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朱家角
秋天里的朱家角
我多次去过朱家角,然而每次去每次都会留下小小的遗憾,不过也给下次再来找到一个完美的理由。我的一位旅行家老同学告诉我,假如能够永远在旅行的路上,那么每一天就像探险,每到一个地方就有发现,即使去曾经去过的景点,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朱家角位于上海青浦,紧靠淀山湖风景区。它保存着上海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浑厚。早在三国时期,就形成了村镇,到了明朝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由于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商业日盛,逐成大镇,达至鼎盛。千栋民宅,临河而建。店铺林立,旗招飘扬。至今仍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古色古香建筑和水乡泽国古朴的风土民情,散逸着历史的痕迹,见证着历代的坎坷与繁荣。蜿蜒曲折的小巷里走出了明清两代进士和举人五六十人,其中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士谔等。
秋天中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已来,它抖落了树木的枯枝败叶,使得有特色的杏树变黄,枫树染红,田野里金灿灿的稻穗,白乎乎的棉花以及农家院墙上爬满恋秋的藤秧,使江南的秋天变成彩色了。美景灿烂到了撩人境地,让人惊叹不已。秋天本来就是很纯粹、阳光、温柔、艳丽,天空湛蓝澄碧,白云缥渺轻盈。在水泥般森林的城市里是感觉不到的,我们只能感觉天气的转凉,只能在诗文中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味。走出来就不一样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繁杂,闻到了水乡的气息和芬芳,轻松舒爽,心旷神怡。
一江秋水荡漾出那份小镇特有的清秀隽永。总想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走走看看,去发现有故事的地方和物件。我踏着被磨平的石阶,扶着斑驳的桥柱,慢慢地登上桥上,四处眺望,仿佛打开一幅水乡画卷。石板老街,深巷窄弄,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河水澹澹,不湍不缓,欸乃小舟,来来往往。各种小吃,应有尽有,吴侬软语,亲切悦耳。秋天的老街和古宅,美食和醇酒,更使我们体会到江南水乡的温柔缱绻。走下桥,我看到这样一副桥楹:“潮声喧走马,平分珠浦浪千重。帆影逐归鸿,琐住玉山云一片。”诉说长虹卧波之势,小桥、流水、人家,原汁原味明清街,石板逶迤连绵。长街三里,店铺千家,将这些景色与乡情、乡愁串珠成链。
当我们再次踏上这里的一段路,一座桥,看到一间古宅,一座寺庙,对那些固有的风景便多了一份情怀。山河有形,岁月无常,它们演绎着古朴,演绎着沧桑。不久前,一位文友在作家群内转发了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为保护我国古建筑而到处奔波的视频,深受感动。于是我脑海中总会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在选择城镇现代化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抛弃所有旧的传统,推倒一切重来,在文化积淀下的历史废墟上来建立城市文明?如今我们看到苏州平江路、周庄、平遥、福州的三坊七巷,这些地方的古建筑保护都有着这位古城卫士阮教授的足迹和心血。青浦朱家角这座温柔得可以拧得出水来的古镇,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桥古风犹存,是否也流淌着他的汗水?我依恋有水有桥的江南水乡,更依恋保留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筑。
有的古镇多了点岁月的沧桑,少了点历史的厚重;有的水乡多了点河道的弯曲,少了点飘逸的秀丽。朱家角水乡古镇兼而有之,既有古镇的淳朴,又有水乡的韵味。当我拎着酱猪蹄、糯米糕和阿婆粽子这些朱家角的特产、踏上归途的时候,我再次回眸这座水乡古镇,担忧是否又留下小小的遗憾?这里是朱家的“角”,抑或是我们大家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