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三要素 与穆雷一起提升网球侧旋发球技术

网球发球第四季《旋转之门》(2)

一、分类的混沌

大多数的网球教材将发球分为有平击球(flat)、上旋(top spin )、削切式(slice)发球三种,这一种分类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但还有kick serve  、twist serve等发球等称呼,为什么这么混沌呢?从分类学角度上看,主要是分类的依据的交错,即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分类标准,所以才有从旋转、效果、挥拍轨迹等角度切入的分类逻辑。

表盘小魔咒:在本季第首篇《 网球发球│kick、slice 、twist 究竟是什么旋转?》一文中提出  “表盘 ” 魔咒, 就是 “ 表盘上各种刷的轨迹 ”,从几点到几点。网球是个三维立体的物体,无论你怎么“ 刷 ” 都是和网球一个局部区域 “ 碰撞 ” 的结果。

陷阱:“ 刷 ” 的另一个认知陷阱,网球不是在空中静止的,或是固定在空中的,只要球拍与网球一碰撞,在空中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怎么可能让你肆无忌惮把网球当成 “ 待宰羔羊 ” 去“ 涮 ”,下图只是在 “ 虚拟 ” 中的一种教学表演,现实网球不会静静的让你给他 “ 洗脸 ” 。

表盘大魔咒:由于人与网球的位置在发球过程中是动态、相对调整的过程,这样是为动力链的最大化传导速度(能量)。看下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球拍与网球在碰撞瞬间的人与球的表盘关系,职业球员的同一击球点在表盘上的坐标也是不同的,若用通俗的表盘来解读就容易陷入一个混沌的思维世界。

从穆雷的发球俯视图就可以看出表盘的动态性,主要是由肩部的转动造成的。

生物力学上的三维分析法对普通网球爱好者来说又过于复杂,那有什么简单的方法有助于理解网球发球的旋转呢?

二、力学三要素

分类溯踪:在本季首篇中,我已经给出了正心碰撞与偏心碰撞的力学分类的路径,这一路径的好处就是从力学角度将网球发球分为平击球(理论上旋转无限小,实际中由于重力和空气阻力等原因还是有旋转的),旋转球(上旋、侧上旋、侧旋、侧下旋……)两类就可以了,至于什么 kick serve 和 twist serve 只不过是旋转发(偏心碰撞)发球落后的弹起效果,本源还在如何偏心碰撞,否则本末倒置,容易思维混沌,远离原力觉醒。

其实对于正心与偏心碰撞,用我们学的基础力学就可以理解,即从力的三要素来解读,每个人都以理解的。网球运动和其它球类运动一样就是一个普通的体育运动,你喜欢她就是万般好,不喜欢就是看不到她的好。

力的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注:本文的 “力” 特指网球的受力,即球拍碰撞网球的力)

❶ 力的大小:在网球运动中理解为速度更容易让人放松,非绝对的 “ 拙力 ” ,一种相对的身体动力链的 “ 整劲 ” 。

❷ 力的作用点:球拍与网球碰撞接触点,由于网球与球拍都发生物理上的弹性形变,所以用 “ 碰撞区 ” 来解释力的作用点更有利于直观理解。

下图网球的红点是平击球的理论击球点,即 “ 碰撞点与网球质心 ” 在球拍碰撞力的作用线,或可以理解为碰撞力无限接近网球质心,那么平击球这个碰撞点的位置就是一个动态的浮动区域了。

对比平击球的碰撞区来看侧旋球,我们发现侧旋与平击球的本质区别在 “ 旋转轴 ” 上。

❸ 力的方向:球拍与网球碰撞瞬间力是一个矢量,因为力是有方向的,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性,所以影响发球网球旋转的关键点,即碰撞瞬间的力的方向,此外力的大小、作用点有着内在的函数关系。

可以先通过台球来理解力的三要素对网球发球旋转效果的影响,同类事物的本质思维有利于产生良性迁移。

小结:发球过程中,碰撞力作用点(碰撞区)与方向决定网球旋转的方向,碰撞力的大小(可以理解为拍头的碰撞瞬间的速度)决定网球旋转的分速度大小。

三、侧旋发球

侧旋发球由于向侧速度的分解原因,在职业球员发球的使用率与平击、上旋和侧向旋发球相比较起来不是特高。但对于我们理解网球发球的旋转反而恰恰有利于开窍。下面展开简单小小几个相关议题:

转轴:侧旋发球主要指网球绕着垂直轴旋转,现实发球中真正的侧旋都少之又少,或多或少带些向上或向上的侧旋,微小的变化幅度就构成了发球旋转效果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

碰撞区:即击球点,也就是偏心碰撞的区域,这是决定侧旋效果的一个最关键的因子。

传统的击球点概念是在身体的侧前方(向侧多一些),这样发球落地后向外弹开的幅度更大一些。

但这一抛球方式在职业球员中已经频临绝迹,因为发球意图太明显了,所以多以一个相对 “ 折中 ” 的抛球区域来隐藏发球意图。

❸ 拍面的角度:侧旋发球与平击发球主要还是以 “力” 是否通过质心来界定,实际通过观察图片还是有章可循的,见下图,平击球与侧旋发球在碰撞瞬间的角度区别,另外还与发球区、握拍等有关。

见下图中穆雷侧旋发球,碰撞瞬间的拍面角度,这一角度还与碰撞的 “薄厚” 有关。

Pronation:关于这一问题国外二流教练在视频上争论的很凶,有的还非常肯定的否认pronation,对于这种绝对的观点,可以参阅《网球发球 │德约科维奇用投石机原理升级你的鞭打》,因为发球背弓阶段都有手臂的外旋动作,不做内旋动作怎么打球呢? 所以理解Pronation要在上肢的鞭打时间段去看,而不是击球瞬间的狭隘视角。

其实这一问题纠结的矛盾点焦点在 “ 切和削 ” 这两个字的理解上,也就是碰撞区的 “ 薄与厚 ” 的取舍,从力学上讲就是碰撞力距离网球质心的距离大小问题。

另外这个 Pronation 还与碰撞区向上的幅度有关,看侧上旋的 Pronation 还是非常明显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