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监督自主招考
近几年,“艺考热”不断升温,“烤”得考生疲惫,高校忙乱。
读者来信指出——
谁来监督自主招考
山东省滨州市 刘国明
每年春天,浩浩荡荡的赶考大军,又踏上了接近两个月的艺考征程。据统计,山东省报考艺术类院校的人数,每年以60%左右的比例增长。从全国来看,2004年报考艺术类的考生总数约在百万人以上,2005年这一数字还在增长。考生人数增加了,生源质量是否提高了呢?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丰厚待遇是否仍那样诱人?
艺术高考 谁是赢家
艺术招生不同于普通类招生,只有招到了具有专业素质和艺术潜力的考生,才能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为此国家给予了艺术类招生“自主招考”的特殊政策。所谓自主招考,就是将专业考试选拔权交给高校,由高校自行组织专业测试,结合统考文化成绩择优录取的体制。
作为“自主招考”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测试,历经多年的不断完善,各类高校都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然而,长期由各高校自行组织考试,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有的高校就认为“我招生我培养,招谁要谁,我说了算”。于是,随意修订录取原则,有的甚至降低录取标准,助长了招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比如,有的考前公开高价举办辅导班,买卖专业合格证,有的甚至以收取跨省计划调节费等名义变相收费。
对于大学组织的专业考试来说,由于人数过于集中,考点分散,疏于管理、放任自流者有之,缺乏监督、暗箱操作者也有。有的高校见生源狂涨,四处设立考点,考试费飙升。有的学校在录取过程中,利用发送通知书的机会敛取钱财,声称不交费不发通知书。以上现象的产生,与艺术考试缺乏必要的监督有关;同时,较长的招生环节,过多非专业招生人员的参与,也影响着艺术招生的公正。
艺考滋味 向谁诉说
艺术高考之路,并不平坦。经常听到考生谈及专业学习、拜师求艺的艰辛。在考试现场,一名考生就深有感触地说:“艺术院校招生突出的是艺术专业水平,要想考取,首先要选得好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然而求师之路何其难”。
眼下考生众多,学校难以找到那么多符合回避条件的评委,于是所有教师基本都倾巢出动,奔赴各考场当评委。许多考生不惜重金,投门子、托关系“拜”这些评委老师,其目的并非得到他们的精心“点化”,主要是希望能在专业考试中给老师增加印象,得到一些“另类”关照。
专业考试的路更长。多数考生为了提高专业合格率,都要报考十几所院校,往往是这场战罢,又要赶往下场。由于各学校的专业考试各自为政,重复考试,耗费了考生过多的财力和精力。有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都在各学校之间奔波,文化课的学习基本全停,提高文化成绩无从谈起。
学校测试的标准不一,也使许多考生大伤脑筋。有的是命题测试方法不同,使考生疲于应付;有的甚至命题差别较大,在这所学校成绩很好,而在另一所学校却榜上无名。广大考生迫切呼吁专业考试应统一规范,实行联考,使一次考试成绩做到多个学校有效,真正在考试中体现人本理念,树立公正选拔的良好形象。
就业困境 供大于求
多数考生参加艺术类高考,就是看中就业后丰厚的社会回报。据统计,几年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上海的月薪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现如今却大打折扣,有的月薪还不足1000元。
大量艺术类毕业生的涌入,使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严峻局面,多数考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谈及丰厚的待遇。山东一所高校的负责人介绍说,一些学校的艺术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只有20%左右,现在如此庞大的艺考大军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就业风险。
由于就业困难,有的毕业生干脆在大学周围租几间民房,办起了高考辅导班,重复自己过去的故事。他们由衷地告诫众人,不要盲目再挤艺术之门,就业形势已经改变,不要再人云亦云。希望理智的人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该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05年6月25日),转发于《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9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