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散语】任中恒︱李三店历史之秋
文/任中恒
又一次走进曾经有过繁华历史的李三店小镇,正值国庆假期后的五彩斑斓季节,我们大都感受到一副生动的乐曲与画面就在眼前和耳中,大地泛出金色。大山层林尽染。山岚回响着飒飒的交响曲。
多种声音给这条悠久的古道带来了许多活力,也给路上的行人增添了不尽的思远遐想。
远处泉水声音恍若是铃铛,很像山那边仍旧有骆驼在漫步行走;风吹树枝簌簌吱吱之声,恍若听到旧时老牛破车,时而发出的那磨轴之声;耳边有时传来远处钟鼓朦胧之音,让人猜想或许五十里开外的金刚寺、十五里外的佛尔寺、二十里外小湾尼姑庵又有僧侣在把钟撞响。
在这古道上,未曾想到在龙兴(李三店)雅鲁河济沁河汇聚的九畹之隅,还能听到这样了悠久的历史回音,那种回响,让人肃然起敬,殊不知我们正走在老树西风、莺飞草长的古道上,这是马背民族的走过一千多年金蒙、元明的通道。古老的风尘虽然已经散去。但在我们心头那尘烟仍旧在弥腾,洒落在秋色古道,传递到人的心上。
古老的边壕、古堡在秋风里似乎有了一些肢体的扭动,秋叶飘零随风滚动,远远望去边壕如同一条金龙在涌动,古堡似乎也在一青一黄瞬间转换。那些不为人知的古老遗迹,尽管在沟壑里显得那么凄凉孤独。而它竟经历了900年古风古韵,是大金国护国强边的著名防线--金长城。它由东北至西南,横担在兴安东坡,李三店西界,多年来,许多人都称其为“成吉思汗边壕”,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它就是大金国防范成吉思汗子孙扩地东渐的一道边墙。这道两千余里的军事工事,在李三店西只有十几公里长,那是大金国调动女真、契丹、狄历经过几十年才完成,他们在此垒堡立城,建家立业、镇守关隘,保家卫国。历史告诉人们,李三店不论名字怎么改来改去,它就是千年戍边重地,并是松嫩平原与内外蒙古连接一条的重要通道!
我站在这飒飒疏黄的秋色里,对这个防线的修造者---婆卢火表示由衷的敬意。1138年也是瑟瑟的秋天,婆卢火如同秋风落叶,凄凄陨落了,那年他刚刚五十出头。可他疏浚的这条边壕仍旧盘卧在这里,实际上他留下的这个遗存已有900年了。这条金界边壕,后来尽管没有挡住蒙古东渐的大势,可他却留下一种民族的疆土坐标和人们以墙为界戍边守家的余韵。
六百多年前,大约也是在深秋季节,大明朝迁都北京后,沅里河卫(雅鲁河)开始建立,1410年左右在龙兴附近的女直人程喜哥,去朝廷进贡,被朱棣封为“沅里河卫”,至此雅鲁河流域正是成为大明王朝的朝廷置所,管理着雅鲁河流域。具体地址有人说是“沙家街”有人说是“龙兴”。尽管我们对这虚飘的记载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恍惚感,而我们脚下这块土地却实实在在深埋着历史的辙痕,尽管我们认知中有些断裂残缺,我们还是对这里的久远历史坚信不疑。明代,一个偏隅漠北的北方民族,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由原来的元代属地,重新拥抱了伟大的中国大明朝!找回了国家。到了清末光绪年间,李三店已经成了一个过路官吏、马递邮差、皮货商客、伐木工人、山货小贩的打尖、小憩、住宿的地方。仍延续了民间闹市的功能,军事防线早就土崩瓦解了,后来李三店北面隔着雅鲁河,中东铁路建成,此时通往京城与奉天的驿路功能已经减弱,但它仍旧是一个很大区域的商业中心。
就在李三店在有些弱化之时,1918年,一个代表民国政府管理铁路治安安全事务的大人物入住了李三店。这个人就是奉系军官张奎武,他在李三店建立了张公馆,引入多种产业,再次推动了李三店振兴。到现在103年的张公馆,尽管破损残缺,但,在我看来,它厚重的历史感还是那么明显,邈邈中还留有当年的轮廓。见物思人,张奎武军旅出身当过营长、团长。当时沙俄、苏俄前后经营着中东铁路,当时路权、经营权都归属沙俄、苏俄所有,张奎武能够坚守中华民国国家意识,履行维护沿路中国领土安全,监督共管运营约定,坚持反对霸权。那时他已经是一个国家理念突出坚守者。由此,才在中东铁路中俄共管时期,他担任了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呼伦贝尔镇守使。1926年在瑟瑟秋风刮起的时候,张奎武被吴俊升督军处分后而气死。那一段,李三店与张公馆的往事都过了95年了,过往被蒙尘厚厚的覆盖。现在,张奎武的功过是与非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而他的留下的遗迹与他为李三店振兴做出的努力,至今仍存放在龙兴人们的认知里。
今年金秋季节,我漫步徜徉在龙兴镇,阅读着李三店各个时期的历史,凝睇张公馆的古朴、广场那块“西北特支”大碑的厚重,心里知道这都是逝去的岁月,尽管的它如一朵浪花,一去不返,它毕竟留下了简简单单的痕迹,保护这些遗迹的人,都会与遗物一样被历史永存,我想这也是李三店(龙兴)人民之福吧。
我往东走进镇东烈士公园,那种肃穆的氛围,读着碑文,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几个烈士为了解放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深秋里石碑被落叶包裹着,尽管那碑文的文字太少,但,告诉我们1946年的秋季,也是大地泛黄的季节,共产党在这里的新政权,一夜之间发生了区小队叛变,有的同志被叛徒惨杀,尽管反共势力十分猖獗,他们没有想到,民族解放事业已经不可阻挡,那个秋天的几个蚂蚱,终究都得到严厉的惩处。最后一个叛徒黄鹏飞,在文革前期被捕获,在龙江火车站广场宣判死刑而枪毙。中国共产党收获了那个金色的秋天,拥抱了秋天的胜利,保卫了李三店的胜利成果。
历史足音与秋韵响彻在李三店的回音壁上,伴着过往的激情和前辈的开拓精神,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李三店人再次奏响了精神家园的进行曲。
作者简介
任中恒,笔名耕牛,1953年3月生人。做过企管、党办、行政办的工作,机关退休公务员。在《黑龙江粮食经济》《齐齐哈尔社会科学》《黑龙江商业经济》等刊物发表科技论文几十万字。创作了近百万字的历史探索、散文、小说、评论、诗歌等作品,在相关的杂志或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