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我为的是我的心”

先说两句题外话:读《红楼梦》究竟有什么用?
之前写读《红楼》这个系列,常常收到留言,问我读《红楼梦》究竟有什么用,这里汇总回答一下,我认为读《红楼梦》的用处是:无所用,也无所不用!
《红楼梦》是小说,且是写旧时贵族生活的小说,它所描写的人物、内容远离现实,似乎对现实生活毫无价值,且跟为了温饱问题打拼的底层平民生活毫无关联,如果从这个层面来说,他的现实意义还不如《平凡的世界》一类的小说有价值。从这个角度说,它不当吃不当喝,基本上无所用。
(宝黛共读)
但如果一定要从实用层面来考量它的价值,《红楼梦》也并非全无价值,书中的一副对联就可以说尽它的实用价值,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透《红楼》,恐怕最大的实用价值,就是读者会加快达成“世事洞明”的现实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尽可能的“人情练达”。如果仅考量这一个标准,《红楼》的价值远胜于读大量的生活类小说。
实际上,《红楼梦》最大的价值,是它能带给我们精神层面美的享受,这一点,它跟音乐、电影、舞蹈、绘画等艺术门类并无差别。《红楼梦》是悲剧,在感受美的毁灭过程的同时,其实我们已经受到了美的熏陶。
于是,我们可以说,听音乐会、看电影,参观画展等能起的作用,《红楼梦》都可以达成。因此,我们又说它无所不用。
好了,回来接着读书,接着读第二十回的下半回。
《红楼梦》写了大量的人物,清嘉庆年间姜祺统计《红楼梦》共写448人;到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红楼梦人物谱》共收721人;到近代红学研究者徐恭时又加研究,将《红楼》所提及的人物(包括古代帝王、神佛、仙女、故事人物等计算在内,达到了983人。
显然,《红楼梦》一书中出现的人物众多,更了不起的,是这些人物利益互相牵连,关系复杂,作者却可以写的“千人千面”,因此,读《红楼梦》最应当注意的,是每一个人物的刻画,注意每出场一个人物的鲜活丰满,他们的语言、行为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也都符合这个人物的特质。第二十回,有正式出场的重要人物,都值得一说:

贾环

贾环是贾政的儿子,只不过不是嫡出,是赵姨娘所生,这个身份使他处于相对较为尴尬的位置。他是男丁,是正经的主子,但却不跟宝玉完全不一样,宝玉是嫡生,会继承家业。正因为他的存在是宝玉继承家业的潜在威胁,因此王氏姑(王夫人)侄(凤姐)处处贬抑贾环,加上贾母也不喜欢他,于是众人更是踩到他头上。
贾家大家族的宗法规矩、长幼之别与嫡庶差异,都导致生活真相早早呈现在贾环面前。所以他的性格必然不可能如宝玉一样大方温厚。况且此时出场的贾环,比十几岁的宝玉还要小两三岁,所以,他实际上还是个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耍赖)拼争的小孩子。
(贾环)
正月里人闲,于是大家凑在一起玩。贾环也上场赶围棋,赢了他就很高兴,输了他就耍赖不认,甚至跟宝钗的丫环莺儿争了起来。当莺儿提及宝玉的做派时,贾环说了“实话”:
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
这是实话,但假如稍通世事人性或者稍有教养,他都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话。庚本批注直接骂说“蠢材”。
恰巧宝玉来宝钗处玩耍,贾环被宝玉说了一通,走开了,于是,他的母亲赵姨娘出场。

赵姨娘

赵姨娘是贾政的妾,“纳妾纳色”,她的姿色自然是出众的,但无论如何,依照礼法,她的地位依然是奴才,是下人。
她是贾环和探春的生母,按理说,育有子女的妾自然存在感要强得多,比如周姨娘存在感就比她差很远,问题是她的性情粗鄙(粗话常在嘴边挂)、愚昧却又在强烈的自卑感下激发出强烈的好胜之心,为此,她四下钻营,搬弄是非,想获得更多、更大的生存空间,她想获得别人的承认和尊重,但她的身份使她的愿望在大环境下无法达成,这导致了她的性情越发走向不堪的境地,《红楼梦》里很少有单方面负面描写的人物,她算一个。
(赵姨娘)
她一出场,话就透着多事的底子:“又是哪里垫了踹窝来了?”“下流没脸的东西,哪里玩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这些话,潜台词是对宝玉发自内心的妒意。但这话让恰巧路过的凤姐听到,身为正经主子的凤姐当然不会饶了她,于是言语“弹压”……
凤姐对她的弹压很厉害,比如:
大正月又怎么了?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现在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环兄弟,出来跟我玩去。
贾环是主子,这不用说,凤姐强调这一点,实际上是在强调赵姨娘的奴才地位。实际上是在说:他是主子,你是奴才,你凭什么说他。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骂得这样厉害,赵姨娘却不敢出声,只能听着。你看,她在正经厉害的人跟前,是坚决不露头的,她有她自认很实用、很精明的处世哲学。

史湘云

第二十回,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出场,就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史湘云,她是贾母的内侄孙女,贾府通称“史大姑娘”(史大姑娘来了)。
(湘云跟贾母的关系)
她的童年是跟宝玉一起长大的(黛玉住的碧纱橱早先就是湘云的居处,可见贾母对她的宠爱),前文说袭人就曾服侍过她,当听到她来了,宝玉二话不说(甚至顾不上跟宝钗打个招呼),“抬身就走”。
(史湘云)
宝钗要求一起去,到了贾母这边之后,就见史湘云“大说大笑”的。这“大说大笑”四个字,其实就是史湘云的气质特征。红楼人物中,她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作者依照“魏晋风度”标准塑造的一位女子形象,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觉,还敢偶尔身着男装玩闹,她是真正的风流倜傥,不拘小节,她还诗思敏锐,才情超人,联句能够跟黛玉捉对“厮杀”的,也只有湘云。
但实际上,她同样也是“薄命司”中女子,她自幼父母双亡,家内经济拮据,甚至很小就要自己做针线活儿,她生在贵族之家,却基本没过上贵族小姐的生活。
这里的大说大笑,实际上就将史湘云的性格特征总括说了出来,她一出场,就与众不同。史湘云很重要,要注意“护官符”里,“贾、史、薛、王”四家,史排在薛前,跟宝玉的关系亲疏,她也排在宝钗之前(有研究者说她后来跟宝玉结成了患难夫妻)。

“我为的是我的心”

宝玉找宝钗湘云玩耍,黛玉拈酸,于是赌气回房,宝玉赶紧去劝,又被宝钗打断,“没两盏茶的功夫(大概就是20分钟,一盏茶约等于10分钟)”宝玉又赶来劝解。
(给黛玉赔不是,宝玉的日常)
两人话赶话,逼得宝玉说出“亲不间疏”的话来:
“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了你的呢!”
其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八个字一出,黛玉心中苦恼已解,所以,接下来是黛玉啐道(能“啐道”,其实情绪已经缓解,不在气头上了):
“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宝玉当然还是话跟话,紧接了一句:
“我也是为的我的心,你的心难道你就知道,我的心难道你就不知道不成?”
接下来,黛玉低头一语不发,半日方才说话,两人又合好了。恰在这时,湘云赶来叫宝玉“爱哥哥”,黛玉揪住不放,戏谑湘云咬字不清。
“我为的是我的心”这句话很深刻,意义却稍显隐晦,所以需要多说两句:这句话,其实是黛玉在向宝玉求证“我把你认作知己,所以才如此毫无顾忌,如此‘无理取闹’,你究竟懂不懂我的心?”
宝玉的回答很给力,也很正面:我也是真心对你!你就知道你的心,难道看不清我的心!
所以黛玉心暖了,于是就不再继续纠缠,开始关心宝玉的穿着(青肷披风)了。
(湘云、黛玉、宝玉和宝钗)
为什么我们读到这里会觉得隐晦呢?因为我们平日经常会说“我是为你如何如何”,却很少敢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因为我们无法如黛玉一样以赤子之心待人,也没有办法确定对方是否如宝玉般真心待己。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刚到世间,应该都像黛玉一样真挚勇敢,却最终都会被世道打磨,活成了宝钗世故成熟的模样,看似圆滑周到,实则内心“如雪洞一般”。这是《红楼梦》给我们温暖和安慰,它给了我们宝玉、黛玉这样一对活在世外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如宝钗一样的心境,获得暂时清明透澈的一刻,实际上,这就是开头我们说的《红楼梦》的用处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