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P数量如何设置?
本期问题
群友思考
M:
我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1、定WIP的目的是为了使物流能按照FIFO流起来,实现连续流,一般会考虑 ,前后工位的潜在异常(不良,DT)时间,WIP数量恰好能cover异常带来的line down影响;
2、如果在bottle-neck后堆WIP为了间接降低瓶颈的话,会考虑目标时间段内的目标产出,其数量+实际瓶颈产出应等于时间段目标产出。
晨风轻拂:
1、bottle-neck之前的WIP在流水线不优化的情况下,基本上不可避免,现场需要做的是分流,无法分流的情况下,要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超市的容量大于WIP的堆积量(例如增加超市的空间和货架的数量等)
这个一定时间内的时间尽量是产品的制造周期,如果周期过长就选择可以做调整的时间节点,例如一个工作日;
2、bottle-neck之后的WIP是为了保证流水线连续运行避免Line down而人为增加的,例如通过在前一个工作日让瓶颈工序多工作一段时间等。
WIP的量要保证在一段时间内,预留WIP+瓶颈产能大于等于下一工段的产能;这个一段时间内和上面的解释相类似。
当然计算这些数据的时候要考虑不良品因素,并且适当加一些余量。
Jack.Sun:
WIP的量。理论上分为两个部分,补货批量+安全库存。
补货批量跟工位的加工速度有关,决定了补货频次。
安全库存=(补货到达的时刻-到达安全库存的时刻)*该工位的产出速率。
陈书峰:
库存是万恶之源,精益追求0库存,当价值流运营体系某个节点无法形成连续流时,就通过WIP来缓冲,确保流程不断流,至于多少合适,个人日常工作是,根据节拍的多少倍来设置,具体多少倍根据各个公司对问题解决的反应速度来定。
高峰:
我认为,本工序前的wip,满足本工序当班生产不断货;本工序后wip,满足后工序当班不断货,就是可以的。
Sonorous:
Factory Physics 里面有WIP的计算方法,不过比较复杂
大致翻译一下就是:
u=前后工序节拍之比=20(后工序节拍)/21(前工序节拍)=0.9524
WIP=工序变异系数平方的均值*(u*u/(1-u))+u=(0.25²+0.25²)/2*(0.9524²/(1-0.9524))+0.9524=2.143
其中,变异系数的介绍为:当需要比较两组数据离散程度大小的时候,如果两组数据的测量尺度相差太大,或者数据量纲的不同,直接使用标准差来进行比较不合适,此时就应当消除测量尺度和量纲的影响,而变异系数可以做到这一点,它是原始数据标准差与原始数据平均数的比(来自百度百科)。
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变异系数 C·V =( 标准偏差 SD / 平均值Mean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