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东晋(1)
#历史# 中国历史概述
第十七部分 东晋(1)
“永嘉之乱”以后,大批士族与百姓逃亡到江南。西晋灭亡后,晋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317-420年),统治着东南半壁江山。从本期开始,我们接着十六国时期的情况,来介绍东晋时的情况。
① 西晋末年的江南情况
自孙吴灭亡后,江南士族失去旧有的政治特权,地位下降,因此多有不满,常有反晋的活动。太安二年(303年),义阳蛮张昌起义,部将石冰转战扬州,次年被江南豪强与广陵度支陈敏等人击败。到永兴二年(305年),陈敏野心膨胀,割据江东反晋。永嘉元年(307年),由于陈敏不为江南豪强所接受,最终被晋军消灭。同年七月,琅邪王司马睿(276-323年)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守建业(今江苏南京),九月到达建业。司马睿以安东司马王导(276-339年)为谋主,安抚江南士族,用官职笼络这些豪族,使得在北方大乱的情况下,江南局势较为安定。
② “王与马,共天下”
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原为建业,后改建邺,又避晋愍帝讳改建康)称晋王,次年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王导辅佐有力,被任命为侍中、司空、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其堂兄王敦(266-324年)任大将军,二人一内一外。后人评价当时为“王与马,共天下”。由此也拉开了东晋一百多年由几大门阀家族操控局面的帷幕。
晋元帝司马睿对这种情况极为不安,他任用刘隗、刁协等人,试图压制琅邪王氏的势力,招致王敦的不满。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在堂弟王导的纵容与江南大族沈充帮助下,攻入建康,元帝忧惧而死。到太宁二年(324年)王敦死后,这场叛乱才被镇压下去。
王敦之乱平定后不久,苏峻、祖约又发动叛乱。苏峻本是江淮等地流民豪强,王敦之乱以前,江淮流民被控制不得过江,王敦反叛后形势危急,苏峻等人被元帝召集入卫建康。苏峻在抗击王敦的战争中有功,授历阳内史。后来庾亮当政,认为苏峻割据江北,迟早为患,建议讨伐苏峻,王导等人都不赞成。因此矛盾激化,咸和二年(327年),苏峻勾结祖约反叛,次年入建康,挟持明帝,不久也很快归于失败。
这一时期,尽管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叛乱活动,但东晋都因多数士族的支持而勉强维持。在此期间,南北之间的局势也较为平衡。
PS:王导(276-339),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政治家。
③ 刘琨兵败 祖逖北伐
刘琨(271-318年)是晋代著名将领,光熙元年(306年)任并州刺史,联合北方拓跋部鲜卑、段氏鲜卑等与匈奴刘渊对抗。刘琨的斗争最后失败,大兴元年(318年)被段部鲜卑段匹磾所杀。到这时为止,晋在北方的势力基本都丧失了。
当初年青时,刘琨与祖逖有“闻鸡起舞”的习惯,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刘琨虽死,但在东晋的祖逖(266-321年)仍希望北伐。他招纳军士,在豫州东部与后赵相抗,收复了河南之地,迫使石勒不敢过河。但是,晋元帝害怕祖逖功高震主,派戴渊前往节制祖逖军。这时,王敦的野心也日渐暴露,祖逖得知江东将有内乱,北伐之业不终,忧愤过度,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去世。豫州百姓为之哀痛,并修祠纪念祖逖。
PS:闻鸡起舞
④ 北方人口的南迁 “土断”措施
自“八王之乱”以后,北方由于战乱造成的流民以及南逃的士族已经为数不少。除了南渡之外,还有逃往凉州、辽东等较为安定地区的,但总体上以南迁者为多。“永嘉之乱”以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但是,这种人口迁移是有层次性的,并不是一下子就从北方直接迁移到东南地区,而是波浪式的推进。扬州的南来人口最多,除此之外,最远还有一些百姓深入到闽广等地的,也有只是南迁到淮北地区和今山东一带的。
在这一过程中,士族带领其宗族、荫客、部曲一同南下,企图保存实力。百姓则也是拖家带口。东晋为了控制这些南迁后失去户口的“浮浪人”,设置侨置郡县,立侨籍以管理这些人口。侨置郡县情况复杂,又无实土,而侨人所占比例也并不大。侨籍的设立对北来人口有优复条件,有助于招徕北来的流散人口,同时防止其落入豪族的控制中。
但到后来,侨置郡县越来越多,侨人所处时间既久,与土人差别也并不大,因此东晋开始剥夺侨人原有的特殊待遇,强迫侨人服兵役,并用“土断”来加强对侨人的控制。“土断”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令散居侨人断入本地籍贯;一种是将无实土、人口少的侨置郡县省并;一种是将侨人立为白籍,土人为黄籍,以相区别。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日(公元364年4月18日),桓温主持土断,大阅户口,令侨人断入所在籍贯,并对隐匿户口的豪强地主严加惩处,史称“庚戌土断”。这一次土断效果较为显著,国家控制了大量户口,税赋增加。由于土断将侨人的特权剥夺,因此受到南方土著百姓的支持。后来,刘裕也曾进行过土断,裁并了一些侨置郡县。
⑤ 庾亮、桓温北伐
咸康五年(339年),征西将军庾亮请求北伐,遭到朝中大臣们的反对,其中最力的是蔡谟、郗鉴二人。次年庾亮去世,其弟庾翼为安西将军,镇武昌。到建元元年(343年),庾翼抗命出镇襄阳,打算北伐,也遭到阻挠。后来庾翼退回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区),仍然修缮武器、积存粮食,以图日后北伐。
庾翼死后,桓温(312-373年)任安西将军。永和二年(346年),桓温率兵西进,次年灭賨人李氏的汉国,夺取蜀地,声望大增。这时,桓温开始多次要求北伐,但东晋官僚害怕其势力过大,于是于永和五年(349年)派外戚褚裒北伐。褚裒一战即败,河北二十余万百姓渡河来投奔,听说褚裒南退,无处容身,被后赵掠杀的不知其数。次年,又派殷浩北伐。王羲之劝阻殷浩不要北伐,不被采纳。殷浩终于永和九年(353年)兵败。
于是桓温于永和十年(354年)出兵关中,进攻前秦,关中百姓用牛酒相迎,晋军却不渡灞水,只是观望,前秦趁机坚壁清野,晋军粮食缺乏,被迫撤退。
两年后,桓温再次北伐,收复洛阳,将降民三千余家徙至江汉之间。
到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自扬州到达前燕的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距前燕国都邺城(邺北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南)不远。前燕向前秦求援,桓温兵败退回。
究其失败的原因,一是他的北伐是为了增加个人声望,以达到其篡晋野心的目的,所以东晋官僚多反对其北伐;二是东晋士族多已经在江南拥有田宅产业,无意北伐。因此桓温在北伐的过程中并不用心,朝中支持者不多,因此多次北伐都只是迁徙百姓南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