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种,这个反问有意思(上)

某河北香菇大产区县网友,一天忽然私信我:鄢老师,我要去某地做技术支持,不知道那附近哪家的香菇菌种好?您给费心推荐一下。
这题目难坏我了,我运气不是很好,每一次听谁的好话多了,略支持一下某个菌种企业,人家就不争气,非给我弄得很难下台,所以,不推荐菌种基本上成为我的准则。
然后这位网友问我,您觉得如果您自己去搞一个菌种厂,你会怎么搞,能够制作出什么水平的菌种呢?这个反问问得很好。
菌种生产这个东西,浅层技术的东西普及过分了,现在老产区阿猫阿狗都敢去做种卖了,而所有的新产地,蠢蠢欲动的都很多。
最近搞菌种相关培训的也多起来了,不过这事儿我不愿意谈太多,因为这些培训全都很高大上。高大上要不要?当然要!高大上好不好?当然好!那为什么我不愿意多谈呢?嘿嘿,因为我发现太多学员是冲着制种的目标去学习,结果发现讲的都和制种没啥关系,所以,可能主办者听不到不同声音,但我能够听到,不光听到,而且非常刺耳。
现在想做菌种的人很多,尤其是贵州、山西、及河北西部,陕西北部等这些地方,从香菇生产几乎为零到规模逐渐显现,菌种供需矛盾比较大,已经成为卡脖子的问题了。香菇菌种这个卡脖子问题,不是来自国外,而是来自行业自身。
不过许多人在看待香菇菌种生产问题方面还是比较走偏的,尤其是政府主管官员,半桶水咣当,总是要么认为很简单,要么以为太难。那么菌种生产简单不简单?到底难不难?比较准确的说法是:
一、制种的操作基本技术很简单,所以老产区会遍地开花。
二、制作不坏的菌种不太难,所以新厂家都耀武扬威,其实质量也不怎么地。
三、制作优良的菌种难乎其难,不光需要独特的生产技术细节,较好的硬件,还需要良好的管理来保证技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发挥,所以几乎不存在从来没法发生问题的菌种企业。
虽然许多人站在更高的层面强调种源的困境,但种源毕竟不要一大堆的机构去搞,真的靠谱的情况下,也不过全国三五家就足矣。并且事实上,食用菌菌种真的没有外国人卡我们的脖子,是我们的管理制度、资本眼光和机构责任有问题了,是这些在卡我们的脖子。
中国菌种生产的管理制度和准入制度,事实上如同虚设,这里面,既有技术和管理的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方面,也有各级政府不是真的重视,并且不能够正确处理有关问题的方面。这个方面不方便展开,否则近乎妄议,风险太大,故点到为止。
中国的菌业资本,投机性大于投资欲,寄希望于政策、名人效应,而不考虑菌种行业的技术性和特殊性,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某位我熟悉的有钱老板,曾经与某大腕合作投资过一个企业,几年了,也没见神马效果,问题还惹了一堆,虽然后来他有合适的理由退出了,苦了几个和他一起投的兄弟。当然有钱人的兄弟也都是有钱人,一次失败的投资对他们不过是小事一桩。但钱总归不是风吹来的,因为是选择错了合作对象,他们又得罪不起大腕,所以痛则痛矣,也只好哑巴吃黄连。
所谓机构责任,严格的说还是制度问题的衍生产物,比如利益分配、价格制定、事故承担等,令人无法去干好工作,所以,老牌的如上海所、华中所、纷纷停止生产用菌种的供应,因为做好了没好处,出点问题便大麻烦,不做,既轻松又省事。三明所倒是改制了继续做,但可能存在某些不可克服的因素,情况远不如以前。
但除了种源性问题因此受影响之外,更大数量需求的非工厂化栽培所用三级种的生产,本质问题不是种源,而是质量,除开显而易见的污染菌种问题外、弱种、老种、产后问题其实才是制种领域的命门。这些方面要搞好,归根结底又要回到制度层面,搞上层建筑的建设。
所以,我们如果局限一点来看中国食用菌菌种产业,必须注意到如下几个基本问题,一个是对于现有企业的改造问题,即如何准确补贴技术历史优良的生产者,令其硬件加强。另一个是如何确保淘汰劣迹企业的问题,可以以儆效尤。三是严格管理菌种供销的公开和透明问题,避免政府以非科学的原则处置涉及菌种的群体事件。还有就是必须严格硬性规定的赔偿原则和准出制度问题,不仅要对技术人士个人实现准出,还要对资本和投资人实行准出。最后还有一个是基层菌种企业的评估、分布和限制过度竞争问题,必须给出游戏规则。
这是净化菌种产业环境的必须,也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必须,但似乎制度制定者不是这么想的。当然中国食用菌产业实际上缺乏上层建筑,是主要的问题,那些准上层建筑的机构团体,应该说是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