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治法纲要——吐下宜忌

不可汗下四章

不可汗下一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苔,躁烦。脉实数,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热气外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是湿热之上壅也。渴而贪水者,胃逆而火升,必呕。恶水者,阳虚而火败,必厥。若下之,则下寒格其上热,相火升炎,咽中生疮。脾主四肢,假令手足温者,肝脾阳陷,郁热伤阴,必下重而便脓血,头痛目黄者,阳虚湿盛,若下之,则虚阳陷而目闭。渴而贪水者,下则亡其下焦之阳,脉必厥。厥者,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乃气结而不流畅之故也。其声嘤,嘤者,声细欲绝,乃气败而不发扬之故也。咽喉塞塞者,孔窍梗阻,乃气蔽而不开通之故也。盖渴而贪水者,胃逆火升,下之而寒湿下旺。浊气上填,气道壅塞,故脉证如此。若发汗,则亡其上焦之阳,战栗振摇。气脱津伤,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胃阳颓败,里冷不嗜食,脾阳颓败,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阳泄火升,口中必伤。肺津郁浊,塞于心部,心窍于舌,故舌上白苔。君火升逆,故生烦躁。经阳外脱,故脉数实。津液亡泄,故不大便。肝脾陷败,六七日后,木郁风动,疏泄不藏,必便血也。若发汗,里阳愈败,则膀胱不藏,小便自利而不禁也。

1 本条提纲,就是告戒,误治之后的杂象。

不可汗下二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伤寒,尺寸脉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作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盖脉道紧迫,经气不能畅行,故忽大而忽小也。其恶寒甚者,外寒闭其内热,热蒸窍泄,翕翕汗出,喉中疼生。发热多者,热气外达,目多赤脉,眼晴不慧。若医复发其汗,则肺津愈枯,咽中更伤矣。若复下之,则阳气陷,两目闭。下后阳败而内寒多者,则便清谷,阳陷而内热多者,则便脓血。若用火熏之,则湿气郁蒸,而身发黄色。若用火熨之,则肺津消烁,而咽中干燥。若小便利者,气化未绝,尚可救之,小便难者,气化不行,此为危殆矣。上章小便之利,乃水泉之不止,此章小便之利,乃气化之犹行,证同而病异也。

不可汗下三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像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吐。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像中风,常微汗出,是湿盛而阳郁者也。若自呕者,胃气上逆,下之中气败而胃愈逆,益增其烦,心中懊憹不快,而清阳陷败,空馁如饥。发汗耗其津血,筋脉失养,则成痉病,身体强,难以屈伸。火熏则湿气郁蒸,身发黄色,不得小便,久则肺胃升逆,而发咳吐也。

不可汗下四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发热头痛,微汗出,证与前同。发汗败其阳神,故不识人。熏之伤其肺气,故喘。气不化水,故不得小便。湿气不泄,故心腹胀满。下之阳亡湿盛,浊气升塞,则短气而小便难,头疼而脊背强。温针烁其营血,则血升而鼻衄。总之,阳虚之家,汗、下、温针,俱非宜也。

可汗一章

可汗一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浮为在表,故宜汗不宜下。

1 浮为在表,故宜汗解。脉浮大者,医反下之,此为大逆。太阳传阳明,二阳合病,表解则二阳俱解。

可吐三章

可吐一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手足厥冷,脉乍结代,此以下焦浊气,客居胸中,心下胀满而烦生。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阻碍气道故也。此当吐之。

1 胸有痰浊,气道壅塞,阳不四达,故手足厥冷,而脉乍结。心下烦满,饥不能食,食则入口即吐也。病在胸中,当吐之。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2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可吐二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涩,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涩,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胸上诸实者,内有败浊之物,非无形之空气也。败浊阻碍,肺气壅塞,故胸中郁郁而痛,不能下食,浊气冲突,欲使人按之。按之壅遏肺气,津液上涌,故反有涎唾。浊阴上逆,则清阳下陷,故下利日十余行。阴盛于下,故脉反迟。浊物填塞,清气阻滞,故脉涩见于寸口。此可吐之,吐之则败浊去而清阳升,利即止也。

1 《金匮》卷十六,胸痹短气二,平人无寒热,知气不足以息者,实也。隧道壅塞不通,或有宿物阻格不达,是实证也。病胸上诸实者,内有败浊之物,非无形之空气也。实则宜泻,当以行瘀开闭之方,除旧布新之法,排决郁陈,则气降而息顺矣。

2 吐法治利,此理新鲜。上实而下利,吐去上实,则下利止。

论;肺气不敛不降,则大肠不收不藏。胸中之实,不吐不去,则清阳不升而陷泄不止,故吐之利止。

可吐三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

食消在下脘,不能吐也,未消而在上脘,法当吐之。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霍乱

    在正式进入之前,倪海厦老师是把伤寒霍乱篇放在金匮来讲,在介绍伤寒论的时候,六经辨证很清楚,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后面就多了一个金匮,因为当初的伤寒和金匮,还有伤寒杂病论,这是一本书,后来 ...

  • ​伤寒论头痛

    ​伤寒论头痛 巅顶.脑后痛者,太阳也: 头额痛者,阳明也: 头角痛者,少阳也: 三阴脉至颈而还,故无头痛.惟厥阴脉会于巅,故亦有头痛.然风温病在少阴经:湿温病在太阴,而头反痛:此痰与气逆壅而上,气不得 ...

  • 三十九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 青龙汤发之.(39) 这一条承上条讲大青龙汤的证治及与少阴证的鉴别. 伤寒,一定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缓",有的注家 ...

  • 《伤寒悬解》卷十四——汗下宜忌与脉法

    汗下 汗下者,伤寒之法,而用之太过,则虚以实治,而或以亡身,用之不及,则实以虚治,而或以殒命.譬犹水也,载舟覆舟,水不任过,而破浪冲风,人之罪也,譬犹兵也,止乱生乱,兵不任咎,而纵敌长寇,人之责也.是 ...

  • 《伤寒悬解》卷十四·汗下宜忌 五十一章

    汗下 汗下者,伤寒之法,而用之太过,则虚以实治,而或以亡身,用之不及,则实以虚治,而或以殒命.譬犹水也,载舟覆舟,水不任过,而破浪冲风,人之罪也,譬犹兵也,止乱生乱,兵不任咎,而纵敌长寇,人之责也.是 ...

  • 《伤寒悬解》治法纲要——不可下十六条

    不可下十六章 不可下一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1 脉濡弱者,阳虚之诊 ...

  • 中医治法汗吐下,病邪排得快

    好多年前,有位博览群书的老友,推荐我看一本医书<儒门事亲>.他说:这本书是无论如何,也要推荐你看的.可以帮助你提升医术. 既然如此推荐,我立即买来拜读. 不看不知道哇,一看吓好多跳哇~~ ...

  • 《伤寒悬解》卷十四——不可汗下条,可汗条与可吐条

    不可汗下四章 不可汗下一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 ...

  •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覆代赭石汤方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 ...

  • 《伤寒悬解》太阳伤寒——麻黄汤与总纲要

    太阳伤寒九章(总纲) 1 寒者,天地闭藏之气也.寒性收缩,此也物理之性.皮毛未合,寒伤营血,闭束于外,是以恶寒.营血伤寒,经脉束迫,风不外泄,皮毛不开,则病伤寒. 太阳十九(伤寒表实之纲要) 太阳病, ...

  • 经方血证用药:禁吐、宜和、可下、巧补

    公众号 唐容川(1846-1897),清代经方家,中西医汇通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四川彭县人.庚子赔款首批赴留美学习西医后,返回中国从事经方医学研究和临床.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84) ...

  • 《伤寒悬解》——可下九条

    可下九章 可下一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寸大于关,关大于尺,人之常也,是以三部脉不平.三部皆平,是乙木郁于尺中,不能上达,故尺与关平,甲木郁于关上,不能下达,故关与寸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