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倚熏笼

《斜倚熏笼图》
在上海博物馆里,曾见过一幅《斜倚熏笼图》,明代画家陈洪绶的作品。画面上,一个盖着锦被的少妇慵懒地伏在熏笼上,抬头逗弄架上的鹦鹉,侍女在一旁带着个孩童玩耍。那熏笼貌似竹篾编织的,半圆形,下面罩着一个炭盆,炭盆里应该有红红的暗火,还有袅袅的香气吧。历来,熏笼的作用,一个是取暖,另外一个就是熏香。富贵人家常常两用兼备,“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熏”,古代千金小姐连手帕子都熏得喷香,书生拾了那香罗帕揣在怀里,天天拿出来闻香思人,由此就要引发一段香艳的故事,这是戏文里常常出现的情节。
  
熏笼都是镂空的,好让热气和香气往外散发,有竹木制,也有金石制,工艺上可简可繁,可镶金可绘银,是显贵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晋人著的《东宫旧事》里记载:“太子纳妃有熏衣笼,当亦秦汉制”,秦汉是何制呢?列得很详细:“漆画手巾熏笼二,条被熏笼三……”可见,秦汉时期就在使用熏笼了,也可见,大户人家的熏笼都是有明确分工的,熏衣的熏被的熏毛巾的,大大小小林林总总。
  
其实,熏笼也非富贵人家专享。我小的时候,没有空调、暖风扇、电热毯这些取暖用具,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连煤炉子也没有。淮北的乡下极冷,风刮起来,飕飕得带着尖利的哨音。若逢一场大雪过后,更是冷得人说话都打颤。这样的天,小孩子最怕脱衣服进冷被窝,最怕起床穿冰凉的棉袄棉裤。这时候,母亲就会启用乡下的“熏笼”。把锅灶底下的劈材余火铲出来,放进一个破旧的搪瓷盆里,上面罩个淘牛草的篓子,放到床上把被子烘一烘,把棉衣搭在上面烤一烤,一会儿也就热乎乎的了。小孩子的湿裤子和尿布,也用这种烘法。故乡的牛草篓子和陈洪绶图上的熏笼形状相同,半圆形,是用白腊条编的,孔洞大如鸡卵,通常米把高,淘牛草淘猪草用的,家家都有,严冬里常常被拿出来当熏笼使用。只是,贵胄之家熏出来的暖带着一股子香,我们的炭火穿过篓子,会带出一股子青草与牛粪的气息。
  
一个朋友老家在湖南乡下,她说,那儿仍有使用熏笼取暖的习惯。南方多竹,又多巧匠,他们的熏笼,应该都是竹篾编织的。热烘烘的熏笼上罩一床棉被,一家人围坐,把被子搭在腿上,东家长西家短地聊聊天,或者,弄一盘瓜子儿放在中间,边磕边聊,任小孩子在旁边快乐地跑来闹去,咯咯的笑声穿过门窗的缝隙飘到寒风里去。这样的暖意,深宅大院绮罗绣户,不见得拥有吧。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这首有名的《后宫词》里,那个女子斜倚的熏笼,肯定很精致,满室温暖里暗香浮动,可天国似的香暖,却焐不热一颗寂寞凄凉的心,夜夜苦等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在这样“不得见人的去处”,女子对牛草篓子旁,贫寒人家的其乐融融,该是出离的羡慕吧。

繁星投稿方式

邮箱投稿

1804288208@qq.com  yzwb250@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