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将、游击本有别,东山、西山搞混了!

2021年7月1日,山人在本公众号发表了《吸引移民,陈璘不如庞嵩》一文,认为凌云翼让陈璘定居东安的原因,主要不是为了让陈璘在这里镇守弹压,而是为了让“新附之民,永有固志”,即发挥名人效应,吸引更多的移民到东安县,并永远留下来。

云安文史爱好者Y君私下与我讨论,说凌云翼让陈璘定居东安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让陈璘在这里镇守弹压。

山人说:万历五年建县时,东安、西宁情况相似,西宁没有从平定罗旁瑶乱的十哨大军统帅中寻找西山参将人选,即可说明东安并不是非陈璘镇守不可。

Y君说:“万历五年西宁建县时,没有参将,只设比参将低一级的游击。”

的确,从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到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西山在万历十七年后才有参将,之前的黄允中、朱文达、叶欢、李栋、杨一经、杨文都是游击。但问题是,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卷之七·兵防志·兵署·历官》是把游击和参将排在一起的:

黄允中(处州卫指挥,万历五年任游击)

朱文达(金华府千户,万历七年任游击)

叶欢(处州卫总旗,万历九年任游击)

李栋(兴武卫指挥,万历十二年任游击)

杨一经(绍兴卫千户,万历十三年任游击)

杨文(海门卫指挥,万历十四年任游击)

侯国弼(全州人,万历十七年任参将)

沈尚文(太仓州人,由武进士出身,万历二十年任参将)

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游击、参将记载

山人怀疑西宁、东安是把它们当作一回事了!

按照上文,黄允中无疑是游击。但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卷之五·秩官志·名宦》刘元相传却说:

时参将杨照扎守其中,以狂病卒,兵士疫死者半,称为髑髅渊薮。代杨者,黄允中也,谈虎色变,议迁,发言盈庭。

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中的刘元相传

万历五年,杨照任西山参将。说明万历五年西山是设了参将的。“代杨者,黄允中也”,意思是说代替杨照任西山参将的是黄允中。这样,黄允中是西山参将,不是西山游击了。同一本志书,一会说黄允中是游击,一会说黄允中是参将,不是把参将和游击混为一谈又是什么?

把参将和游击混为一谈的情况,东安县也有。道光四年《东安县志·卷之二·兵防志·军署》:

参将府原在南乡、富霖二所地方,俱于万历六年建,……顺治十二年,参将刘君荣重建。

这里刘君荣是参将。但该志卷之三《秩官志·武职·城守游击》又载:

刘君荣,辽东宁远卫人,顺治十二年任,升副将。

这里又把刘君荣作为“城守游击”了。其实“城守游击”的“城守”是衍文,清代只有“游击”,没有“城守游击”。道光四年《东安县志·卷之三·兵防志·武职》:

万历四十四年裁参将改设守备。

顺治八年改守备为游击。

其实,关于西宁万历五年至于十七年的游击与参将问题,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已发现,并提出疑问。该志卷八《职官·武职》说:

案:《王州志》载万历五年设参将一员,分防西山,统于兵备道。顺治八年改西山参将为游击。《张志》亦载顺治八年王师定粤,改为游击。是前此西山止有参将而无游击。与《明史·职官志》同。惟《张志》先载游击六人而后及参将。《王州志》亦然,似乎明制先设游击后改参将,与前所载不合。疑莫能明。今姑依两志载入。

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关于游击、参将的疑问

译文:

按:王植《罗定州志》载万历五年(1577年)设参将1名,分防西山,受罗定兵备道领导。顺治八年(1651年)西山参将改为游击。康熙二十六年张溶《西宁县志》也载顺治八年(1651年)清朝军队平定广东,参将改为游击。这就是说,顺治八年(1651年)前西山只有参将而没有游击。与《明史·职官志》说的相同,康熙二十六年张溶《西宁县志》先载游击6人然后记录参将,王植《罗定州志》也是这样,似乎明朝的兵制是先设游击然后游击改称参将,与之前所记载的不吻合。疑点不能明了。如今姑且按照两本志书记载在这里。

如果以山人的怀疑,即西宁、东安是把参将、游击当作一回事来理解,道光十年《西宁县志》的疑问就释然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