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再读《滕王阁序》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再读《滕王阁序》

天津 李建刚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一句,我第一次看到是在《卖柑者言》。作者刘基,字伯温,为明太祖朱元璋军师。说是擅长贮存柑子的卖果人,存储柑子经冬夏换季也不会腐烂。反季节销售则有厚利(价十倍,人争鬻之)。品质却劣。成语的意思是指徒其表,华而不实的事物。讥刺元末反动统治者外强中干,拉大旗做虎皮欺压底层民众。
  以前读《滕王阁序》欣赏美文的时候,总觉得在某处有点别扭,却说不清楚究竟是为什么,今儿总算有些轮廓了。
  自成文以来,《滕王阁序》为其后来人所共悦,众皆推崇,当然也包括我。但是,世人多在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到一个"游客止步"的方向,行不通,继续不下去了,只停在欣赏这一句的死循环里,脱不出来。宣讲教程也似乎有意识的忽略了文中败兴所在。
  掩饰这个败兴只在笔锋一转,却让读赏者不知不觉,足见王勃驾驭文字的功力十分了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冷眼平心时才可品其中真味。场景描摹的真切也是为表达作者心情服务,所谓触景生情。所以作者心情才是文章灵魂所在。这一段就是“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在哭“谁悲失路之人"!眼前"尽是他乡之客”!谁怜我才?谁抚我伤?谁慰我惘?当时王勃的处境很是尴尬,阎都督退场不可捥回,可见王勃自身的修为很差,在座的几乎都有功名,尚且推让,而不知死的他谝才的老毛病又犯了,只顾发泄自己的郁闷,却不看环境,不懂相机适宜。
  中国传统里有"见贤思齐”之说,即见到别人优秀自己也努力做到那个境界(以贤者为榜样)。现代人的一个通病却是见者即与我齐,如同鸟兽之战里的蝙蝠,总想站在胜利者的一方(高处),以凌败者的姿态~~只在形式上或口头上我与贤齐,而不去躬行。倘若真的去躬行,便是傻子,因为撒谎是中国人的聪明(没鼻子的只说是眼下没什么)。古人说重名者为名所累,重财者为财所绊。那么能留下"贤”名的其自身修养学识必得勤谨,厚积薄发,而不会像方仲永那样满世界兜售做秀。耐得住寂寞是佛,守得住清苦是仙,所以贤者必勤俭谦恭谨慎。反之则是狡辩,混淆黑白,谓之市侩。说远了吗?没有,只是略做剖析。这毛病不是今人才有,古已有之,王勃也是患者之一,不过狡辩可能是他的弱项,他只想取巧,不去恭谨的学习,而只想谝才。
  冯唐惜才则魏尚得以展翼而立功升迁。李广一生屡战屡败,充其量就是一个匹夫,"难封”才是明主之措,忠勇可嘉,实无将才(孙武语兵在精不在多,将在谋不在勇)。贾谊主义虽卓,却不合时宜,仍是残篇,用现在流行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梁鸿安贫,“无案牍之劳形",为人清澈,不负己志。这四位名士各有千秋却都与王勃不相照。王勃叹"命途多舛"应该是羡慕孔稚珪《北山移文》里的那位"周子”罢。他还借用"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此语出自《冯翊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说年轻的时候没有了,但是只要努力,到晚年还是能有成绩的,而不是虚度一生(朝闻道夕死可也)。二十来岁的青年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能道出"桑榆非晚”足见他心里落差之大。本来该有一个荣耀的远景,却混成了前途未卜。有人喝彩,无人提携才是最难受的世态炎凉。眼见得仕途无望,又改唱隐士高调,却掩藏不住满心的功名利禄,这位才子也是一个微妙的矛盾体。
  那么这"舛"缘何而来呢?众所周知就是那一篇《檄英王鸡》。此作一出就被皇帝钦点驱逐。倘若是一般的小民即使写十篇八篇的斗鸡赋,皇帝也未必去理会,因为皇帝佬儿也没那么清闲~~偌大一个上邦大国,皇帝只有一个,觊觎宝座的不会少,需要平衡的市井事情更多,而且为谝才也需要备课……。为什么偏偏只对他王勃发这么大的火呢?怪哉?非也。因为皇帝对他抱很高的期望值,希望他能成为辅宰(聘贤),他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这样无聊透顶的家伙,当了官掌了权能干的只有乱政,该干的不好好干,不该干的倒去逞能,所以皇帝对王勃的动怒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情绪反应。我相信换了谁那时了那地也会驱逐王勃的,除非皇帝自己打算玩儿完。之前皇帝很是看好王勃,因为他早有“神童"美誉(民间的,不为政的),是入仕的优选佳才,更重要的是"朝散郎"(员外,有资质等候列入官册编制的人),多少儒生梦寐以求而不可得。足见皇帝惜才,为沛王侍读,本该好好珍惜这些荣誉,平心静气以为实功。却见年少轻狂乃致崩盘,前途尽毁,继而颠沛流离夭亡。非天妒英才。人有伤仲永而无恤子安之痛,悲夫!想来王勃肯定没用心研读"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骐骥一跃,不过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王勃重点列举的四位古人冯唐(实指魏尚)李广贾谊梁鸿,其实和王勃本人相去甚远。论人生轨迹的相似之处也只在未能事君(也有主动被动之别)。梁鸿和王勃同属于没能做官,但志趣却是南辕北辙。只有李广和王勃有相似之处~都在受封的边缘,看得到却够不到,只能失之交臂。这是他自己轻漫落失,为《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做了最恰当的反证,即教育思想体系的政治纲领的缺失。因为缺少正确的指导思想而生出来的无聊,老师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了。成长中的孩子们体能需要释放,随着知识的积累,眼界开阔,思想能量同样需要释放,于是那个成了导火索的文章顺时应世的诞生了。接下来命运如坠缓崖,虽未登时废命,却也一下而无复。《滕王阁序》也只能算是回光返照了。
  跌下神坛的王勃黯然离世,政治上成了一坨屎,如祭祀后的刍狗。一刹那的荣耀之后是无尽的迷惘,孤独。这种隐形的伤害更难防范。
  为人父母审之,慎之,警之!!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建刚,天津市宝坻区大口屯乡东堼头村人。自修北京工业大学电机系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多年从事低压电气维修,畜牧机械维修。喜爱文学诗词,不拘音律,意韵不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