为周、正式称帝之后,女子用宽大的帔帛绕在胸间,将华丽的织锦背子盖住,在间裙外也另罩上单色长裙进行掩饰。
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一组武周年间绘制的舞乐美人图屏,其中保存最好的一扇舞伎像:
上着朱罗小袖衫,罩宝花卷草纹背子,下罩袴式长裙,裙脚由高头履高高挑起;帔帛一端掖入微露的雪胸间,一端由手轻执舞动。
这正彰显着武周时代女子姿丰容艳、秀色明丽的风貌。
女性参政时期

随着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为帝,女主时代宣告终结。然而经历了武周朝影响,这一时期的贵族女性仍旧保留着浓厚的参政热情。

其中武则天的儿媳、唐中宗皇后韦氏便积极模仿武周旧制,甚至大胆地在女性服装中采用男子在朝堂甚至祭祀大典上的冠服元素。

女子日常妆束甚至比武周朝更为大胆。上衫领口或是作开得很低的弧领,或是直接作直领对襟;雪胸仅用裙腰半掩,有时上衣甚至不系入裙中,而是在胸前松敞开来。

不同时代的妆束有不同的变化

这些妆容背后

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而在我看来

不讨好任何人

只取悦自己的妆束

美到发光!

你,就是最好看的女人!

来源 | 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