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道法自然”的养生观
肖相如按:
本文是我的研究生薄化君、杨云松对张仲景“道法自然”的养生观点研究,希望对大家的健康养生有所启发。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道家学说的主旨之一。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
这里的“道”不仅具有宇宙本原的涵义,还具有宇宙根本规律的涵义,“自然”是指“道”自然而然的本来面貌,道法自然即是指“道”以“自然”为法则,即顺应万物的天然本性,以宇宙的客观规律为法则。[1]
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可以散见很多养生之法,这些具体养生方法的背后都鲜明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一 饮食要顺机体之宜忌
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他谈及饮食时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这段话简明扼要地指出,人们所享用的食物以及饮用食物的方法,必须与机体相适宜,不可以随随便便,只有这样做对机体才有益,否则便是损害机体。
这是每一个不同的生命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之道,所以珍惜生命者,在饮食上一定不要从食物的好坏及美味来养生,而要从自己身体对食物的需求进行调摄。否则事与愿违,甚至可能引起疾病。如《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中说:“麋脂及梅李子,若妊娠食之,令子青盲,男子伤精。”[2]
饮食除了考虑宜忌之外,还要考虑到食用的度,这个度通俗讲就是刚好,太过与不及都对人体不利。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中说“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这一个“节”字,从两方面言说,一是节食物冷热之性,二是节食物之五味,总的来说就是要求饮食性味无所偏,适度、均衡摄入。
由此可见,这个“节”字并非示人不吃什么或尽量少吃之意,而是要考虑到人体接纳食物的度,所以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摄入过多或不足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疾病由此而产生。正如《金匮要略》所说:“桃子多食,人热…令人病淋沥寒热病”、“梅多食坏人齿”、“李不可多食,令人腹胀”。[4]
人体自身不仅是一个整体,人体与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食物、人体、时令之间也是有着相互联系的,并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客观规律来维持着一种平衡。一旦这种平衡打破,人就会得病。
这反应在两方面,一是不同食物的搭配对机体的宜忌。如《金匮要略》说“羊肉不可共生鱼、酪食之,害人。”、“马肉、豚肉共食,饱醉卧,大忌”。
另一方面就是不同时令机体对饮食的宜忌。如《金匮要略》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二 避邪要顺天地之刚柔
《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因此,很多人从顾护正气谈养生,但事实上,正气存内,邪未必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未必虚,如瘟疫就是如此。鉴于此,避邪也是养生中很重要的内容,这里实际上谈到人与自然气候的关系。
张仲景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由天道支配的,人们应该顺应天道而养生,如《伤寒论·伤寒例》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如果人们的形神活动不能顺应天地阴阳消长变化,必定会感邪而生疾病,正如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说“小人触冒(即逆天地阴阳而动),必婴暴疹”。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气候之间本来就存在密切联系和固有规律,只有人体遵循这个规律才能维持人与自然气候的平衡,否则自然气候就会变生淫邪损害机体。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天地之气,顺之则万物生,逆之则灾害生”。
它还举例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如何顺应自然而变化的。它说:人之脉象“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伤寒论·平脉法第二》)
既然如此,人们要想维护健康的生命状态,仅仅靠固护正气是不够的,还需要主动避开邪气,故张仲景在书中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则人无恙,倘若形神活动不顺应天地阴阳消长之道,逆天而为之,必会招致“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的后果。[3]
三 调神要顺心性之本然
自然之道是淡泊宁静、无为而治的,对于人体来讲,要想维持身体的健康,就一定要清心寡欲,顺其自然,中和平正,不要过度劳形伤神,这也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如论及房事,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中说:“房室勿令竭之。”这里房事,即性生活,也有称“房室”、“入房”、“阴阳”、“合阴阳”、“交媾”等。
在房室与健康的问题上,张仲景并不是提倡禁欲观念,而是在说房事不可无,但不可过,换句话说,既不提倡禁欲,也不赞同纵欲,而是以中和为宝。这符合自然之道的本性,也符合房事活动及心理存在本身所遵循的自然之道。
就精神情志活动来说,它是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对人体健康有正面的意义和帮助,所以古人非常重视精神情志活动的调摄,这就是调神。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强烈批评当时的一些人,“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这段话清楚地反映出仲景重视调神养生的思想。
张仲景对“唯名利是务”是极不赞同的,所以他期勉世人不唯名利是图,无私、寡欲才能到达清静的境界,而只要保持思想清静,便能获得调养精神、却病延年的结果。
此外,自然之道不仅是宁静的,还是包容的,它为大仁大爱所充满的。因此,在养生方面,张仲景特别强调,作为一个爱惜生命的人,一个懂得养生的人,要常怀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自然。
他在《伤寒杂病论·序》强烈批评当时的一些居世之士“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
这里,“知”字作明了、懂得意思讲,其实仲景这是从医学的角度讲“爱”,他将“爱”与“知”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只有明白懂得这种发自内心本性的道理,才会理解什么是爱,才会对自己、对他人、对世间万物流露出爱意。
所以,仲景所讲的“爱”是养生学意义上的爱。他告诉我们,人活在世上,时刻都要有一颗发自本性的仁爱之心,既爱自己,亦爱他人,上爱君亲,下爱贫贱,要善待世间万物,如此方能形与神俱,颐养天年。
参考文献:
[1]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4-35
[2]刘占文,《金匮》养生康复思想初探.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3):17
[3]范景田,《金匮要略》饮食禁忌思想及防治方法举隅.中医药学报 1989,(5):15
[4]胡必莲,《金匮要略》中的预防思想.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18(3):4
注:文章摘自《河南中医》2016年36卷第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