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春 那寺 那人
接连下了几天的秋雨,今天终于放晴了。空气清爽,丽日晴空,在满眼的新绿中,心灵宁静澄澈,甚至生出一丝禅意,不由得想起几个月前去净觉寺的情景——那是个四月的周末,同样是雨后初霁。朋友电话相邀,赴净觉寺一游否?看着窗外碧空如洗,柳绿花红,正是最美的四月天,心想春天的净觉寺应该另有一番景致吧,遂欣然答应。一行几人沿黄河大堤曲折而行,经艾山牡丹园,一直向东南,约20公里,到达鱼山梵呗寺,先下车一游。梵呗寺背靠历史文化名山——鱼山,西邻曹植墓景区,九曲黄河由东向北在脚下拐了个弯,滔滔奔涌,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寺前有开阔的广场,拾级而上,经过高大的山门,平台处早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穿灰色僧侣服、打着绑腿的师父在等候。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从侧门进入梵呗寺。寺庙还在建设之中,东西两侧的观音菩萨殿和地藏菩萨殿尚在筹建中。大雄宝殿前满地黄花,新种的海棠已发嫩芽,让庄严的佛寺春意勃发。大雄宝殿处在鱼山南麓山峦高处,它巍峨耸立,足有三四层楼房一样高,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大殿红色的木门木窗,油漆斑驳,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我们绕过正门东侧,从后门进入。迈过高高的门槛。绕过殿堂后面,于东侧罗汉塑像下经过,到正殿入口处。三尊大佛,释迦牟尼居中,左右是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左右两侧分列十八罗汉。寺庙还没有香火气,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原来佛像由香樟木塑造成型,众佛像此时还呈现出原木颜色。这种不招虫蛀、久有香味的木料,是塑佛像的上好材料。木材雕刻成型,还要进一步上色、着服饰。佛像都是满面含春、平和悲悯的,让人见了顿生柔软、平和之情。相由心生,慈悲由心底流出,充溢在面,让人心生纯净、喜乐之情。人来尘世,就是一场修行,从懵懂到明晰,从执着到了悟;从弱小到强大,从坚强到柔软。当你怜悯众生、善待一切时,你也靠近了佛。走出大雄宝殿,同学介绍,左右两边拟建造对称的观音菩萨殿和地藏菩萨殿正在逐步展开,它们和大雄宝殿、寺门组成一个完整封闭的空间。史载,鱼山梵呗寺始建于曹魏时代,始为鱼蓝观音娘娘殿,唐代扩建为寺,兴盛于明朝隆庆年间,是中国梵呗祖庭。关于梵呗文化,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写的《风云际会》中记载,公元229年到232年,曹植任东阿王时,经常登临鱼山,一次“忽听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响亮,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世。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梵呗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发展,遗憾的是作为发源地的东阿鱼山,却未能仔细挖掘整理、大力发扬过。我县佛教协会准备将这一块好好发掘、保护、传承下去,释永悟法师便是肩负这一使命而来。因梵呗寺还未修缮完毕,释法师的办公地点在刘集皋上净觉寺。我们于是匆匆告别梵呗寺,大约经过约30里路程,来到净觉寺。净觉寺在刘集镇皋上村,环境幽静,风景秀丽。净觉寺的保护可谓完整,因尚未对外开放,寺门紧闭,寺庙外墙壁上书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两座石狮威严守护。
刚下车,一身材高大、体格魁伟的僧人,身着浅黄色僧袍,在门外双手合十迎候。经同学介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净觉寺主持释永悟法师,我们在他的热情引领下,步入净觉寺。净觉寺内,绿草地,黄野花,正是绿肥红瘦、落英缤纷之时。古殿青砖灰瓦,黑色门窗,烫金楹联,新修缮的古殿在这颜色明艳的暮春时节,既有庙宇的庄严,又不失院落的生气。绿草地在不同地方略略凸起,原来是两条游龙,拱首朝向正殿,龟驮石碑,字迹斑驳,诉说着净觉寺的悠久历史。
永悟法师介绍,净觉寺始建于1109年的北宋时期,1441年,明朝寺僧普锦重修。后几经毁坏、重建,最近一次是1920年山东督军张怀芝修建。张怀芝为刘集镇皋上人,为回馈家乡,特重修净觉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05平方米。结构完整,布局严谨。在设计和营造技术方面,它以中轴对称对称形式修建,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两侧分别有钟鼓楼和观音菩萨殿、地藏菩萨殿,排列有序,寺院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净觉寺的所有建筑物均为硬山式,全部用砖石筑砌而成。
释永悟法师边走边介绍,我们跟随他一起走进藏经阁,这是法师的办公场地,令所有参观者惊叹的是,映入眼帘的全是书,法师的办公桌上堆叠的一摞摞的满是书籍,阁内两面墙壁的长长书架上密密匝匝排列的仍是金黄色的经书,我们真正到了书籍的海洋,这是关于梵呗文化的典籍,是我们东阿鱼山梵呗文化的珍贵记录和发展状况,此情此景,我想起《陋室铭》里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法师操着浓重的安徽口音,微笑着给我们介绍,他系佛教释尊八十三世佛子比丘、中国禅宗曹洞正宗三十三代传人释永悟禅师。作为武僧出身,他15岁入少林寺,深得武学精髓,曾任武僧教头、总教练,深得住持德禅等长老教诲,并传为曹洞正宗三十三代法嗣,后在北京读大学、研究生,可谓文武兼备。后在佛教研究工作中,有感于鱼山古呗失传的悲哀,遂发弘誓愿、挖掘整理、正本清源,传承重辉, 自2002年至今,已18年矣。墙上挂着永悟法师昔日武术比赛的照片,高空腾跃、英武健壮、一看就是身怀绝技、功夫了得。一个武僧师父,弃武从文,从闪转腾挪转换到伏案读书研究,至今已经出版三本书籍。闻此,不由得再次被禅师的博大悲悯的情怀和勤奋不辍的意志所折服。不禁再次端详永悟法师:他身高一米九多,红光满面、笑容可掬。身穿经典焦糖色僧袍,灰色裤子,打着同样的灰色绑腿,脚穿一双灰棕色鞋子。看年龄不到40岁的样子,后来得知他已52岁。练就一身好功夫,得了一副好身板,于久坐科研亦有帮助。如今释永悟法师除了研究佛教文化外,还要管理寺庙的修缮建筑等事,真正的身兼数职。一起用斋饭,法师讲解了他身后的斋前铭记: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一切来源于心,来源于认识,才会有好的肠胃消化能力,他吃饭不多,确实已经摆脱了贪嗔痴,在饮食上也很有修为。修行不仅是吃斋念佛,佛教是大智慧,是一种教育,需要在每一个细节都有节制。法师不仅深谙佛法,对养生中医颇有造诣。斋饭前后,谈到的养生知识让人耳目一新。居士们平和、沉静、勤劳,这静谧的净觉寺,安静平和,确实可以“空人心”,是修行的好场所。
短短两个多小时,让我更深一层了解小城的佛教文化,忽然感觉我们身边就有无数宝藏,何须路途奔波去遍访名刹?饭后与永悟法师又交流了一会,不忍长时间打扰,遂拱手揖别。离去时,凝视寺门外的中国佛教协会一诚会长亲题寺名“净觉寺”三字,忽然想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而不迷”的建寺宗旨.想起禅师介绍的县政府对鱼山梵呗寺和净觉寺的大力支持,一首小诗不由脱口而出:绝响梵呗出鱼山,高僧倾情续余音。千年古刹崇净觉,华夏盛世喜逢春。窗外秋虫的鸣叫又拉回了悠远的思绪,既感叹时光流逝,又感觉生命之可贵,于是对禅师的敬重之情更添一层。人生浩渺天地间,我辈更应珍惜这大好时光,积极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