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
慈母手中线
□李军
针线活,是从前农家最普通的场景,祖母、母亲补衣之镜头是最寻常的画面。“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许多百姓人家的生活常态。农家妇女秋冬季节经常坐在门口拧线,纳鞋底。
哪家祖母没有一个拧线砣?哪位母亲没有补过衣裳呢?以前哪家没有针线笸箩?针头线脑、顶针、纽扣、破布一箩筐。
线砣一般是几个铜钱托底,一根筷子粗细的线杆。大集体时候,拾棉花,妇女就会藏一点回来。然后要拣棉花,去除杂质,接着摘去棉籽,晒松软成棉团,搓成棉条,拧出线头,固定在线砣底部。一拧一回,线砣旋转,把线细细地往下均匀地拉拽,一圈一圈地缠绕在线杆上,棉花条快乐地舞蹈着一个劲的吐出均匀的棉线。拧线看似简单,可没有经验是拧不好的。记得小时候也会拿大人的线砣和一根整理好的棉花条学着拧,从棉花条的一端揪出一个细细的线头然后学着大人的样子在腿上搓,结果纺出的线疙疙瘩瘩,或者头断掉了,赶忙丢下跑开。
我们泗阳话中形容人认真地慢慢地处理某事叫“拧细线”。拧线是细活,水平有高低,主要是均匀、速度、产量几个指标。闲聊的时候、集体开会的时候,妇女们总是在拧线、纳鞋底。
拧线,女子的基本功。从前看成了对象,媒人从男方那里取来鞋样,女方做两双鞋送给对方,亲事就算成啦。
布鞋就是所谓“千层底”。零星破旧碎布,打上糨糊,层层铺开、码摞、粘贴,晒干、依鞋样剪裁,几层加厚,白布蒙盖,就能开始纳鞋底了。夜晚,灯光下,奶奶、母亲们给儿女纳鞋底,绱鞋,缝补,拧线。
母亲以前常说:“大穿新,二穿旧,老三穿破衲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实际旧的也能补补用。
现在,很难找到笸箩了,但是针线盒子还在,商场里有现成的针线盒子,内有配套的各色棉线,订个纽扣,还需要针线。
时代在推进,社会在发展,普天下母亲的心依旧,对儿女的爱依旧。母亲现在八十岁了,几年前,忽然迷上“十字绣”,绣了一幅奔马图给大哥家,绣了一朵花给我们家。还给各家每个人做一双鞋垫。针线活,是她对过去生活的回味,也是她对儿孙的呵护。
“梁间乳燕正啼饥,院里雏鸡乱啄泥。慈母拈针门口坐,阳光作线补儿衣。”(刘家魁《乡村素描》)无论你走多远,你就像天上的风筝,有一根线,牵系在母亲手里。
作者简介:李军,1969年生,男,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宿迁市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物,宿迁唐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盐城师范学院宿迁校友会副会长。2000年获得全国教育院报报告文学奖;2012年获得《小说选刊》奖。致力于微电影微视频创作。微电影《卖鸡》获得中国平遥首届“清风正气”微电影展奖。多部微视频作品发布“学习强国”平台。有文集《变迁》(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