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春丨怀念儿时的老土灶

小时候,农村家家户户做菜做饭用的都是老土灶,砖砌的灶台,大铁锅、小汤罐,高高的烟囱穿过屋面伸向天空,每到做饭时节,整个农庄炊烟袅袅,很有一番乡村风味。

农村土灶很有讲究,砌灶时一般要请先生看风水、定朝向,择吉日吉时开工,当然更要请手艺好、有经验的瓦匠老师傅来砌。老师傅砌的灶,省柴、火力集中、做饭速度快,烟囱出烟顺畅,不倒烟。手巧的师傅还能在新砌的灶台表面描绘云水图案、各种花草或人物图像,简单的就用黑墨汁,如果用水彩颜料画出彩色的图案就更漂亮了。这样的灶台既美观,又实用。新灶台砌好是一定要请师傅吃一餐答谢饭的,农村有句俗语,“新锅新灶,鱼肉跳跳”,即使条件再苦,也要想方设法弄来一点荤腥,喝一点酒。一来检验师傅的劳动成果并答谢师傅的辛勤劳动,二来预示着日子会越来越好,盼着有个好兆头。

我家的厨房里是一台三眼的土灶,三口大小不等的铁锅依次排列,最大的尺八,最小的尺二。铁锅里口靠近烟囱的地方按放着铸铁的汤罐,平时放上冷水,利用柴火的余热加温,一餐饭做好,汤罐里的水也开了,可以用来洗涮锅碗,也可以泡猪食喂猪。土灶的外侧有一个手拉的风箱,烧火做饭时拉动风箱,鼓风催动火力,既能节省柴草,做饭速度还快。后来上小学时在课本中学到一条歇后语,“老鼠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由于亲眼见到过风箱并且熟悉其操作,就觉得非常直观、形象、生动。

小时候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日三餐吃饱肚子都是一种奢望,三餐主食是糁子粥、粯子饭,两稀一干。粯子、糁子就是用玉米、元麦等杂粮用石磨磨成细颗粒,粗一点的叫粯子,煮饭吃,细一点的叫糁子,煮粥吃。“粒米煮成粥一瓯,鼻风吹过两道沟,远看好似团圆镜,近看眉眼在里头。”就是那时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时我们姐弟三人都在上学,年迈的奶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早饭,为了让我们少挨饿,煮粥时先把水烧开,糁子汆到水里都不舍得搅和,让糁子沉在锅底形成厚实的糍粑。我们姐弟三人吃了厚实的糍粑高高兴兴去上学了,大人们吃的却是剩下的稀薄的糁子糊糊,而他们还要到田里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样的食物根本就不够他们体力的消耗。

父亲到镇上的单位工作以后,才可以凭粮油本从粮站买回一点大米,平时也根本舍不得吃。由于我是家中的“独子”,自小就受家里所有人的宠爱,做饭的时候就在饭锅的一角插一把米,专给我吃。年幼的我,每天独自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是那样的“心安理得”。两个姐姐虽然十分眼馋,却又非常懂事,从不和我争,也从不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虽然现在看来,一碗米饭的要求是那样的低,低到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要求。可是,当时她们心中是何等地渴望,渴望也能吃上一口香喷喷的米饭啊!时至今日,每当回想起那时的生活场景,心中都百味杂陈,既为当时艰苦的生活感到十分的酸楚,又为自己儿时的不懂事感到万分的愧疚。

脑海中关于儿时生活的记忆,虽有不少辛酸,更多的还是幸福与快乐。

小时候冬天特别冷,奶奶上了年纪,比较怕冷,冬天烧火时经常从灶膛里铲一些尚未燃尽的柴灰,放在铜炉子里取暖,使用得当的话,可以用半天。铜炉本身就传热,炉盖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孔,散热就更快了,脚放在炉盖上,几分钟就暖烘烘的。小时候我可没少沾奶奶的光,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我用得多,奶奶用得少。有时候,悄悄从粮柜里“偷”几粒玉米,放在铜炉里做“爆米花”,只需一会儿功夫,就能听到“啪、啪”的爆响声,赶紧打开炉盖,用芦柴做成的火筷拨开草灰,搛出爆开的玉米粒,吹去灰尘,扔进嘴里,嘎嘣脆,满香口。为此,奶奶可没少挨爷爷的责怪,说奶奶又是浪费柴草,又是浪费粮食。其实爷爷也就嘴上说说,每次看到我这个“宝贝独苗孙子”贪婪地享受爆米花的美味时,刻满皱纹的脸上总是布满了开心的笑容。

儿时更幸福的事情是爷爷给我们做炕锅巴吃。用土灶的铁锅做饭,只要在饭熟以后再加一把柴火,锅底就会有一层锅巴。刚出锅的锅巴又脆又香,大家都抢着吃。有时候爷爷会在锅巴顶端一圈滴几滴菜油,让油慢慢渗到锅底,然后在灶膛里加一把火,把锅巴再炕一下,油炕过的锅巴色泽金黄、油香扑鼻,咬一口,香脆透酥。偶尔吃一次油炕锅巴,就像过年一样高兴。

过年了,灶台也忙碌起来。除了要炒一些自家地里收的花生、黄豆,用于新年里招待客人,家家户户不管日子过得好歹,还总得蒸些馒头糕饼迎新年,预兆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蒸出的糕饼邻里之间互相赠送,意味着“高来高去”。记得有一年,父亲从镇上请来一位叫“柏汉宣”的大师傅蒸馒头,柏师傅饧面发酵的本事特别好,蒸出的馒头松软有弹性,酸碱度适中,口感好。柏师傅不是本地人,我们称灶台上三口锅为“口锅”、“中锅”、“里锅”,柏师傅称之为“大锅”、“二锅”、“小锅”。“大锅停火……”、“二锅大火……”,在柏师傅长长的吆喝声中,一屉屉热腾腾的馒头出笼了。这也是我们这些小孩最高兴的时候了,尽管年还未到,却已早早沉浸在过年的欢乐中了。

过年的时候,也是灶台少有的能尝到荤腥的时候。年关岁尾,生产队杀猪清塘,每家每户都能分到几尾鱼,几斤肉。这些鱼肉平时也轻易不吃,都是洗净风干,在厨房的吊钩上挂很长时间,只有到除夕夜,或是有亲戚来拜年招待客人才能吃到肉。除夕晚上,一般都是父母亲亲自下厨,烧火的烧火,做菜的做菜。父亲这时就会割下一块肉,切成薄片,放在铁锅里翻炒,直到炒出肉油,再放入白菜,炖上满满一锅,旁边再蒸上一笼馒头,锅盖揭开,满屋都是肉香。我们姐弟三人早迫不及待地围坐在桌边,等父亲把肉汤和馒头端上桌,就着馒头,吃一块肉,喝一口汤。在儿时的心目中,只觉得天上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了。

默默无言的老土灶,见证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也见证了整个家庭的变迁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带给我许多快乐记忆的老土灶,载着儿时的美好回忆,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了。留下的,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怀念儿时的老土灶,更怀念和珍惜那因岁月流淌而日久弥坚的人间亲情。

作 者 简 介

陈晓春,江苏盐城人。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自媒体签约作家。作品发表于《大丰日报》、《心潮诗词》、《人民作家》、《行参菩提》、《草庐诗社》、《文化范儿》、《华锦玉策》、《文学微刊》、《现代散文网》等报刊和网络媒体。



(0)

相关推荐

  • 阿婆的锅巴妈妈的豆瓣酱

    小时候,我家住四合院,又是住上房,厨房不小,至少有十个平米.烧柴火的土灶砌在厨房最右边的临墙中间部位,一个90多公分直径的大铁锅嵌在土灶中,土灶是四方形的,灶台的台面上能够放好几个大碗. 每当个子有些 ...

  • 【西散原创】吴燕妮作品 | 乡村土灶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周末,我回了一趟父母家,看到母亲在老屋 ...

  • 温暖的灶台

    温暖的灶台 文/周翠珍 我是吃着柴火烧出的饭菜长大的.几十个春秋过去了,我依然留恋灶台上的光阴,留恋灶台上的温情,留恋灶台上氤氲出的饭香,留恋围着灶台吃饭的那一刻时光. 那个时候,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口 ...

  • 乡土散文:远去的土灶台

    2021-04-27 08:30:00 这些日子,每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常常在梦境里穿行,在故乡的烟雨中徘徊.饱经风霜的老树在浅睡低眠,孤独寂寞的老屋亦沉默无语.脑海中忽然想起老家的土灶台,那红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杨世莹《土灶香味浓》

    [阅读悦读丨散文]刘爱斌<懵时寻得"喜来乐"> 文/杨世莹 [作者简介]杨世莹,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高级工,现任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南平市第五次党代会代 ...

  • 玉米锅巴

    锅巴是焖饭时紧贴着锅结焦成块状的一层饭粒.主要原料有大米.小米.黄豆.玉米粉等.有厚肠胃,助消化的食用功效,但胃弱者及慢性胃炎.不思饮食者不宜食. 小时候,能吃到一次锅巴是意外的惊喜,因为并非每一样饭 ...

  • 老家的土灶

    老家的土灶 东山项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子,过去农民家家户户都用土灶烧菜做饭. 一方灶台,承载了一个家的温暖,也见证了母爱的伟大.以前对那再熟悉不过的灶台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可是近来回老家看到坐落在角落里的 ...

  • 如生:正在消失了的土灶台,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正在消失了的土灶台,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作者 |  ...

  • 曲建波丨穿山灶十碗席

    崤函古道上的马蹄声渐行渐远,函谷雄关气势依然,安国寺的晨钟在群山回荡,还能听到蛤蟆塔回音在飘扬,甘山的红叶醉于夕阳,与霞光一起映红天际,给我的故乡陕州大地披上盛装. 豫西的山水在改革的风中苏醒,分田到 ...

  • 陈晓春丨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女儿说,第一个蛋糕上满满的玫瑰花,代表子女对母亲的爱心,寓意"妈妈,我爱你":第二个蛋糕是送给妈妈的奖状,是对母亲上孝父母.下慈子女.与人为善,操劳半生,为建设美好家庭做出的巨大贡 ...

  • 『雕塑头条』陈晓春丨遐·览——第12届中韩雕塑交流展

    ▲ "遐·览--第 12 届中韩雕塑交流展"由中国雕塑学会和韩国雕刻家协会主办,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此次展览除广州本地作品 ...

  • 陈晓春丨顾渚的早晨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决定利用休年假的机会,带上女儿一家,到浙江长兴休闲消暑.电话预订了农家乐,一行五人早晨八点出发,中午十二点准时到达目的地--位于长兴县水口镇顾渚村的"祁 ...

  • 陈凡文丨怀念儿时麦收季

    杏儿黄,麦收忙.春天归去,夏天来临.一年一度的麦收季节又开始了. 自从我到外地参加工作以来,就几乎再没有进过麦田里,麦田从此就像是一段故事永远成为一份记忆搁浅在我生命的深处,我好想在麦田里的那些人,那 ...

  • 陈晓春丨菜花黄时踏春来

    南国春来早.刚入三月,已是遍地菜花金黄.在网上看到兴化市千垛油菜花风景区做的广告,心中寻思,菜花定是同样金黄的,但既然能成为一个名噪全国的风景名胜区,想来定有一番别样的景致或风情吧.于是择一周末,和妻 ...

  • 陈晓春丨看电影

    前几天,女儿送来两张电影票,说是单位发的爱国专题教育宣传票,电影是抗战题材的<马本斋和他的母亲>,放影时间是下午三点.一来她正值上班期间没时间去看,二来也知道我喜欢看这类题材的电影电视,就 ...

  • 陈晓春丨坐席

    "一娘舅,二表叔,三姑爸",这是我们老家农村婚丧嫁娶摆酒席宴客时安排席位的规矩.意思就是首席必须请娘舅坐,次席请表叔坐,三席请姑爸坐.如果娘舅不在场或没有娘舅,才可以请表叔坐首席, ...

  • 陈晓春丨我的Q名“春夏秋冬”

    今天无意间点开了自己的QQ"春夏秋冬"上的个人资料,发现自己的Q龄竟然已经12年了,不由得感慨时间过得真快.12年前,自己还不怎么会玩电脑,在腾讯注册开通QQ还是一个小了十多岁的朋 ...

  • 陈晓春丨渐渐远去的记忆

    祖父 祖父是地道的农民,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是一把种地的好手. 从我有确切的记忆开始,祖父就已是七十高龄了,但是身板还很硬朗,地里的农活一点都不落下,上百斤的担子挑起来就走,脚下一阵风,不带一点打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