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灿铭丨当代书法创作中“势”的思考

“2020'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书法创作(乌海)学术论坛”拟于2021年8月在内蒙古乌海市举行。该论坛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支持单位,中共乌海市委、乌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中共乌海市委宣传部、乌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法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书法报》社、《中国书法》杂志社承办。本次学术论坛将聚焦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深层次学术问题进行学术论辩,以“立场、视阈与使命:当代书法创作的学术审思”为主题,并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书法创作审美观照”“当代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当代书法展览观察与思考”等有关议题展开讨论。《中国书法报》陆续推出相关专版,选发特邀专家论文,本期特刊发刘灿铭论文。(编者)

刘灿铭

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

             匕

当代书法创作中“势”的思考

刘灿铭 | 文

 阝               勹

东汉末年,随着书法脱离小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书论也随之产生。崔瑗的《草书势》是东汉时期重要的书法论著之一,常被研究者们誉为古代书法理论的开山之作。“势”作为中国书法艺术最早提出的概念之一,也伴随着逐步发展起来的书法理论,成为书法审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沈尹默在体味蔡邕的《九势》时,对“势”有精到的思考:“这里要解释一下,何以不用'法’字,而用'势’字,我想前人在此等处,是有深意的。'法’字含有定局的意思,是不可违反的法则。'势’则处于活局之中,它在一定的法则下,因时地条件的不同,就得有所变异。蔡邕用“势”字,是想强调写字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但又不能死守定法。要在合乎法则的基础上,有所变异,有所活用。有定而又无定,书法妙用,也就在于此。”

书法中包含着“势”,“势”存在于书法之中。而在当今的书法创作中,书法家们在技法成熟之后,如果忽略了对“势”的关注,则会在个人的技法应用、风格形成、创作理念等方面产生瓶颈,甚至退步。因此,对当代书法创作中“势”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势”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释,盛力,权也。从力,執声。经典通用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势”的解释有:势力、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等等。在书法理论中,关于“势”的概念,相关研究众多。将“势”置于当代书法创作中理解,关键词有三:一是力量,势是有力的;二是有趋向,趋向就是趋势和方向;三是变化。这三个关键词可以解释“势”的本意,同时也是我们理解书法创作中“势”的基础。下面从“传统”“范围”“体现”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势”的传统

回溯传统,甲骨文至少规定了两个方面的书法元素:一是书写形式,从上往下沿着龟甲的弧线进行刻写,呈纵式,从右往左的顺序;二是势态的变化。甲骨文的每个字都是不稳定的,有方向感,有字与字之间的承接关系,亦有整体浑然天成的章法,每个字势在整体中都是和谐的。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书体演变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不断地规整,其二是不断地便捷,就是快写、草化。在不断地规整中,“势”在不断地消解,从外在的“势”转向内在的“势”。秦小篆从外形看,线条之间很少变化,横平竖直,粗细一致,达到了成熟规范,是静态的“势”,是内敛、平静、安静的“势”,将书体推向了高峰。同时,也要警惕过度美术化消解字的“势”,使其呆板、不灵活。

各种书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势态。由此可见,草写的过程就是强化“势”的过程,在书体的演进和生成过程中必将产生新的书体。早期隶书不断规整,至东汉隶书成熟时,“势”又转向了内敛,书体走向了规范。对应前文所述的“势”的三个关键元素,当变化减少,字的方向和趋向感便减弱,外在的力量感自然减弱。隶书不断地草写演化为草书。草书的“势”更加丰富,点画、结构和章法都充分体现了“势”。

东汉永元五年器物部编册

草书的不断规整,过程中有草、有楷、有行。以锺繇早期的楷书为例,其作品是不稳定的,“势”就强一些。随着楷书不断地规整,至“初唐四家”“颜柳”,尤其到柳公权,接近美术化地表述,“势”便减弱了。正因为如此,取法柳体创作的作品入选当代展赛相对比较困难。这是由于“势”的弱化不符合当代审美、快节奏的生活和当代书法发展的要求。

在当代书法发展的40年中,在早期书法赛事的评审过程中,并不把书体进行特别的区分。大部分入展作品都是行草书,篆、隶、楷书作品占比仅有20%左右。为了保护和引导当代书法各种书体的协调均衡发展,目前的评审分书体进行,也会分别举办书体单项展。行草书在当代书法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巨大的贡献,正是“势”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势”相对较弱的唐楷,在展赛创作中则不占据优势。这并非是唐楷作为传统经典在当代的“弱势”,而是我们在取法唐楷进行创作时,不曾深入挖掘,常常忽略唐楷内在的“势”。仔细品读,唐楷的变化其实很多,学习者没有很好地将其挖掘出来,把细微的变化或不太凸显的“势”损耗掉了,导致了取法唐楷创作的现状。这一现状也正提醒我们在学习中要关注这些细小的、内在的“势”。

柳公权《玄秘塔碑》

唐以后,书体完备,书法的发展不再涉及书体的规整和草化问题。宋人尚意,更多关注书法中精神层面的“势”。宋以降是书法本体的“势”和精神层面的“势”混合,差异只在哪个方面更突出些,这与书法理论中“势”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以上简单地梳理了书法“势”的传统。书法传统中“势”无处不在。如果把“势”丢掉,就丢掉了书法的本质与传统,如美术化的楷书或其他,只保留了表象的“形”,而缺少了书法本质的“势”,恰恰是最背离传统书法的存在。

“势”的范围

梳理古代书法文献时,我们会发现“势”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书法的各个方面都是跟“势”有关的。就当代书法创作而言,需要特别注意“势”核心的四个方面。

(一)笔势

笔势主要指向笔法。笔法是书法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线条两头的形态包括方、圆、藏、露等,线条的运行过程还有中、侧锋等。方笔为取“方势”,圆笔为取“圆势”。藏要用逆,逆笔为取“逆势”;露有方向,方向带有势,可以说“露势”,亦有“顺势”。运行的侧锋就是“侧势”,中锋难以纯粹,并非绝对,也存在“势”。在运行的过程中,不管是“逆势”还是“顺势”,都要具有书写性。过多的“逆势”就会缺乏书写性,清末民初李瑞清的书法,就是如此。

李瑞清书法作品

(二)体势

体势主要的指向是结体。结体尤其要关注三种:“纵势”“横势”和“方势”,它们指向不同的审美。“纵势”“横势”一般指向俊美,“方势”主要指向古拙,亦有例外。字势偏方,审美就指向优美的另一面,如魏碑、墓志中很多结体都是“方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书体中“势态”的发展,很多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性兼顾和谐,在矛盾中取得统一,如《散氏盘》,虽结字不稳定,但整体是和谐的。书法实践就是在处理矛盾,结体内部的矛盾、结体与结体之间的矛盾、黑的线条矛盾、白的空间矛盾,等等,对“体势”的关注就是对矛盾处理的关注。

《散氏盘》拓片

(三)气势

气势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章法,二是精神。章法的气势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处理关系,是作品整体的气格。从技法层面讲,是上下之间的呼应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对应关系,要能达到气韵生动,即所谓贯气。从精神层面讲,气势是作品大的格局,体现了作品的意趣,也是生动、灵活的表现。

(四)时势

当代对“势”的认识,就是时势。置于书法中,就是“势”能够符合当代的书法审美。要把自己对“势”的理解,置于当下去考量。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作品中要体现新的东西,还是要回到传统中去找,要挖掘传统中各种“势”的呈现。在临写中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关注。以前没注意的,现在注意到了,就是新的发现。“有中生有”就是重新发现了以前忽略的东西,这就是新的表现。因此,要多去挖掘传统,传统越深、出之越新。如前文所述,很多人认为当代书法展赛,取法唐楷成功的不多,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探索研究,就会有新的发现,再把这一点新发现重新放大,可能就会呈现不一样的面貌。因此,作品中要充分体现时势,努力与我们的时代精神相结合。虽然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但我们不能缺乏对时势的关注。

“势”的体现

书法作品中的“势”可以体现灵动,体现情感,体现力度,体现风格。

(一)体现灵动

灵动就是活泼,不呆板,富有变化。“势”与灵动有很多相似处,书法与“势”的结合本身就能克服呆板。灵动体现在用笔、结体、墨法诸方面。用笔灵活,节奏感强,有“势”的方向感;掌握好笔势,线条不会死板,就有活的气象;活的线条组合成结体,结体同样灵动。古人不同面貌的结体呈现出活灵活现的特点,生动的势态生出无限变化,静态书体的结字要力避刻板,不能消解体势。比如唐楷,要研究其细小的变化和趋向,把细腻的东西充分展现,这才是真正的唐楷精神。书法的变化离不开墨法,墨的变化已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重要元素,墨有灵性,这种灵性还原了墨的本质,实际上也是“墨势”。气韵生动的书法离不开灵动作支撑,灵动已是当代书法的评判标准之一,需要特别关注。

颜真卿《祭侄稿》

(二)体现情感

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说:“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发抒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书法是由每个个体创作出来的,个体都有各自的感情,在选择传统法帖时也是带着感情的,有的刚开始是无意识的,当逐步清晰之后慢慢会变为有意识。历代带有情感的作品很多,颜真卿的《祭侄稿》充分体现了“势”,作者的情感变化体现在作品中,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从大的情感来说的。如果从作品的局部来看,一开始还能控制情绪,写得相对工整、缓慢,随着情感的变化,越来越激越,越写越潦草,甚至不惜于涂改,这就是情感变化的体现,也是情感的“势”。

王羲之《兰亭序》

传统经典中也有情感变化比较缓慢、恒定的,如《兰亭序》,作者是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书写,“势”相对稳定。为何取法《兰亭序》的作品很难满足当代情感的需求?原因在于“势”的发挥彰显不够。如前文所述,作品高度成熟就是“势”的消减,作品的“势”内敛了,如果不充分展现,可能就没有“势”了,由此在当代书坛就缺乏审美的呼应,作品也就很难入展。

可以说,“势”这种情感的抒发也是当代书法的一种需求。狂草作品就是当代书法“势”的集中传达,就是激越的“势”,是充分的情感的表达。因此,无论是古人的作品还是当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都能看到“势”的展现和情感的抒发。

怀素《自叙帖》(局部)

(三)体现力度

力量体现在书法中就是力度。这种力度体现在线条中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而是依靠书写者的感觉。“势”就是这样一种无法定量的感觉。因为工科的专业背景,笔者曾经与有关专家交流过,书法的力度究竟多少合适,能否做一个模型进行量化,通过经典法帖中章法、线条、结构等数据的分析,找到规律并计算出多少力是合理的。这需要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并不一定能够指导实践,但可以辅助我们认识书法创作中关于“力度”的某种规律。

当前,这样的力度没有清晰的标准,只是一种感觉。感觉从何而来,有时候很虚幻,有时候又很具体。比如,我们看一件作品能否分辨出是否具有力度,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靠对历代经典法帖的充分认识,靠大量的经验判断。实际上经验已经采集了很多数据,是可以判断的。我们在学习书法时,要能感觉到作品中“势”的力度感,或者说是作品的感染力,判断作品能否打动人。可以说,也是这样的一种力度感支撑着书法的创作。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力度体现在笔法中。比如,增加一些“逆势”,可以增强线条力度。再如,在书写时,追求自然、直率,尽量直接地进行书写。

另外,力度与工具也有关系。对于一般创作者来说,硬毫较软毫可能会更好地体现线条的力度。这并非说软毫不能够体现线条的力度,如林散之善用长锋羊毫,也能做到很好地体现线条的力度。但如果用软毫写王羲之风格的作品,力度就很难表现得充分。使工具与风格相匹配才能更好表现适宜的力度。

(四)体现风格

风格是气势的体现。气势虽然在技法层面有很多呼应,但更多地决定了作品的风格。不同的风格是由不同的势态来支撑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书写习惯,就有不同的“势”的呈现。如颜真卿雄浑、朴茂的风格,就有相应的笔势、体势。董其昌淡雅的风格,也是靠他特有的势态所呈现出来的。王羲之萧散的风格,势态变化就非常丰富。

朱耷《行书送李愿归盘谷序轴》

凡是风格比较明显、突出的,“势”的呈现就非常清晰。八大山人的“势”比较内敛,虽然笔法相对简约,但结构变化很大,空间虚实的对比和体势的变化也相对比较丰富。弘一法师书法的“减法”做得最好,一根线条也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组合后却内涵丰富,实际上也是其“势”的表达。弘一法师不像八大山人作品中有较多的结构变化,但他的作品将静态做到了极致,这是“势”的另一面。显性的“势”好呈现也好理解,但隐性的“势”就很难呈现和理解。弘一法师的作品有很强的排他性,我们很难做到这种看似简单实为丰富的“势”的表达。弘一法师的作品从静态的形体中,体现出动态的方向,动态的方向是隐含在其中的,含而不发。这样也可以解释当代的隶书作品,很多作品没有波挑,都减省了,这种含而不发不代表没有波势。静态中有了动态的方向,这一方向不是到达了终点,可能才出发,或者尚未出发而有此趋向,都体现在具体风格中。

弘一《偈语横披》

“势”在创作中的问题

当代书法的发展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以中国书协的成立为标志。以今观昔,回溯“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和各类单项展作品,综合分析,当代书法创作中“势”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这个时期的大部分创作者受到新文献资源的影响,突出解放思想、激发个性和自由书写。他们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创作中对“势”的追求注重其变化与夸张,目的是借助于“势”,打破陈规,自由书写。但是由于对新文献资源只是初步挖掘和研究,创作中出现了对“势”变化和“度”把握的失控,甚至有一味追求“怪”而失了“势”的情况。由于过度地张扬个性、释放自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

李鱓《行书罗隐七言诗联》

物极必反,2000年前后提倡复归平正,削弱了书法创作中的“势”,使“势”平和、平实,实际上失去了应有的“势”。2005年至2015年以“二王”手札为取法主体的帖学书风兴盛,即“新帖学”,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书家,重新审视书法中的“势”,逐步回归到传统帖学经典的范畴。然而这样雷同、同质化的“势”态造成了作品“千人一面”,后期遭到了诸多批评。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书法创作为了稳定“势”的表现,在创作中对“形”或者“线”进行“完美”追求,走向极端,使得作品空有“漂亮”的躯壳,而丧失灵魂。

2015年,第十一届“国展”至今,当代书法对“势”的探索开始总结经验,各取所长地展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势”一方面以传统经典为根,另一方面也积极接纳新文献资源中展现出值得汲取的“势”的状态,相互融通,显现出多元的、丰富的“势”态。

通过梳理当代书法创作中“势”的发展,结合上文对“势”的概念的梳理,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当代书法创作中“势”的主要问题。

郑燮 《行书自作唐多令词扇》

(一)度的问题

在创作中把握度,即不能超过,过犹不及。字的体势结构,不能过分地夸张。笔势不能过于险峻,墨色变化不可一味追求强烈对比,不可五花八门。因此,在创作中对“势”的理解要注重度,不能过度追求“势”的变化,要适可而止。前文说“势”是方向,可能有的趋势做到含而不发更好。如果把“势”的结果、目的也展现了出来,反而没有味道。度究竟多少为好,没有标准。“势”有难度,无法言明,似乎不可没有,但多了又不行。这就要靠每个人的悟性和对传统的把握,尊重传统的一般规律,在符合大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符合个人性情的调整。

(二)避免怪

“奇怪”是个合成词,在书法上要奇而不怪。当代书坛,很多人追求“怪”。“扬州八怪”的“怪”和当下所谓的“怪”的审美指向不同。“扬州八怪”的“怪”是一种创新,是对腐朽书画传统的批判和革新。作为传统认知,“扬州八怪”的“怪”的程度已近极限。笔者不主张学“扬州八怪”。如果一定要学,就不能为了“怪”而求“怪”,要学习他们的书法精神,要往书法传统里收,在势态表达中要避免“怪”。“怪”还体现在结体过于摆动,不自然。字过大或过小,或者一会儿很大,一会儿很小,很有江湖书法的意味,这些都是“怪”的现象。曾经有一种电脑体一度流行,很多广告中都能看到,这种书体也是“怪”的表现。这种“怪”的书体,实际上是过度开发了势态的变化,看起来有气势、变化很多、结构比较丰富,实际上是“怪”的表现。

黄慎《草书七言诗 》

(三)靠线条支撑

线条的质量、力度、变化是塑造“势”的关键。要做到干净、提炼,富有质感,就要在学习中提炼古人优质的线条。将线条提炼,又呈现在作品中,需要我们跟自身的审美、性格和平时的积累相结合。线条的把握,也决定了势态呈现的成败。可能有“势”的想法,或有多种呈现的途径,但没有线条作保障是实现不了的。因此,线条在点画、结构中有充分的体现,因为结构是靠线条组合的。

与此同时,书法不能只注重线条,因为书法的基本单位是汉字,而不是线条。如果书法是线条的话,那么概念就又混乱了,那些不写汉字的线条岂不都是书法了?很多当代艺术也注重线条,但那不是书法。中国书法为何在概念上出现混乱,就是一些人对书法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单位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美学家更多地是从线条来提炼审美。当代艺术家看到了线条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西方艺术可能也注重线条,但是很抽象,跟中国书法有很多共通性,但并不能混为一谈。书法首先要写汉字,这是书法的底线,也是书法的边界。汉字是靠线条组合的,线条很重要,但它必须是服务于汉字的书写。

金农《隶书水乐洞小诗横披》

自《草书势》以来,对于书法“势”的论著颇丰,观点诸多。在过去的研究中,重视“势”的概念、定义、表现及经典作品中关于“势”的分析,等等,往往注重“是什么”而忽略“怎么做”。把丰富的研究成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引导发展方向,会使得我们的研究更加有现实意义,促使我们的研究具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更具备针对性。对“势”在当下创作中的关注能够帮助我们在展览机制中,更灵活地运用传统技法、更准确地定位自我风格、更明晰未来发展方向;实践大数据的积累也将促使理论研究更深入挖掘产生新的视角,多角度展现当代书法风貌。为当代书法实践和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原文刊载于《中国书法报》2021年8月10日第331期3版)

来源:中国书法报


(0)

相关推荐

  • 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叶怀阳

    狂草大师叶怀阳简介:湖南省新化县人,1948年12月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音.体.美高级教师.自幼酷爱琴棋书画,六岁即随溆浦瓷厂美工父亲学习书画并曾肘吊茶杯习字多年,对历代名家碑帖特点了然于胸且善于集 ...

  •  书法艺术美的特征及形成的条件

    原文地址:书法艺术美的特征及形成的条件作者:丁方 关于对书法美的概念,是在文字产生很久以后,书写技巧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才产生的.汉朝的隶书,一直作为中国隶书的代表,进入登峰造极的境地,以后的各朝代流 ...

  • 洪厚甜 | 头条艺术名家推介系列

    洪厚甜和他的楷书创作 文/胡传海 书法发展四⼗年来,已经确⽴了书法宏⼤叙事的基本架构,培训.⼤赛.展览.出版.研讨.评选等作为当代叙事⼿段纳⼊到书法的整体记忆之中,由此⽽引发⼴泛的议题,是等作为当代叙 ...

  • 实用丨解读书法创作中的那些“墨法”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喜欢书法,临习书法的人不少,那么在临习书法的过程中,该如何入门呢?说到书法,我们就不得不说说"墨法",书法是用毛笔,蘸取" ...

  • 关于书法创作中用墨的思考与探索

    用墨是书法学习及创作中重要的一个因素.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讲究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用笔筋.骨.血.肉的协调,而筋骨血肉也是靠水墨技巧的运用所表现.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清代包世臣在< ...

  • 文生情,形感目丨文意是书法创作中的催兴唤情的助推剂

    生活中有个有趣的现象,艺术家很容易被普通大众称之为"疯子",感觉他(她)们是另类,对他(她)们的行为不理解.历史上疯疯癫癫的艺术家不乏其人,书法史上也是屡见不鲜,如开一代狂草之风的 ...

  • 刘金凯: 谈书法创作中的哲学意蕴(中)

    笔者:您谈到书法家应当具备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应当具备透析矛盾和达成对立统一的能力.这些在书法创作中居于何种地位呢? 金凯:哲学为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多年的书法实践 ...

  • “乌海论坛”特邀论文丨邓宝剑:刻帖对当代书法创作的范本价值

    "2020'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书法创作(乌海)学术论坛"拟于2021年8月在内蒙古乌海市举行.该论坛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支持单位,中共乌海市委.乌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 ...

  • 邓宝剑丨刻帖对当代书法创作的范本价值

    刻帖在高清复制时代的沉寂与复苏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拿着复制品在临摹,能够对着经典作品真迹临摹的人少之又少.因复制手段的不同,复制品形成很多类型.唐人的钩摹本传真程度很高,历来备受重视,但是复制一本便 ...

  • 简说“字古式新”和“文心艺质”丨刘洪彪漫谈当代书法创作(一)

    时间:2017年5月8日晚 地点:济南市山东大厦 先提出一个目标,叫做"字古式新":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修炼"文心艺质". 为什么要"字古"? ...

  • 刘灿铭 || 书法的书写性(下)

    一.法度.法度就是书法的技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判断一个书家是否专业的核心标准.庾肩吾在<书品>中评价张芝.钟繇和王羲之时做出了如下对比:"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 ...

  • 刘又铭丨从「蕴谓」论荀子哲学潜在的性善观

    刘又铭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本文收入<「孔学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文学院,2001)页50-77.此为其电子档,内容大致相同,但做了些微的修订.[提要]荀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