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宗同源打渔张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从天而降的黄河水下高山、闯高原,跨越5464千米的距离滚滚流淌无止无休,历尽千转百回。古往今来黄河演绎了数不尽惊天地泣鬼神、荡气回肠的悲欢离合。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道易辙,最终在鲁北平原上吹着胜利的号角,向着东方高歌挺进,义无反顾的投向大海的怀抱。
原本发源于河南省王屋山上太乙池的大清河,似一条蛟龙潜流穿越,宛如神来之水。神龙见首不见尾,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千百年来脉脉流淌,从南往北自西往东,流经鲁北平原汇入渤海,惠泽两岸沿河人家。
大清河神奇的经历似乎引起了黄河龙的羡慕与嫉妒,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东坝头决口。此前流往皖北、苏北的黄河河道自南向北巨大摆动,夺取大清河,沿岸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它时而像温柔的母亲,滋养着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时而似发狂的暴龙肆意的扭身甩尾,顷刻间就可摧毁堤坝。洪水泛滥吞没良田,沿黄百姓家园尽失饿殍满地,被迫背井离乡。
苍天有好生之德,华夏大地人们永远离不开对江河的依赖,千锤百炼造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洪灾过后,只要有尚存的生命就会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假以时日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怀着对天地河流的敬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们依河而居打渔耕田一代代繁衍生息。打渔张、码头、圈里齐等一个个村子,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形成黄河风情带上颗颗晶莹的明珠。
沙河境内的打渔张就是这样的一个村子,《山东省滨县地名志》记载:明初,张报从枣强迁此,因近河打渔为生,故名打渔张。张氏后代人丁兴旺世代依水而居,忙时农耕闲时打鱼,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生活安逸祥和。更有外来李姓、王姓、兰姓加入,打渔张村越发壮大。如今全村耕地1082亩,1059人,是黄河滩区数得着的大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
明典记载,朱元璋上台之初为剥离大宗大族的势力采取移民,即对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族群,政府强制迁徙,并分而治之。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移民条例中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这样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故民间又称移民为“赶散”。 移民们迁往各地,因一村不准俩一姓,所以兄弟之间为了相互照应,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至今山东某地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山东无二郭”等说法。也有的兄弟分别相隔不远安家立户共同约定用同一个名字建村,比如大辛庄、小辛庄,前李家,后李家,东小王、西小王等。
世代相传,张氏兄弟三人分别名为龙、虎、豹。明初,三兄弟携家眷,历经长途迁徙由河北枣强迁至原博兴县地(今东营区龙居镇)大清河岸边。近河之地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是块养人的好地方,张氏3兄弟决定留下来安家落户,以打鱼为业立村打渔张。
因当时政令不允许同宗兄弟共居一处,张龙带领2兄弟沿河寻找宜居之地。渤海之滨退海之地,越往下游走土地盐碱贫瘠程度越大。为日后生活长远打算,他们决定沿大清河逆流而上。为张虎在滨城东南秦皇台乡(原单寺)安家后,又带领张豹继续向西而行。来到杜店区沙河境内,见此地沿河便利地势开阔,土质肥沃、渔耕两利,是安家立命的好处所。
大清河张开宽阔的怀抱接纳了远道而来的张氏兄弟,为他们洗去尘埃与疲惫,提供了温饱与安稳的生活。3兄弟被迫分离,为使家族血脉延绵不断,相约分别立村打渔张。
大清河串起了来自千里之外的张氏同宗血脉,沿河岸边3个打渔张村遥相呼应。早期,张氏故后人还常常走动互通有无,随着时间流逝世事变迁,很多事故缘由随着故人渐渐消逝了。
如今,秦皇台境内的打渔张村随着后期大清河的消失与黄河改道等多种原因,与河水的渊源越来越远,人们不再打渔为生。因后人经营油坊,又名打油张延续至今。
曾经的打渔张村名,现今只剩2个,但相同的根源绵绵不断。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的根在哪里?”“我从哪里来?”怀着同样的寻根情结,张氏后人又相互取得联络。于2017年腊月二十三在沙河办事处打渔张村召开了世谱续订大会,订立谱系,续上了600年多前的缘。
“打渔张”一个黄河边上小渔村的村名,如今却成为滨州水利史上一张闻名遐迩的名片。黄河入海之前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王旺庄险工段拐了一个直角,因此黄患连年不断,每次黄河决口生灵涂炭。当地老百姓有句俗语:“开了蝎子湾,博兴冲的没一个砖。”旱涝不调,土地严重碱化,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言。每当洪汛期,老百姓夜不敢寐,担惊受怕。一旦黄河决堤,水山呼啸而来,所到之处良田尽失房屋倒塌,灾民四处逃荒要饭、卖儿卖女、只求活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了打渔张水利工程,这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水利工程。因首次选址在王旺庄下游约16公里的东营区龙居镇的打渔张险工,后因苏联专家勘查,认为有很多不足。渠首上移至博兴县王旺庄险工段,但是因为已经报国务院备案,所以名字依旧沿用了“打渔张”。 打渔张灌溉引黄工程于1956年 11月竣工放水,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利国利民,惠及万代。
“七五期间”,在此基础上又修建了引黄济青第二座“打渔张引黄闸”。由山东省滨州市境内打渔张引黄闸引水到青岛市白沙水厂,途经4个市地、10个县市区。
2001年12月,因举世闻名的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而得名的“打渔张森林公园”被正式命名。森林公园以田园风光为中心,分为渠首观河区、特色农业观光区、水库风景区等风景区。
2013年6月6日水利部水利风景评审专家组一行4人对打渔张水利风景区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进行现场考察评价。10月水利部以水综合[2013]394号文件批准打渔张引黄灌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森林公园以田园风光为中心,园内森林繁茂,河水澄碧,百鸟鸣唱,野趣浓郁,以“幽、静、秀、野、怡”为特色,集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分五大景区:打渔张渠首观河区、特色农业观光区、休闲垂钓区、打渔张水库风景区、堤外湿地风景区。该森林公园环境优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境内有植物40余科100余种;鸟类有17科40余种。乔木林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73.2%,绿地20余万平方米,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1000—1300个,是 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到现在,这座新中国初期即开始考察,黄河下游建设最早的大型引黄调水工程,伴随着华夏儿女锲而不舍的治理黄河、造福子孙的前进步伐,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沧桑。随着新闸的投入使用,黄河两岸灌溉条件得到了更大的改善,河畔绿化工程也在日臻完善。
如今的黄河堤岸,黑杨林、毛白杨林、柳树林等绿意葱茏,成片的果园在广阔的黄河大堤外尽显蓬勃的生机,绿意盎然。来到这里,我们可以在林中漫步、河畔垂钓、自摘鲜果,别有一番自在逍遥的心境。
当年张氏3兄弟建村“打渔张”,只是为了维系一母同胞血脉,无意中却抒写了一部黄河流域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册。不仅是水利专业技术实践运用的经典工程,更是当地人文历史和现代建设理念的一次完美融合。张氏兄弟兄友弟恭感动天地,500年后收获了名扬千古的大好机缘。
作者简介
王弘,公务员,山东滨州滨城区沙河办事处副主任,分管教育、文体旅等工作。滨州市民主促进会成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爱好摄影、旅行。自幼爱好文学,随笔记录身边的点滴,多篇文章获奖并在省、市书报刊登。
王弘文学作品欣赏
让更多人看到,请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