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恶寒证(裴永清医案医话)
背恶寒证
背恶寒证
魏某某,男,35岁,山东菏泽地区人,在北京朝阳区某家居装饰城打工。2002年8月24日初诊。
自诉其双肩及后背部畏寒怕冷,总感觉从后脖及整个后背向外冒凉气,特别怕风吹,已有两年余,曾接受多位医生治疗,均以肾阳虚论治,服桂附地黄丸而无效,特来门诊就医。
余观其所穿衣服,令余惊讶,因为当时正值北京气温在32℃-34℃之间,温度高而湿度又大的“桑拿天”,可是该病人身着短袖衫,外面又套一个皮背心,还感觉后背冷。
余查询得知该患病初起自劳作汗出后冷水浴,浴后又喝冷饮而发病。患者并告之身上若出点汗,后背畏寒怕冷则有所减轻,但吃发汗的药也很难出汗,余无其他明显不适。
查验其舌苔白微腻,脉弦紧有力。
【病名诊断】背恶寒证。
【中医辨证】外寒挟湿侵袭足太阳经脉。
【中医治则】辛温发汗,兼以祛湿。
【中医处方用药】麻黄加术汤加葛根。
生麻黄9克 桂枝9克 杏仁9克 炙甘草6克 苍术12克 葛根12克
【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剂,水煎服,每剂分两次服,每日服三次,共一剂半,早(餐前1小时)、中(下午三点左右)、晚(临睡前服)各服一次。嘱其若是大汗出后就停药。忌油腻、生冷、甜食饮料和各种滋补品。
【治疗经过和疗效】
于8月27日患者来复诊,告之三剂药服完,病情无任何改善,服药后亦无汗出。余查其舌脉同前,沉思良久,仍认为该证是外寒挟湿所致,将原方中麻黄增为12克,继投三剂,煎服同前法。
患者于9月2日再次复诊时,该患告之服药后30分钟左右身上开始出汗,尤以后背汗出为著,肩背部畏寒程度明显减轻近半。余于二诊方中减去杏仁,加入羌活3克,防风3克,欲增其散解太阳经脉寒邪及除湿之力,三剂,煎服同前法。
9月6日再次复诊时,病人告之其病已愈,背畏寒已全部消失,身如常人。余观之,患者已脱去皮背心,遂停药。
【医话】
学习中医者,皆知人体感受外寒侵袭,若日久不解,则外寒可内传入里,并随病人素体之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湿化……变证多端。本例病人,感受外寒已两年之久,然既无内传,又无他变,实可庆幸,其原因就在于病人正气不虚,体内亦无明显寒热湿邪内蕴,故虽外寒侵袭日久,但外寒挟湿之邪仍在足太阳膀胱经脉之中(该经脉在背部有四条支行)。其表寒久而不去,乃因兼湿,故久而不愈。首诊无效,乃因药后不汗而邪无出处,而药后不汗之因又当责之余之药轻而病邪重,故不效。所以二诊后将麻黄增加用量后,汗出而邪解,背恶寒及冒凉气之苦尽除。
本病例不取用麻黄汤,而选用麻黄加术汤,因其舌象有腻,兼湿邪无疑,故取麻黄加术汤既发散在表之寒,又除其湿邪。
目前在中医界,认为麻黄汤已无用武之地,可以弃之不用者大有人在,余不敢苟同。倘若病人感受外寒后初起阶段,尚无化热之征兆(如咽痛、黄涕等),此时别无他方,非麻黄汤不可。
然而,今日之外感寒邪之人,在感寒后十之八九是自找一些治感冒的中西成药服之,待到药后不效再来就诊时,又因素日饮食不节而体内湿热内盛,表寒早已从湿从热而化,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医者在接治有明显感受外寒的病人时,往往都用不上麻黄汤的道理。
又,麻黄汤一方,虽由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四味药组成,但善于学习者便会知道,麻黄汤一方若随证加减,可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方中减去桂枝,加入生石膏,不就是著名的麻杏石甘汤嘛,善治肺热咳喘;还有麻杏薏甘汤、大青龙汤(实质是麻黄汤中加生石膏以清其内热之烦躁,又恐伤胃,遂于方中加入生姜和大枣而成);越婢汤(麻黄汤中去杏仁、桂枝,加入生石膏、生姜、大枣)善治风水之症(余常用之治急性肾炎之发病初起阶段,效果甚好)。
要之,仲景书所载之经方,随证加减,每一首方都能形成一个系列方:桂枝汤系列(数十首方)、小柴胡汤系列方、半夏泻心汤系列方、四逆汤系列方、苓桂术甘汤系列方……数不胜数,后学者当视之为珍宝,仔细研用,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