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家长莫再随大流花钱让孩子去补习啦
【家教智慧 第757期】
有个人上街,看到前面排着很长很长的一队人,于是也赶紧站到了队尾。他问前面的排队者:“前面干什么呢?”前面排队人答曰:“我也不知道,反正应该是好事,要不,怎么那么多人都在这里排队呢?”
喜欢排队,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为了买到演唱会门票或者某种商品,不惜排几个小时的队,这其中除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魅力外,长长的队伍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当看到很多人排起长队购买某一种商品时,人们心中就会想:“这么多的人都在买,一定是种非常好的商品。”而且,与众人做同样的事情时,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安全感。这种行为在心理学被称为“同调行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众心理,再通俗一点说,就是“随大流”。
多年来,“同调行为”也左右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在让孩子上补习班这件事上。
前段时间,长江日报曾报道,武汉某培训机构开始春季报名。原本通知每天早上7:30开始“发号”,但有大批家长不顾春寒夜冷,提前一个晚上就赶到现场排队,甚至有人将帐篷、躺椅搬到现场……
家长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给孩子去排队,其一,是觉得大家都让孩子做的事,一定是有道理的事,跟着大家一起走,什么时候也错不了,孩子也不会掉了队;其二,别的孩子都做的事,我的孩子若不做,到时候我的孩子考试成绩就可能比不过别的孩子,岂不吃了亏。
“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也过假”。这种看着别的孩子补课,也让自己孩子盲目地紧随其后的“排队”教育,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其实对孩子的成长也极为不利。
据文汇报载,近日杭州学军中学高二学生陆嘉禾和他的六个伙伴,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上培训班情况做了调查。他们除了让身边的亲朋好友做问卷外,还在全国各省市知名高中的贴吧发问卷链接,还实地老师、校外辅导机构负责人、专家等做访谈,最终他们收到了来自29个省份的有效问卷1194份,开展了涵盖7个省份、46位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访谈。
他们调查发现,有约68%的受访者(家长、学生、教师)表示,自己或孩子有参与培训班;有约70%参与培训班的受访者觉得,培训班效果一般;67%参与培训班的受访者表示,每年在培训班上的花费在1万至5万元左右,觉得经济负担很重。
既然多数人都觉得培训效果一般、又加重了经济负担,那为什么校外训仍然常年火爆呢?
他们调查发现,“随大流”是最重要的因素,有近一半的同学都是如此。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在家里也是要学习的,但在家里学习,难免会想着打游戏、看电视,不仅学习效率不高,对自制力不强的同学来说更容易荒废了学习,因此,不少学生和家长痴迷于培训班,并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随上大流”,不浪费了时间。他们对“锯响就有沫”这个“真理”深信不疑,上培训班即便没什么好处,但总也不会有啥坏处吧?
同时,在走访培训机构的过程中,陆嘉禾和他的同伴们发现,一些培训机构常常夸大宣传。比如,说自己有升学方面的“独家信息”——关于这一点,在个别地方,也非虚言,春节前期开考试,江苏靖江一学校副校长向培训机构泄露期末考试题,不过孩子这样的成绩高了又如何?——在提升学科成绩上有“秘密武器”,这样的宣传恰恰击中了家长的“痛点”。
在进行了深入扎实的调查后,陆嘉禾和他的同伴们提出了8条具体建议:其中首要一条是建议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干预,通过讲座、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清楚孩子的学习状况,缓解其过度焦虑,避免盲目跟风上辅导班;其次是现在节假日学校教室都空着,而学生又忙着上培训班,教育部门应允许学校节假日开设有专人管理的自修教室,解决学生在家学习效率低问题的同时,也能避免公共资源浪费。
俗话说,小孩子敢于讲真话,小孩子的话最可信。家长朋友,面对学生们自己的调查结论和建议,在以后的日子里,你还要花自己的大把的血汗亲钱,让你的孩子“随大流”去上本就收效甚微甚至起反作用的培训班吗?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