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迟到:五月,我站在信号山上
五月,我站在信号山上
作者/山东烟台·老迟到
青岛市内多山,海拔不高,但名气大着。譬如闻名遐迩的崂山,我是去过几次的,想必但凡乐山者都会慕名前往;再如有峻峭秀拔之称的浮山、誉为“穹台窥象”的观像山,还有湛山、鹤山、灵山……山色各异,别有天地。而信号山于我,一直遗憾闻其名却没临高,心向往之却没机会。
在五月,我沐浴着朝阳,迎着煦风,走进青岛,近距离抚摸这座城市的沧桑过往,饱览这个季节的风光。走在“五四”广场,我凝神于“五月的风”,正如这个时节风的写实,含蓄而沉稳,淡定而从容,畅开了胸襟,似乎又不动声色地带着张力,摧枯拉朽于无形。我突然想起了信号山,冥冥之中仿佛有过约定,既得暇,则登之,何乐而不为?
信号山处在青岛市中心,前临大海、背依市区,海拔不过百米,面积不过百亩,有小家碧玉之秀,又具闹中取静之妙。举目望之,山额处巧妙设计了三幢高度不同的蘑菇楼,红色圆顶,意取中国古代用于传递信号的火焰,宛如三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耸立于青松绿树之中,格外引人瞩目。
我迫不及待拾级而上,仿佛要去追溯她的前世今生。山路高低起伏,蜿蜒曲折,而嶙峋怪石,不时闯进眼帘,路上高大挺拔的黑松、葳蕤茂密的火炬树、强健张扬的凤尾兰、已过花期的樱花树随处可见,一派繁茂景象。阳光穿过林荫,透着几分顽皮,斑斓陆离地洒在石阶上、枝条上、叶片上,偶一望去,影影绰绰,鲜活灵动。这时,微风徐来,松涛呢喃,低语倾诉,芳草低语。不知不觉间,观石鹰,望烽火楼,赏五龙泉,抚石雕壁画,过六曲长廊,抵达山顶。
我站在信号山上,极目望远,但见海天一色,沿海岸线崛起的岛城端庄大气,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美仑美奂,山光水色悉收眼底。再远眺美丽的栈桥、小青岛,碧海蓝天下,身姿绰约,像娇羞的女子,欲言又止;而汇泉湾,静若处子,胶州湾内则游船如梭,似乎听到波涛浪涌之声,令人心旷神怡。把视野收窄,山下不远处百年青岛建筑群,古朴雅观,别具风格:胶奥总督府、天主教堂、基督教堂……这些德式建筑保存完好,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人不禁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时光倒流回1897年,德国出兵胶州湾,不费一兵一卒,强占这座被当地人称作大石头的山,修建了工事,挂满了旗帜,用以导航港内船只,故又称作挂旗山。从此,青岛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变成了德国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出兵占领青岛。两国交战于他国,令人何等愤怒?马瘦任人骑,国弱受人欺。可以想象,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又是多么无奈,无法忘记的屈辱,连同着弱国无外交的事实。1919年巴黎,所谓的和会,实为列强博弈的盛宴,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压抑人们心头的愤怒如同火山爆发,济南首举“收回青岛”演说大会,随后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直到1922年,青岛结束了德日殖民统治长达25年的惨痛历史,岛城回到人民的怀抱。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五月,站在这座城市的这座山上,我特别激动,不能自已,中华儿女正阔步在由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趋现实,受人凌辱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青岛好美啊!毕业后我想就留在这里!”一群学生模样的孩子,他们的交谈议论声打断了我的遐思。再向山下寻去,我想起那些从未走远的身影。上个世纪早期,康有为、闻一多、老舍、梁实秋、沈从文、萧红、萧军等名人大家曾在山下附近长住、创作,为青岛赢得了中国近现代文坛摇篮的美誉。尤其老舍先生,此间著作颇丰,著名的《骆驼祥子》就是在青岛完成的。这些重量级的人物荣耀了这座城,这座城也丰满了这些人。如今,青岛人民没有忘记他们,诸多故居修缮一新,应当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此时,观景楼在悄无声息地旋转,视野所到之处,山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绿树红瓦,交相辉映;而远处的大海,深沉内敛,像要奏响一曲激昂奋进的时代之歌,近岸边则见微波细澜,像在亲吻着礁石,浅吟低唱。这一刻,岛语花香,生机昂然,一切优美而恬静。
我站在山顶远望,心中瞬间袭来莫名喜欢,青岛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难道不是吗?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老迟到,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爱生活爱旅行,走过千山万水,珍惜行履年华,闲暇码文字,回味照初心。作品散见于《中国纪检监察》《烟台日报》《皖西日报》等报刊和微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