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四中往事:母校依然初见 之 快乐时光
东平四中《母校情怀》征文精选】
母校依然初见 之 快乐时光
文/ 徐玉龙
【精彩看点】“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东平四中不仅是一个实体的校园,也是固化在每一个学子脑海中的精神家园……
80年代初期,校舍条件还很简陋,炎热的夏天教室、宿舍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寒冷的冬天没有暖气,有时凛冽的寒风吹的窗子咚咚作响,洗手洗脸都是刺骨的凉水。
但那时并没感到有什么苦,相反更锻炼了意志品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老师们同样也住简陋的宿舍,也没有好的生活保障条件。
当年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感到是在描写接驾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像是描写老师们,整个文章的意境好像是现实的写照,这增添了学习的兴趣。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80年代初期文化事业开始繁荣,流行歌曲、校园歌曲涌入校园。
听着《牡丹之歌》好像在歌唱学校中间第一排瓦房后面的花园;《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像是在歌唱家乡悠然自在的田园生活,那句“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像极了在农田中劳作归来、牵在小伙伴手中的耕牛;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使当年北大学生喊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更为响亮,也化作我们学习的动力;《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既像是歌唱学校后面的果园,也像歌唱家乡南面的桃园;
还有那歌唱党、歌唱新时代、歌唱军队新生活的诸如《军港之夜》《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等歌曲,更激励我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好像这些歌曲正为我们的校园、家乡、我们这个年龄而创作,一切感到那么美好自然。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东平四中不仅是一个实体的校园,也是固化在每一个学子脑海中的精神家园。
四中的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给我们注入了人生前行的力量。在四中,我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师生情谊、同学友谊,使我们终生受益无穷。几十年之后回忆起来,那时点燃的精神曙光至今仍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再回首,我心依旧,再回首,记忆并不模糊。四中不是名校,四中的校园也不大,接山也并不出名,但在我心中,那里是熠熠生辉的坐标原点和精神的源泉。
那里有安贫乐道的老师,有朝夕相处、学在一起、玩在一起、闹在一起、睡在一个大通铺的同学,那里包容了我当年的天真、幼稚、过错和迷茫,四中给了学生一个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宽松、自由的氛围。
透过几十年的世事风尘去看当年的四中,感到既辽润又幽深,既人性又唯美。
在新的时代,伴随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植入,作为当年东平四中的传钵者—东平县接山镇中学,在学校领导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下,一定有芬芳多姿的气蕴不断吐露,滋养出无数的桃李,满园的果香始终飘扬在东平大地。
(作者:徐玉龙.初中二级(80年恢复初中招生后)高中十六级学生。本文由作者和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写组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特别感谢段振业先生的热心收征与精心编撰。祝东平四中——现东平县接山镇中学新老校友夏日安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