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孔隙、水、肥料的关系与养分循环

编者注:最近有些文章牵扯到很多的专业术语,有用户留言说太专业了种植户不容易懂。我们尽量讲解的清楚一点,因水平有限,部分专业术语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词,还请见谅。
在岩石上之所以不能生长植物,首先就在于岩石中没有孔隙,而无法保证植株的根系具有立足之地。土壤则不同,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土壤中孔隙密布且曲折蜿蜒。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土壤始能成为植物生长的家,其根系方能穿梭其中,酣畅淋漓地吸取养分与水分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

   土壤中孔隙的分布非常重要。孔隙被定义为两种类型:小孔隙和大孔隙。小孔隙一般被称为“毛管孔隙”。在砂质土壤中,孔隙度持久并稳定,在粘性土壤中,孔隙度随土壤湿度的变化而变化。

    土壤持水力受土壤质地和土壤类型的影响。比如:在偏砂性土壤中,15%的土壤含水量可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而中性土壤中同样的含水量只处于作物需水临界点,粘性土壤中则不能满足作物生存的需要。

    水被固定在土壤孔隙中,与周围的土壤颗粒表面形成水膜。当土壤由于渗透、蒸发和根系吸收而变干时,大孔隙中的水首先被吸收,同时小孔隙中的水也被吸收。当作物需水时,首先从大孔隙中吸收水分。

      土壤颗粒的保水机制主要基于颗粒表面的保水性。砂粒、粉粒和粘粒相互粘结和聚集,形成土壤结构。良好的土壤结构比紧实的结构具有更多的土壤空隙和更好的保水性。 

     壤土具有更好的持水性(它由很多的小颗粒组成,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偏砂性土壤持水性较弱(其主要由大颗粒组成,表面积较小)。

    土壤结构在两个方面影响灌溉方案:

·它决定了土壤吸水的快慢。因为其影响了滴头流量的选择和滴头间距的确定,因此在滴灌系统设计前就要了解。

·它决定了根区蓄水量的多少,以及可供给作物吸收的有效水数量。

养分循环

  土壤养分循环是“土壤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维持生物生命周期的必要条件。

  土壤植物营养的研究证实,生物体中含有的90余种元素,其中已被肯定的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元素16种。其中碳、氢和氧主要来自大气和水,其余元素则主要来自土壤。来自土壤的元素通常可以反复的再循环和利用。

  典型的再循环过程包括:

  ①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

  ②生物的残体归还土壤;

  ③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生物残体,释放养分;

  ④养分再次被生物吸收。

  可见土壤养分循环是在生物参于下,营养元素从土壤到生物,再从生物回到土壤的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由于不同养分元素的化学、生物化学性质不同,循环过程各有特点。

碳素循环

你知道一个碳原子的旅程吗?据Garrels等(1975)计算:在大气圈中停留4年;在生物圈中停留11年;在海洋上层水域停留385年;在深海中停留10万年;在地壳中停留3.42×108年。碳素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循环过程。土壤有机质也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库。据估计全球土壤有机质的总碳量在14-15×1017g,大约是陆地生物总碳量(5.6×1017g)的2.5-3倍。而每年因土壤有机物质生物分解释放到大气的总碳量为68 ×1015g,全球每年因焚烧燃料释放到大气的碳远低得多,仅为6×1015g,是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碳的8-9%。可见,土壤有机质的损失对地球自然环境具有重大影响。从全球来看,土壤有机碳水平的不断下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不亚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影响。

氮素循环

  我们美丽的蓝色星球上存在着许多循环系统,例如大气循环,水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当然还包括农田碳、氮、磷、硫等养分的循环,这些养分的循环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决定了土壤质量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持续特性。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土壤中通过氮的获取和损失进行着反覆循环。大气中的氮经微生物等作用而进入土壤,为动植物所利用,最终又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返回大气中。植物利用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硝酸根离子或铵离子以获取氮素。在无氧(低氧)条件下,厌氧细菌最终将硝酸中氮的成分还原成氮气归还到大气中去。

  土壤氮的循环过程是氮素不断进行生物、生物化学、化学、物理、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进行氮素形态变化的过程。在农田土壤系统中,氮循环是物质循环的基础并影响和控制其它物质或养分循环过程。因此,目前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和去向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磷素循环

  磷是生物不可缺少的成分。它是细胞遗传信息携带者DNA的构成元素,在能量贮存、利用和转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还制约着生态系统,尤其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光合生产力。

  另外,磷还是动物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所以,没有磷就没有生命,也就不会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磷除小部分来自干湿沉降外,大多数来自土壤母质。磷与土壤矿物质紧密结合,除了随土壤侵蚀通过地表迳流流失损失外,土壤中磷的淋失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磷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中进行,其过程为植物吸收土壤有效态磷,动植物残体磷返回土壤再循环;湖泊、河流的富营养化与地球磷素循环的失衡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磷元素的匮乏和农业生产的需要,磷的循环愈加受人类的关注。

硫素循环

  土壤硫的主要来源有: ①大气无机硫(SO2)的干湿沉降。大气中的SO2来自火山爆发、土壤和湿地排放、海洋排放和人为排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燃煤、燃油、矿治等造成的SO2酸沉降。SO2溶于水形成硫酸,即酸雨。②含硫矿物质和生物有机质,矿物质肥包括过磷酸钙、硫酸铵、硫酸钾、硫酸镁、石膏。含硫的生物有机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经过矿化作用释放出无机硫。土壤硫主要是除以硫酸根形态被植物根部吸收外,叶片也能少量吸收SO2,植物吸收SO42-直接参于体内的代谢作用。

  此外,因硫酸根带负电荷,不易被吸附在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表面,容易淋失。土壤在还原条件下形成的硫化氢(H2S)易挥发损失。

  作为新型肥料就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调节或改善作物的生长机制;改善肥料品质和性质或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根据作物对肥料的需求和土壤中的养分结构来进行合理施肥,要求肥料的生产不断细化,农民进行作物施肥的时候也需要对土壤中的养分结构有所了解,从而缺什么施什么、缺多少施多少。(

  作为新型肥料就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调节或改善作物的生长机制;改善肥料品质和性质或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根据作物对肥料的需求和土壤中的养分结构来进行合理施肥,要求肥料的生产不断细化,农民进行作物施肥的时候也需要对土壤中的养分结构有所了解,从而缺什么施什么、缺多少施多少。(来源:新型肥料服务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