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个不错的家庭保单方案
国庆期间帮朋友整理了一下家庭保单。这活儿一般人我不给做,嫌麻烦。
这个朋友算是亲生的,年纪相仿,家庭结构一样,他全家的保单基本是跟着我家买的。所以,想看关哥自己保单的同学,看这个就行。
先说背景:
二线半城市,三口之家,爸妈30+,女儿上幼儿园,家庭年收入税后40万左右。房子买的早,公积金基本搞定。
先上个总表格。(话说节前我给你们的保单整理表格用起来了吗?)
一、三口人保单合计17张
别觉得保单很多,每个人4张保单(重疾/医疗/寿险/意外)是起码的。孩子不要寿险,但加个教育金也很常见。
最早的保单是10年前做的,刚毕业没多久,某安的智盈人生万年险,20w的保额一点点提上来的。
后来结婚了加一份,生娃了加一份,关注了「关哥说险」之后,开始查缺补漏再加个三四份。
慢慢的就这么多了。
结论1:保险的配置是长期动态的过程,循序渐进。
结论2:公众号的教育效果比本人天天在身边bb要好(摔!)
二、目前总保费4.2w/年。占家庭年收入10.5%
大家都听过「双十法则」吧。
「保额是年收入的10倍,保费是年收入的10%」
我觉得这个比例太笼统了。
第一,10%的年收入根本买不到10倍年收入的保额。
第二,光看收入不行,北上广的消费和三线城市的家庭支出成本能一样吗?还要看家庭结余。
我朋友家,收入绝对不算低,消费水平也没有虚高,关键是目前房贷压力不大。所以家庭结余一年也不少。
但是小朋友本身就是个财务黑洞,下一步学区房就是个大问题。他们那里最好的初中,学区房的价格已经5万块/平了。
就算买个30平的老破小,也得准备个50w首付,外加每个月7000块的贷款。
所以,每年4w2的保费,看起来合理,但朋友感觉是有压力的。
好在,有两个地方是可以减少这份压力的。
1、爸妈都有一份「智盈人生万能险」。
这个保险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缴费期灵活,理论上,只交一年也行,交一辈子也行。只要账户里有钱扣保障成本,保单就一直有效。断缴了,以后还可以补。
另一个是,在没断缴的情况下,只要身体没什么问题,保费不变,保额可以提高。
现在两个人都已经缴足10年,爸爸的保额已经提到50w,妈妈提到了30w,如果某年感觉到缴费有压力,可以不交的。
这个部分,可以减掉1w2。
2、孩子有一份「成长护航」。
这个险也是关哥推荐的,教育金+重疾的组合。(别问我去哪儿买,已经停售了,类似产品也基本停售了。教育金我会单独写的,有好产品我也会推荐。)
这个险种缴费期只有8年,现在已经缴了4年了,也就是说,再缴4年,缴费期结束,这1w块的压力也没有了。现在交,其实也等于给娃攒大学学费。
这么一算,两口子真正的压力其实只有4.2-1.2-1=2w块。
我这一分析,朋友说,一下子轻松了好多,立马感觉又想再买点了,哈哈。
结论1:保费比例要按实际情况分析,量力而行,不要影响生活质量。
结论2:以前的传统险种也有自身的优势,别一棒子打死。
三、保单类型基本涵盖四大部分
重疾/医疗/寿险/意外,大部分人的保障型配置,就按这四块走就行。
从这个角度看,朋友家做的还算比较完整。
缺两个地方,我也空出来了。
1、爸爸的重疾险买的都比较早,所以都带身故责任,所以一直也没买寿险。最近考虑还想再加一份定期寿,正在纠结。
2、小朋友因为之前有一点健康问题,暂时不能投保百万医疗险,这部分也需要再观察。
结论:保单配置,就是先把框架打出来,然后一个个往里填就好。
四、保额还有提升的空间
爸妈的重疾保额都是60-70w,寿险保额妈妈再多50w。
不算低。从治疗费用的角度看是可以的。
如果从收入补偿的角度看,是3-4年的年收入。
我问朋友,假设真的拿到这笔赔偿,够不够?
朋友琢磨了半天,咂巴两下嘴说,嗯,要是买了学区房,感觉还是觉得再多一点比较好,不那么紧巴。
我说,那你工作再努点力,多赚点,争取40岁之前加到100w吧。
这哥儿们现在去比较瑞和/定惠保/达尔文/去了。慢慢比吧。
结论:保额对抗的是风险,风险有多大,自己心里最有数。
五、单次和多次重疾的选择
娃的重疾,今年毫不犹豫的加了一份哆啦A保。
但是大人要不要加,朋友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是刚开始买保险,我肯定就买哆啦A保或者长生福了,但是我现在已经有70w保额了,每年的保费4w,短期内加不加重疾我都要考虑一下。再加的话,会更多的考虑保费压力和杠杆。」
没毛病,说得通。
结论1:产品优劣没有定论,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结论2:刚开始买保险的同学们,真的很幸福。
以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保障方案了。
我觉得,最有价值的的不是表格里的内容,而是整理和思考的过程。
如果你还没整理过,可以行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