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图》的11篇短评

在创作《道德经图》的两年里一直到2020年9月在点点斋举办的《迹》展结束,与朋友们有关《道德经图》的持续交流中,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展览后,张翃、孙理波、陈涌海、王超、刘国越、阿曲强巴、王洪波、王纯溥、赵永健、陈家坪、老贺等11位朋友所撰写的11篇短评。这些评论言简意赅,从不同角度写出他们对我创作《道德经图》的基本认同。他们各自的看法给了我启发和警示,令我重新审视作品。创作完成后,我依然在反复读《道德经》,更觉其言语朴素,内理无穷,道意归一。有的朋友还表达了对我未来作品的期待与鼓励,这令我拿出十足勇气反问自己:独立不迁,一意孤行,能持否?!

图1  《道德经图》册页9卷。

图2  2020年9月26、27两日,《道德经图》册页9卷在点点斋展出。空间所限,并未全部打开。

关于《道德经图》的11篇短评

1

一九九三年开启的郭店楚墓,让世人窥见二千三百年前先人抄录《道德经》的样貌,如果有一种教化贯古通今,融入国人髓骨而不自觉,那必是老子的哲学。张爽《道德经图》九册亦书亦画,寓哲理于诗情,缅先哲于画意,运笔落墨虽与楚文蝌斗形差书异,却同样隽永着恒古的思辨。
二零一六年历经亲人永诀的张爽选择抄经。是年,雾霾深重的日子里,有幸看到最初的几幅,是熟悉的3M口罩和空气净化器……当时并不以为然,今天想来,她正在感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玄妙。庚子大疫过后,点点斋的聚会上,第一次见到《道德经图》全本,不禁为她的持守行远暗自叹赞。两年苦旅,撇捺之间,山水之外,可以看到超然凡梏的她,内心愈加洒脱自然。
张爽说,抄经的自我教化从感古体味开始。我曾见过她少年的慌张,青年的飞扬,及至今天的婉约从容。想来,一皴一皱间,便参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高远,“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简约,或许,还惊讶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然而时代了然不同了,李馆长退休的时候,绝没想到这话会被贩夫走卒听去,而今,韭菜地瓜们虽识过字,却也只有充当“地三鲜”的福气。
展开八十一幅长卷,是张爽出离苦痛,救赎自我的历程。压抑、凌乱、孤独、怅惋,直到最后一幅,空灵静美,让人耳目一新,但我注意到,这便是画者“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境地。数十年来,张爽由诗及画,弃工从文,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修行,在我眼中,她依旧有着“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的内心,即便“知其白,守其黑”,也从未放弃“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信念。

——张翃

图3  2016年深秋,我画了《道德经图》册页第一卷中“无源第四”,是3M口罩。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2020年,当我在点点斋展出《道德经图》的时候,口罩的内涵不断增加,其历史逻辑的外延已经冲出人类抵御环境污染的区域,扩展到惩罚人类对文明的污染的区域。

2

今年九月驱车去北京东郊点点斋,看画家、诗人张爽的《迹》书画展。除了那张长幅书法作品之外,“经—图一体”《道德经图》册页,更是令人翘首赞叹。从色彩、笔墨到构图,让我想起去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的明清之际重要画家王时敏《仿黄子久山水》及其孙子王原祁的《辋川图》。王氏祖孙承袭董其昌画风,笔墨圆点、皴皱得法。张爽的《道德经图》册页,没有丝毫图解,而是画家本人独特的诗意理解的个性化笔墨呈现。显然,张爽在学习古人笔法色韵的同时,没有食古不化,而是在不断创新图式。张爽“人品”高,自然“画品”也雅。仔细端详,作品精妙神逸,秀润天成,熟而不甜,元气淋漓。我特别喜欢!

——孙理波

图4  《道德经图》册页第9卷中的“任为第七十三”。

3

有幸参加了张爽的这个画展。两年前在国图,张爽给我看她手机里刚完成的《道德经图》时,那些彩墨皴点为主的作品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得见真迹,更觉欢喜。常说国画“书画同源”,这主要是针对水墨线条而言的。我窃以为彩墨皴点提供了一个跳出“书画同源”窠臼的出发点,同时也与西方的点彩产生了某种有趣的呼应。与西方的点彩不同,张爽的彩墨皴点并不是为了追求外界光与色彩的原理及其印象,更多的是追求内心的、没有方向和速度的光与影(所以才用收敛沉静的皴点吧),是郁郁在心的心像,是心像投射在景物之上,而不是相反。非常期待张爽未来的作品。

——陈涌海

图5  《道德经图》册页第9卷中的“制惑第七十四”。

4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要找到一位有真实、复杂的内心资源,并能有力阐明者,并不容易,张爽的现代版画,和她的诗做到了。她低调的原因,不仅仅是她艺术的孤行,更是她如受天命般,经常消失在古老的经卷、残碑和枯墨中,以“无我”之精神不时的抵抗“有我”的虚妄。她最近的作品《道德经图》便是这样一份敏感、内省的抵抗笔记,一种优雅的苦修秘案。它的后现代艺术文本实验的意义和价值是潜在的、非凡的,其真挚而激烈的完形,被冷静的复写在那些著名的山水、平凡的事物,悖论和墨色上。

——王超

图6  《道德经图》册页第9卷中的“贪损第七十五”。

5

作为诗人、画家、书法家,张爽完成整部《道德经图》,是我目力所及古往今来的第一人。
就《道德经图》每幅画面与经文关系和创作的细节问题,我曾问过张爽,她回答的大意是,当时的内心是浸在经文中的,《道德经》集东方智慧于大成,并且超越了哲学的逻辑理性层面,适于万事万物,经文自然注释那些画,而不是画注释经文。
中国文人自古有“我注经”和“经注我”两种著述之路,张爽《道德经图》的创作无疑倾向于后者,但同时也在超越两者的单向性,进入了个体生命与经文交融的双向互文性。单就这一超越性的观念意义,张爽的《道德经图》已超出了文人书画的一般范畴。
这个册页不是配画、画注、图解,是张爽以近半个世纪的运毫与读书之功底创作出的她个人的“图文《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张爽确实用了非常的方式对“道”进行了个人的一种道说之法。

——刘国越

图7  《道德经图》册页第9卷中的“戒强第七十六”。

6

成象第六这幅令我拍案叫绝,哈哈…… 阐释谷神不死的竟然是个净化空气的电离子发生器……细思则确实贴切得一塌糊涂——这种感受真是太奇妙了!如此玄牝之门还真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能由此生出如是联想者真的如老子般神鬼之才!
易性第八这幅画水,于水无丝毫点墨,只在空白处画一条船,老子那些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说道全都跃然纸上了…… 古人传统手法随手拈来天衣无缝。
淳德第六十五这幅是自画像。无为治国,强其骨,弱其智,深入骨髓矣。
知病第七十一这幅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老子》中我最喜欢的句子……

——阿曲强巴

图8  《道德经图》册页第8卷中的“淳德第六十五”。

7

《道德经》是能画的吗?当然可以,已经有人把《道德经》的故事画成了漫画或连环画。但是张爽却独辟蹊径,画一种《道德经》的意境和感觉。我觉得这很妙,为我们理解和感悟《道德经》,开出了一条艺术思维的新路。

——王洪波

图9  《道德经图》册页第9卷中的“天道第七十七”。

8

堵车,到西集的时候已经三点多了。小院儿里站了几十人,野夫兄正在聊张爽的创作,阳光从西面房顶掠过来照在他微笑的脸上,凸起的肚子在暗影里划出一道圆润的弧。
阳光延伸投射到东墙上的时候变得温暖起来,那里有一排架子,上面放着张爽创作的《道德经图》九本打开的册页。
我记得后来还给张爽发过一次信息:东墙架子上靠左边那两幅真好。是的,张爽用皴点的方法给那些画儿披上了一层想象,那些小小的点子一个一个又排列又纠缠的,让我似乎在触摸那从来也讲不清楚的“道”。
阳光照在我后背上暖洋洋的让人有些涣散,对着东墙颇沉浸了一会儿,因为那些画儿的线条也喜欢:不那么精致有点懒洋洋的。
我不画画儿,所以我看画只看会不会有感觉;因为写字也会看一下线条笔触。张爽画的《道德经图》真的吸引了我。

——王纯溥

图10  《道德经图》册页第9卷中的“任信第七十八”。

9

张爽山水,深得沈周文征明龚贤等诸家三味而不落窠臼,化而为自家笔法,细沈粗文,水润半千,信手拈来,清爽至极!

——赵永健

图11  《道德经图》册页第9卷中的“任契第七十九”。

10

张爽的系列绘画作品《道德经图》,其名取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阐述天地万物与人都要自然从道的基本主题。以“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为学等,为“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张爽的绘画创作并不寻求与老子的思想学说相对应,而贵在营造心性,魂归山水,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本份。
张爽当时正经受一方面是生离死别,另一方面是亲情的绝裂的极大困境,人伦与道德压迫着柔弱之躯,而惟有心性可以逃逸。在这个意义上,《道德经》构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场域,让张爽作为一个艺术家得以安身立命。什么是实?什么是虚?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一切明心见性。还是山水。这山水,既映照古人,亦映照来者。

——陈家坪

图12  《道德经图》册页第9卷中的“独立第八十”。

11

张爽的书画作品《道德经图》不是望文图解,而是创作了八十一张山水、花卉图,在图的旁边书写经卷原文。(在八十一张图中山水的篇章远远大于花卉)。而山水是中国诗人的隐逸精神。
在画家身份之外,张爽是一个诗人,她用现代诗人心性重新创作中国山水,又用山水精神再度表达《道德经》。这是一个关于文本的文本,叙事的叙事。
我认为《道德经卷》首先是一个诗意的表达,诗意既是结果,也是一个缓慢的生成过程。第二,她是用一种虔敬心面对《道德经》的,每天的阅读、书写、创作都是对《道德经》的相应、体验、感恩、对话。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体修的实践过程。从这两个角度体验张爽的“道德经卷”,它既是文本重构,也是《道德经》在当代艺术家内心的诗意回响。

——老贺

图13  《道德经图》册页第9卷中的“显质第八十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