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800字,阅读约需3分钟
最近天气很热,蚊子明显的猖狂了起来,顾大美左边的耳朵被咬了一下就肿了起来,为此我特意研究了一些驱蚊方法,现在分享给大家。
比如在百度上就有400多万条关于「大蒜可以驱蚊」的搜索结果,可惜没用,不信你可以试试。多提一句,大蒜真的被附加了太多神奇作用,比如杀流感病毒、杀新冠病毒…… 然而它真的就只是菜肴的好搭档而已,哪怕外用杀菌、潜在的防癌等作用也一直被夸大。不仅是大蒜驱蚊没用,那些流传的比如用维生素 B1 溶水后喷在皮肤上驱蚊、发出超声波的APP驱蚊也都完全没用。「驱蚊手环」和一些号称纯天然的「驱蚊植物香囊」,其中有效成分的量和浓度堪忧,也就是一个聊胜于无的作用。只有雌蚊才吸血,雄蚊不会吸血。人类的气味、温度及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有可能会吸引来雌蚊,它们吸了血卵巢才能发育产卵,蚊子从卵长到幼虫前都离不开水。有积水的地方有盖子尽量盖上,地漏、下水道也要防止积水,可以喷点杀虫剂。个人勤洗澡勤换衣,避免出汗过多以免招蚊子。② 家里可以考虑装纱窗、蚊帐,并定期检查是否完好。把温度控制在26℃以下也有帮助。从外面回到家关上门再换鞋,不少高层的蚊子就是跟着电梯顺着门进去的…… (我昨晚打死2只蚊子,后来发现是因为我妈去取快递的时候没关门)③ 在户外应穿一些浅色的薄长袖衣裤,可以把上衣掖到裤子里,裤角掖在袜子里,对于一些草坪、花坛、水池等蚊虫聚集的地方一定要警惕。一边听着啪啪声,一边闻着轻微的焦糊味,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夏日乐趣。要注意一定要买正规品牌,安全更有保障。现在化学产品驱蚊也很常见,如电热蚊香液、电热蚊香片、可点燃的盘式蚊香,还有驱蚊喷雾。这类产品中常见的有效成分是「拟除虫菊酯」,它的确是有微量的毒性的,但它毕竟是唯一一个FDA认为可以在室内使用的驱蚊成分,长期使用它对于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也不少了,一般认为按照产品的使用建议规范使用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但很明显,可点燃的盘式蚊香中是有可能存在如多环芳烃、甲醛、甲苯等物质,特别是我国目前也没有明确的限定,所以相对来说优先选择电热蚊香液,电热蚊香片会更好。特别提醒:家里有猫咪的朋友注意了!猫的肝脏难以代谢拟除虫菊酯。[1],长期使用有可能造成没法挽回的伤害,猫中毒会导致癫痫发作、发烧甚至死亡,对狗则相对安全。所以如果家里有猫咪,使用时一定要慎重,比如可以把猫放在其他房间里,插着电蚊香的房间等蚊子都消灭得差不多了开空气净化器清一清,浓度降低了再换一个房间…… 反正不要插上去就不拔。参考美国权威机构的意见,经过美国环保局注册的驱蚊剂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都是安全的,不过过敏体质的宝宝还是要小心的。目前数据多、比较可靠的成分是「避蚊胺」,也是美国 FDA 推荐的防蚊虫叮咬的药物。注意,避蚊胺(DEET)的作用不是杀死蚊子(和蜱虫等),而是让它们忽略你。美国儿科协会认为两个月以上宝宝可以使用避蚊胺含量在30%以下的产品,其实100%的避蚊胺也是很容易可以买到的。但它并不是浓度越高作用越强,而是驱蚊时间更长,7%的话可以有两个小时左右,24%的话可以长达5到8个小时。使用时注意对于两岁以内的孩子一天只能用一次,两岁以上的孩子使用10%以下的驱蚊剂,每天可以使用三次。DEET的浓度因产品而异,请阅读购买的任何产品的标签。 孩子们回到室内后应洗去驱蚊剂。除了避蚊胺,美国儿科学会(AAP)认为两个月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含有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驱蚊喷雾。美国疾控中心(CDC)也向大众推荐了这种驱蚊成分。此外,美国疾控中心还认为驱蚊酯(IR3535)和柠檬桉叶油(Oil of lemon eucalyptus,OLE)也是驱蚊的有效成分。有一个小技巧是你直接用「避蚊胺」作为关键词在电商平台上搜索,一般用了这个成分的产品都会显著标识出来,不过你还是要注意看看说明书上的成分表,以免被眼花缭乱的详情页和标题迷惑。给宝宝用驱蚊剂的话注意应先把花露水喷在大人手上,再用大人的手涂抹宝宝暴露在外的皮肤上,要注意避开宝宝、手、口眼、鼻、伤口。这项工作应当在出门前进行,回家后再用含皂液的水清洗掉宝宝身上的花露水。去户外也可以同时使用驱蚊剂和防晒霜,注意先涂防晒霜,再涂驱蚊剂,这二者都应注意时效性,必要时候记得补涂,但也不要涂得太多,而且务必用在暴露在外的皮肤上。假如最后还是不小心被咬了怎么办?止痒的话可以用「炉甘石洗剂」,防止肿包,两岁以上可以用「碱性皂液」,也可以涂抹一些薄荷膏。非常热门的风油精和青草膏其中最多的就是薄荷,不过别长期大量使用,有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或加重皮炎症状。参考资料:(更新于2020.6.12 可下滑查看更多)
[1] Boland, Lara A., and John M. Angles. 'Feline permethrin toxicity: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2 cases.'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12.2 (2010): 61-71.
[2] Ortiz-Santaliestra, Manuel E., et al. 'Validity of fish, birds and mammals as surrogates for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pesticide toxicity assessment.' Ecotoxicology 27.7 (2018): 819-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