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文|新知堂原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命题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被后世看作老子的宇宙论。这一句经文一眼看上去的确是很精炼,几个数字就连接了宇宙和万物,真可谓博大!可谓幽深!

但是当你读完这段经文后,你又能从中获得了多少关宇宙以及万物起源的具体信息呢?我想除了一番感慨之外恐怕什么也没有了吧!没有就是没有,即使我们硬塞给它一些更深奥的内容,也不能帮助我们获得任何有关宇宙奥妙的具体信息。

其实这句经文中根本就没有提供出关于宇宙的任何信息,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先秦时代的老子不可能建立什么宇宙论,也不可能解决宇宙万物起源的问题。
让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一句经文是一个命题,它里面包含了道、一、二、三、万物等几个概念,它就是由这几个概念连接成的一个判断。我要想了解这一命题的意义,我就首先要知道这几个概念代表什么意思,也就是它们的定义是什么。
这些概念的定义要从哪里找呢?我们还是要到老子的学说里去找,也就是《道德经》的经文里去找。因为任一理论形态都一个自足的自我封闭的逻辑系统。
老子在创作《道德经》时,他脑子里先有了思想,然后才能将它写成文字作品,这个过程中他就要使用到概念,那么他所使用到的概念的意义,需要他的特定思想来赋予,这就是概念的定义。
不同思想家即使用同一个字来标志的概念,它们的定义也不一定能相同,比如老子所说的道与孔子所说的道的意义就未必一样。所以,特定思想家的特定学说中,所使用的概念的定义就要从他特定学说中去找,而不是到这个学说的外面去找。
如果你非要说老子的所说道就是现代物理学里的暗物质,我想即使老子能活过来他也不能同意。因为这两个概念有不同的逻辑起源。命题的意义只有在特定概念特定定义的前提下有效。也就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命题只有在老子学说赋予的特定意义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抛开《道德经》这一学说,抛开老子对道、一、二、三、万物等概念赋予的特定意义,这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命题。
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老子的经文中是如何来定义这些概念的。
道是老子特有的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道是一个实体而不仅仅是道理,它常常被描述为某物。
经文第二十五章这样描述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很显然老子在这里所描述的是一个实体实,而不是理。
但经文第十四章又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说明这个实体又不能被我们直接经验,它同时又被描述为超验的无限的实体和实在,“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等。
在老子的经文中“一”就是老子所定义的那个道,三十九章中说: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因为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即一,一即是道,所以道能生一。
二是指天地,天地被看作是万物之母,而老子将道视为天地之母。“……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所以一可以生二。
三,所谓的三,代表多,多就用来代表万物,所以三就是万物的另一种称谓,所以三能生万物。
所以,按照老子对道、一、二、三、万物等概念所赋予的定义,这句话可以直接翻译为: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或者道为天地之母,天地为万物之母。这就是这句经文的意义。
如果非要认为这一结果过于简单而一味的深研深究那就是无意义的事了,我们的老祖宗们已经搞了两三千年了还没有什么名堂呢?难道还要继续搞它几千年么。
要真想了解宇宙真相和它奥秘你就应当去观察自然界,学习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去思想去实验,而不是抱定老子的经文冥思苦想,那样做是注定没有什么明堂的。
宇宙以及万物起源的问题,即使是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都还没有答案,仍待我们后来人继续探究,古人的学说只是古人探索后的答案而不是终极结论,那个以为宇宙的终极奥秘已经被我们的老祖宗参透并藏在了某个古书中的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将宇宙的奥秘藏在某部经书中其实并不比藏在自然界的秩序中更容易被窥见。
所以,人世间根本就没有天书这种东西,即使真的有那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做学问千万不要迷信古人,前人是我们前进的阶梯而不是终点,为了探索宇宙的终极原理,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和思考,而不是扎到本本里面去。

【参考文献】

《老子译注》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注译

《老子思想初探》 李红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