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话的底层道理看“关键对话”
1.“关键对话”也是对话
只要是对话,就可以使用田俊国老师提出来的“八路对话”模型。“八路对话”是“关键对话”的底层模型。所谓“八路对话”,就是对话者双方对话的通道有八条。包括:意识层面,从A到B与从B到A的往返两条通道;潜意识层面,从A到B与从B到A的往返两条通道;A的内部对话的输入和输出两条通道;B的内部对话的输入和输出两条通道。将“关键对话”建构在“八路对话”之上,则可以推理出“关键对话”的几个重点:
(1)对话是双方的事,而并非只是一方的事,让双方能够对话进行是开展“关键对话”的前提,所以营造对话的氛围甚至比对话本身还要重要,所谓营造安全感、开放坦诚等“关键对话”要素都来自于此条;
(2)对话过程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不能只重视意识层面的沟通,更要注重潜意识层面的沟通,所以状态位很重要,田老师提到的“慈雄对觉”(平等、信心、对话、觉察)状态位是可以用在“关键对话”中的,如果用儒家的话就是中庸态——“忠恕”而已;
(3)“关键对话”往往产生于情绪背景下,所以一方面要觉察和调整自己的状态,另一方面要觉察和调整对方的状态,关键的是让双方回到平衡态、开放态,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和对方从大脑的“情绪小孩”状态拉到其他小孩状态,比如想象力小孩、意义小孩、感知小孩、逻辑小孩等等;
(4)“关键对话”的目标仍然是改变,改变只在自己想发生的情况下才能发生,所以调动双方改变的主动动力,“认知-情感-行为”的促人改变的“三驾马车”要时时在位。
2.“关键对话”是一道选择题
“关键对话”进行不下去,就是对话双方各自选择了“打”、“逃”、“合作”三种状态中的一种,也就是你三个选择、我三个选择,共九种选择中,只有一种组合——我合作、你合作——是能让“关键对话”进行下去的。
那么,怎么让其他八种组合状态转换成这一种组合的状态,就是“关键对话”的实质。
(1)主动权一定是在“我”手里,只有“我”自己愿意开启“关键对话”,才有可能先把自己“打”或者“逃”的状态调整到“合作”状态,这个过程,“觉察”最重要,平时的修炼就体现在这一刻的“觉察”上;
(2)还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开启对方参与“关键对话”,把对方从“打”或者“逃”的状态调整到“合作”状态,这个过程,营造对话氛围最重要,调状态的方法上田老师“听说问答评”的方法全都可以用上,可以使用工具包括:逻辑层次结构;ORID;五个内在小孩;非暴力沟通的“事、情、请、求”;NLP的换框;4F沟通;望闻问切;乔哈里窗等等。
3.建构主义更底层
建构主义的“世界是感知的世界”指出,我们大脑认知的“感知-联想-评估-决策”的反应环节的每一步都会出错。你的感知和我的感知不同,你的解释和我的解释不同,你的决策和我的决策不同,你的行动和我的行动不同。深入理解这些,可能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同样的事实下,对方为什么会与我们有如此大的不同;深入理解这些,可能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情况,对方为什么会有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观点、信念、行为。我的是对的还是你的是对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这个世界更可能是:(1)我是对的;(2)你也是对的;(3)你和我都是对的;(4)你和我都是错的。这对在“关键对话”中消除偏见非常重要。
4.“关键对话”也是病构问题
病构问题解决方法论是个宝,正如田老师说的,当你面对问题束手无策的时候,就大喊一声:这就是个病构问题解决!
“关键对话”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病构问题,所以病构问题解决方法论完全适用——
(1)定义起点:觉察自己和对方的状态;
(2)定义终点:确定问题本身,以及问题解决的目标;
(3)定义边界:问题解决的资源、环境等条件;
(4)定义过程:五星教学是一个挺不错的推动关键对话的过程框架——聚焦要解决的问题(聚焦问题),从双方认同的事实出发,开放表达出各自对事情的态度和情绪(关联旧知),共同合作找到“第三选择”(论证新知),制定行动计划(应用新知),在实施过程中迭代(融会贯通)。
5. “我-对方-内容”模型
“关键对话”和“老师-学生-内容”的模型很像,可以改成“我-对方-内容”,这样就把教学进阶的过程迁移到关键对话的进阶过程上:
- 关键对话1.0:只关注对话内容;
- 关键对话2.0:开始关注对话内容的表达形式;
- 关键对话3.0:开始注重与对方的情感互动;
- 关键对话4.0:对于对话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对话策略;
- 关键对话5.0:关注对方的认知水平,照顾到对方的情感层次;
- 关键对话6.0:对话在社会化环境中发生;
- 关键对话7.0:在对话中觉察和自我学习;
- 关键对话8.0:能够在每次关键对话后反思迭代;
- 关键对话9.0: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关键对话方法论。
6. 乔哈里窗
乔哈里窗理论迁移到“关键对话”里也很妙,这是李金良师兄的贡献。乔哈里窗的“共识(共知)区”与《关键对话》中的“共享观点库”有异曲同工之妙,最终是要把双方隐藏的内容放到共识(共知)区域的观点库里,这样才可能促成双方达成“第三选择”。
7.《关键对话》有边界
《关键对话》一书中介绍的方法是有边界的。这在我们的讨论中逐步澄清。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改变对方是不需要对话的,比如“感受-体验-改变”和“愿景-畅想-改变”。在夫妻关系中,《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也描述了五种“语言”,其中很多爱的表达,也不是通过关键对话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