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渔村夕照》:作画须“无画史纵横气”,生活须平淡天真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董其昌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关于他的争议,并非来源于他的书画作品或者创作活动,而是其个人品行。诸如强抢民女,恃强凌弱等也是传闻不胜枚举。然而,我们探索一名艺术家的作品,从来是以画迹为先的原则,在此并不对董其昌的个人人品作任何的议论与评价。董其昌是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的大继承者,对明末以及清朝的书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在书画创作之外,董其昌同时也是一位书画史上少有的评论家。其书画评论见解独特,观点鲜明,爱憎分明。
董其昌可谓是倪云林的虔诚信仰者,对云林的喜爱从来不吝言辞:“迂翁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历代唯张志和、卢鸿可无愧色。宋人之中米襄阳在蹊径之外。余皆从陶铸而来。元之能者虽多,然禀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借由纵横气。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人而已。”在这段出自《画禅室随笔》的文字中,董其昌对几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大师都做了几幅个人色彩的评价。亦可见董其昌对倪云林的喜爱之情。董其昌所提到的“纵横气”历来是中国书画艺术所讨论的重要命题。在今天,我们对一幅书画作品的评价也常常离不开“纵横气”这三个字。
董其昌一生追求绘画艺术的古淡天然,并始终强调绘画应该“无画史纵横习气”的主张,这可谓是董其昌画学思想中的核心主张之一。也正因为董其昌在其画作中所秉承的“无画史纵横气”,我们看董其昌的绘画,便有一份明净清爽与古淡天真之象。这与范宽的纪念碑式的规整不同,也与黄子久的仙气不同,或许,也是因为一生对云林的喜爱,我们在董其昌的画中,看到的是倪云林萧散淡然的影子。然而,又并非一味的萧冷,而是在萧散淡然中可见一抹光明气象。《渔村夕照》便是这样一幅绝好的作品。
图1:明代董其昌《渔村夕照图轴》
一、《渔村夕照图轴》:透过黑暗的宇宙,安顿困顿的心灵
《渔村夕照》图轴(图1、图2、图3)取景于江南常见的山水美景。其章法简单明丽,上下相对,左右开合。画家在这幅作品中的用墨并不多,从而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淡之感。这也是董其昌本人对绘画语言的一种追求。我们知道,董氏一生在追随着倪云林,对于他来说,学习云林之笔墨也是最难的,“一笔之误,不复可改”是董氏学习云林的体验。
图2 董其昌《渔村夕照》图轴局部
图轴从最下端开始,画一巨石,几株树绕石而生,树的姿态也各不同,画家很好地利用了绢布的肌理素色,以老辣的笔触勾勒出了树叶的勃勃生机与质感。同时,树叶的布局疏密得当,抛开画幅的其他部分,单独看该部分,也不失为一幅绝好的山水图景。巨石的存在也似乎别有深意,我们看到四周几乎看不到其他的石头,石头的唯一性一则让画面显得格外的素雅干净,同时也印证了董其昌抛却“纵横气”的画学理论,抛却冗杂,只留一份朴素。对于董其昌来说,山水的创作从来就不是依靠冗杂去实现庞大的气象,简单的一笔一划一物一景依然可以是一个大宇宙。这是明人董其昌的大宇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画是试图构建和表现的大宇宙。
在这部分上面,画家用色墨点画,疏朗地安排了一些岛屿烟汀,其间垂柳、红树、村舍、屋宇、舴艋小舟和独木小桥,清淡洒脱,蕴含生机。董其昌不愧是一位造境高手。寥寥数景,便将江南烟雨沙洲的景象尽显笔墨之间。更为重要的是,对色彩的运用也格外出神入化。浅淡的花青,在水的滋润中,形成了丰富多变的层次感。加之周围施以淡墨处理,让水面、岛屿、绿树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红绿相间,生机无限。该部分的构图,显得格外有节奏,原本开阔的水域,被岛屿绿树阻断开来,但是又不会造成过分的紧凑局促感,故而画面由原本的萧冷而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光明感”。董其昌说,他作画是“放一大光明”,强调鉴赏绘画能够照亮人的心灵一隅。文化画家追求萧散、荒寂、空灵悠远,无不是在传递一种生命的价值。
图3 董其昌《渔村夕照》图轴局部
画面的最上端,远山是把水分饱和的笔头蘸了些许朱砂、花青、汁青从上而一笔直扫而下,原来混沌未开的天地,骤然出现天色水光,极有体势。这种光明感的呈现,是董氏山水作品的一大特色,犹如穿透混沌暗淡的宇宙,觅得了一份心灵的安顿之所。如果没有这一部分,或许下面的山水作品只能算得上是妙品,但是有了这部分的造势,整幅作品便有了逸品的味道。这体现了董其昌笔墨素养上的深厚功力。这幅董氏设色青绿作品尤为世人珍赏。
二、董其昌:作画要“无画史纵横习气”
学者朱良志在谈到董其昌的这一画学命题之时,认为“无画史纵横习气”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强调不做“画史”。他认为,绘画本该是一种发现,而并非记录。北宋以来,称画院画家为“画史”,也就含有图写形象记录的意思。第二,强调不能有“纵横气”,绘画是灵魂的独白,而不是逞奇斗艳的工具。
早期的绘画的确有很强的画史功能,包括西方绘画莫不如此。比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实则就是一份真实的生活场景记录图,再如西方的肖像写实油画,则更具有记录功能。但是,在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们并不追求单纯的画史记录,他们更加重视的是追求一种灵魂心灵的情绪。董其昌更是如此。相比其他某些文人画所表现的名山名水,董氏则提出放弃了这一途径。董氏认为,有了名山就有了不知名之山,有了美,便有了丑。故而,人的内心观照外在宇宙便有了分别之心。在知识经验的作祟之下,反倒让人无法接近真实世界。董其昌依庄子《秋水篇》所悟,万物一体,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平等的无分别的。
图4 董其昌《林泉清幽图轴》
“纵横气”实则是一种存在已久的习气,乃至今天的画家艺术家,在作品的创作中始终在过分地表现着自己的纵横气。如何理解纵横气?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有“纵横捭阖”一说,纵横家们往往可以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百万大军,苏秦、张仪皆为闻名天下的纵横家。然而,纵横家门也往往显得反复无常、朝秦暮楚、老谋深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如果艺术创作中融入了纵横气,则难免有了过分的功利性、谄媚气。这是艺术作品最为忌讳的东西之一。
我们看今天的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实则是满眼的纵横气。今天虽然没有了画史的存在,但是,继续奉画史之道的画家则有很多。在他们笔下,画不再是追求个性性灵的艺术,而是歌功颂德的工具。在他们的画中,我们也看不到独属于艺术家的东西,而是千篇一律的“主义”。为了迎合市场,无所不用其极,诸如父亲画裸替女儿,诸如以私密部位执笔写字,诸如写字作画时癫狂大叫。这种习气从来就是被传统艺术所摈弃的。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经典传承。即便是董其昌这种极富天分的艺术家,也莫不是从董巨传统中一步一步走来的,他们恪守着艺术的生命准则,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宇宙,而不是放弃传统,追求标新立异。
图5-1 董其昌《山水册》
图5-2 董其昌《山水册》
当艺术家心中有了纵横气,其艺术也便失去了艺术的独立性。没有独立灵魂的艺术作品,便是我们通常所谓的“行画”。我们看云林的画,看董其昌的画,有一种淡然在其中。而淡然与纵横气是相对立的。只有放下了纵横气,艺术家才能真正看到淡然,其艺术创作也便是一份淡然,其作品也便有了淡然的味道。
我们看董其昌的这幅《渔村夕照》,便有一种格外动人的逸趣,远处的小桥在这里都是自带节奏感表现,房屋的勾勒也是随心所欲,丝毫看不出画家的刻意精心盘带。虚实相宜,浓淡相宜,大小相宜,更是心境山水相宜,天地自然相宜。这种逸趣在其他董氏作品中随处可见,如《林泉清幽图轴》(图4)、《山水册》(图5-1、5-2)。
放下纵横气,让艺术回归艺术,让心灵归于自然。这是中国数千年来的艺术创作主旨,也是今天的艺术家们创作的主旨。以无分别之心去生活,在这种无分别心的生活中观照自己的艺术生命。
三、生活也需要一点平淡天真
艺术创作需要放下纵横气,生活同样如此。为什么我们会感叹生活很累。我们恐惧社交,厌恶职场。情侣之间争吵,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邻里之间的争执,商业上的尔虞我诈。人人都以为自己是纵横家,殊不知,在这场纵横游戏中从来就没有赢家。当我们以更加永恒的时间的尺度去衡量,我们便会发现,眼下的一切都是虚妄。
一位在职场中每天面对各种烦心事的朋友曾经对我,她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楼下小卖部买东西。经营小卖部的是一位老奶奶,面容慈祥,说话闻言细语。朋友说,她希望自己老的时候也能像这位老奶奶一样,开一间小卖部,做一个内心平和的人,过一种平淡天真的生活。
艺术是用来观照我们当下的生活与灵魂的。在董其昌的画学命题中,我们应该读懂一份平淡,读懂一份天真,读懂一份无分别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