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医馆的你要考察北上广深?一个中医媒体人的N个思考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第 207 

人不会渴望在他的世界里不存在的东西

■ 医馆界  半夏

现在医馆君看到有关中医药的新闻,最多的一类就是某某中医馆又开业了,或者某市某县已经有多少多少家中医馆。

中医馆早就不再是一线城市的专利,但是这些新入局的中医馆,却还是会选择到一线城市取经,毫无疑问,一线城市的中医馆入局较早,发展更成熟,更是汇聚了一批优秀的中医师。

城市对优秀中医的吸引力,还是得从近代上海说起,在这之前名医都是聚集在名医之乡比如孟河医派和新安医派,以家族传承为主的医学中心。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那时候起,各行各业的人才有意识的向上海汇集,寻找机会。对于中医也不例外,有些中医之所以留在上海,是受了在沪行医的同乡的挽留,有些中医是主动选择来沪就业或者开业,到民国时期已经成了中医人才的集聚地,就是孟河医派的诸多人才也是选择离开家乡,选择到上海行医,当时上海的沪上名医之一丁甘仁就是出自孟河医派。

而当时的上海由于社会动荡,政府不可能对医疗有过多的干预,如果说当时政府对西医还有一些扶持,对中医完全就是放任自流,即使后来政府应付中医人的要求,而答应建立的中央国医馆也不了了之,所以当时上海汇聚的诸多名医,但是大多都是自立门户,或是跟着老师、家长行医,或是自行开业。与此同时,著名的中医老字号药业也开始落户上海,最终形成了上海中药“四大家”。所以说上海在社会办中医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即使中医馆是新事物,也可以以史为鉴,尤其是研究近代上海的中医史,人们说一部中医史,“元之前看北方,元之后看江南,近代看上海”,上海在近代中医史上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会发现许多有意思并值得借鉴的地方。

  • 即使上海是当时西医最发达的地方,由于西医才刚刚进入中国,西医的占比也还是远远比不过中医,就像现在中医馆刚刚兴起,国家再大力扶持中医,中医的占比也不到医疗总量的10%。在近代人们还是相信中医而很少怀疑中医的价值,当时的西医会感慨“信任科学新医的未尝没有,不过,总敌不过信任中医的多且顽”。看到当时处于弱势的西医的感慨,历史似乎在现在中医的身上重演了。现在西医是多数老百姓的第一选择,中医反而要为老百姓的怀疑与无知而锤足了。可见民众的择医观念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我们中医人也不要为中医的信任弱势而过于颓丧,先要做好当下的中医工作,只有提高中医本身的实力,总有一天,中医终能重夺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 上海有第一个中医药团体。中国传统医学是医生个体开业为主,医生之间没有经济利益的相关链接,互相也不强调统一准则。医学社团的成立意味着中医开始有了学术交流的意识。让医馆君不禁想到,现在一些学术型的中医馆,聚焦一批学术上理念较为相似的中医,大家共同学习,一起工作,一起进步。比如深圳的林芝缘中医馆和北京的行知堂。

  • 上海有第一份中医药报纸。这些中医药报纸可以为中医说话,形成中医的话语权,跟现在的中医新媒体的功能是如此相似。上海还是近代中西医“废止”和“反废止”的中心战场,闹得最轰轰烈烈的余云岫“废止中医案”,中医之所以暂时性的取得了胜利,离不开当时《康健报》的号召力,《康健报》的创办人陈存仁,将中央要“废除中医”的消息,通过报纸传递给了尽可能多的中医人,才在短时间内聚集起了抗议团体。以史为鉴,无论是纸媒还是现在的新媒体,媒体的力量从来都不容忽视。我们中医人在埋头提高医术的同时,别忘了看看当下的中医环境,创作好的中医内容也非常重要。

  • 上海有第一所中医药学校。不同于现在的中医药大学是政府牵头成立的,上海的中医药学校主要是由有名望的名医,携手同僚与弟子共同创立。现在很多中医馆也慢慢承担起中医大学生再教育的职责,有些直接成立了自己的中医培训班,同样都是民间办中医学堂,学习上海的中医药办学历史,对我们现在的中医传承别有一番借鉴意义。

不同于近代城市以上海独大,现代城市百花齐放,各有峥嵘,城市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近年来,除去对一线城市的推崇,还提出了“新一线城市”的概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积淀,也有当前的发展特色,如果站在城市的角度,观察中医馆,会发现这些中医馆带有的城市特色。

你还会发现,一个中医馆原来有那么多的可能性,而且这些可能性也可能发生在你所在的家乡。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看看医馆界曾经办过活动的城市,杭州、成都、深圳,这些城市的中医馆到底有哪些特性吸引了我们。

当然一个城市的中医馆特色,不是一篇短短3000字的微信图文能够道尽的,医馆君在此也只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思路,从另一种角度看中医馆。

杭州

曾有位杭州的业界大咖说:杭州老百姓看中医首选民营医馆,其次才是公立中医院。

杭州医馆业的市场化程度之高、中医的民间氛围之好、医馆业的市场体量之大在全国首屈一指,医馆界忍冬总结为16字的中医馆“杭州模式”:政府扶植,文化先行,医保标配,价格亲民。

杭州中医馆的迅速崛起,的确离不开医保的放开,但现在的杭州地区的医馆,在控制医保占比,过于依赖医保,也会让中医馆失去核心竞争力。

现在很多地区或放开医保,或收紧医保,你的医馆到底应该如何与医保“相处”,还是要想好自己的“性格”呀。

相关文章:中医馆“杭州模式”,风景这边独好!

成都

成都排在新一线城市之首,2017年,成都的服务消费升级指数排名在全国第一。成都人包容,爱新鲜,乐于尝试新事物,“消费升级”是成都扯不掉的标签。

而中医馆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消费升级的产物,大多数中医馆都非常注重患者的就诊体验和服务体验,如果没有这些消费升级的元素,中医馆恐怕得黯然失色。

成都的医馆在消费升级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成都秉正堂推出了中药鸡尾酒,中药巧克力,传统的中药香囊被他们升级成更实用的类型——直接挂在鼻子上。成都泰生堂就显得有点皮了,将智能马桶装在了中医馆的卫生间里。

消费升级不仅仅是中医馆要寻求的命题,更是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必然走向,成都的医馆走在提升患者体验的前列,其他地方的医馆必然也要随趋势而变。

相关文章:成都会是下一个“医馆之都”吗?

深圳

深圳是第一个为“中医馆”正名的城市,也是拥有全国中医馆最多的城市。可是深圳又很特殊,作为一个对医疗诉求很高的一线城市,偏偏没有自己的中医药大学,在人才基础不足的情况下,走出来一条“草莽之路”。

深圳非常有名的两位青年中医项金明和范修文都是专科出身,项金明创办了两家中医馆,其中一家是深圳面积最大的中医馆;范修文的个人公号“范怨武”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中医自媒体。在深圳,你更能感受到中医独有的,不以学历论本事,而以疗效论本事的特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