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信:运用三仁汤】
1 汗证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分自汗、盗汗两类,临床多见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但也有湿热内蒸,津液外泄之汗证,此类患者多见口苦、舌苔黄腻,孙师常用三仁汤加减治疗。
案例1:患者,男,30岁,2006年8月30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酒,1年来自汗出,稍动则大汗淋漓,心烦、口苦,腰背酸麻,二便正常,舌质黯红,苔黄腻,脉沉弦。证属湿热内蕴脾胃,外郁肌肤,迫津外泄。治以宣上畅中利下、分利湿热。方用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g厚朴10g通草6 g,半夏10 g,滑石30 g,冬瓜仁30 g,桃仁10 g,桑叶15 g,萆薜15 g,芦根30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药后汗出大减,继以上方加减,连服20剂,汗止病愈。
按:本例患者长期饮酒,内生湿热,蕴于脾胃,郁滞于里,上扰于心,出现口苦心烦;湿热弥漫,阻滞气机,郁于肌肤,腠理开合失度,则自汗;舌质红、苔黄腻乃湿热之象。以三仁汤宣上畅中利下,加桑叶、芦根宣肺清肺,使肌肤郁热消散,腠理开合有度:萆薜分清泌浊,利下焦膀胱,引湿邪外出;冬瓜仁涤浊化痰,推陈致新。全方宣通上下、化湿清热之功,不止汗而汗自止。
2 黄疸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病机关键是湿,《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阻中焦,依病体阴阳偏盛之不同,寒化者发为阴黄,热化者发为阳黄,夹毒者发为急黄。对临床湿郁化热、蕴结肝胆、弥漫三焦之证,孙师多用三仁汤宣畅气机、分利湿热。
案例2:患者,男,44岁,2006年9月30日初诊。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年。证见目黄,小便黄,口干口苦,右胁痛胀,昼重夜轻,乏力,纳差,食后腹胀欲呕,大便溏,每日2~3次,舌质红,苔腻,脉细。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210 u/L,谷草转氨酶(AsT)186 U/L,总胆红素(T-BIL)67.5 μmol几,直接胆红素(D—BIL)39.6 μmol/L,总蛋白(TP)75 g/L,白蛋白(ALB)40 g/L。诊断为黄疸,证属湿热蕴结肝胆脾胃,弥漫三焦。治以清热利湿、通利三焦。方用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厚朴10 g,通草6 g,半夏10g,苍术lO g,茵陈30 g,茯苓30 g,猪苓15 g,陈皮15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呕恶、纳差好转,上方加减,再进30剂,黄疸渐退。肝功能复查示:ALT 62 u/L,AST 47 U/L,T—BIL19.4 μmol/L,D-BIL 9.6 μmol/L,TP 69 g/L,ALB 42 g/L。
按:本案患者感受湿热疫毒之邪,由表入里,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得通利而弥漫三焦,出现目黄、小便黄、口干口苦、右胁痛胀。若以苦寒清利湿热之法,易伤脾败胃,致纳差、腹胀、便溏加重;以苦温燥湿,则助热伤肝。故以三仁汤化湿清热、通利三焦为主,加苍术、陈皮、甘草以燥湿和中;加茵陈、猪苓、茯苓以利湿退黄。诸药配合,可使三焦宣畅、湿热得泄、黄疸得除,诸症获愈。
3 眩晕
眩晕的发病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指出“治痰为先”;《景岳全书·眩晕》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尽管本病临床常见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4类证型,但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当今社会,湿浊郁阻型眩晕则更多见。
案例3:患者,女,36岁,2006年6月12日以反复眩晕1年余初诊。证见头重如蒙,手足心汗出,不思饮食,心烦,身燥热,舌质淡黯,苔黄腻,脉滑。中医辨证:湿浊郁阻,上蒙清窍。治以化湿涤浊。方用三仁汤加味。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lO g,厚朴10 g,半夏10 g,通草6 g,滑石30 g,竹叶6 g,郁金10 g,桃仁lO g,冬瓜仁30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3剂后复诊,眩晕明显好转,上方加荷叶30 g,再服5剂,眩晕愈。
按:本例属湿浊郁阻,遏而化热,上蒙清窍则头晕,中阻脾胃则不思饮食,热扰心神则心烦、手足心汗出。湿浊与痰浊相似,但其病性不尽相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针对湿浊郁阻之眩晕,应以三仁汤加桃仁、冬瓜仁等,芳香苦辛,轻宣淡渗,化湿涤浊,清气得升,浊邪得除,则眩晕可愈。
4 咳嗽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分外感和内伤两类,二者均可见湿浊壅肺证。前者多因外邪干肺,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津液失布,聚湿生痰生浊,阻塞气道出现咳嗽,吐痰粘稠不爽;后者多因肺脾虚弱,久咳不愈,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酿湿生痰生浊,壅遏肺气,肺气不利而咳嗽。
案例4:患者,女,57岁,2006年6月15日初诊。1个月前因天气变化,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屡用中西药物未效。证见:咳声重浊,痰多色白兼黄,胸闷脘痞,口干,纳少,大便溏,每日2~3次,舌淡红,苔白腻微黄,脉滑。中医辨证:湿浊蕴肺,郁而化热。治以宣肺止咳、涤浊化痰。用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0 g,厚朴10 g,通草6 g,桑白皮10 g,桔梗15函冬瓜仁30 g,麻黄6 g,甘草6 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6剂后即愈。
按:该例为感受外邪,肺病及脾,水津失布失运,生湿生痰生浊,痰湿浊邪蕴于肺脾,郁而化热,出现咳嗽,吐痰粘稠不爽,胸闷脘痞,苔白腻微黄。治以三仁汤涤浊化痰、宣肺醒脾。方中加麻黄、桔梗宣肺化痰:桑白皮清泻肺热。诸药配合,使痰湿浊热上清、下泻、中化,则咳嗽可愈。临证湿浊咳嗽,若兼见中焦和(或)下焦湿热之证者,选用三仁汤更为适宜。
5 遗精
遗精总由肾气不能固摄,而导致肾气不固的原因颇多,其中由于醇酒厚味,湿浊内生,蕴而生热,扰动精室者甚为多见。明代龚信《古今医鉴·遗精》说:“夫梦遗滑精者,世人多作肾虚治……殊不知,此证多属脾胃,饮食厚味,痰火湿热之人多有之。孙师认为,湿热下注之遗精,病位虽在下焦,但病之根本在中焦脾胃,故多用三仁汤加减。
案例5:患者,男,29岁,2006年8月25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酒,3年来遗精频作,每2~3日即遗精1次,咽干,脘痞,口中多涎,小便频,大便干,2日一行,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证属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治以化湿清热、涩精止遗。方用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10g,生薏苡仁2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2g,通草6 g,竹叶6 g,滑石15 g,厚朴花10 g,金樱子10 g,芡实15 g,白果6 g,生龙牡各18 g,甘草6 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6剂后,尿频、遗精减轻。上方加葛根15 g、枳棋子15 g,连服20余剂,诸证悉除。
按:本例遗精由于长期饮酒,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蕴而生热,流注于下,扰动精室而致。久遗损伤肾气,湿热浊邪在中下二焦,故用三仁汤清热利湿,加金樱子、芡实、白果、生龙牡固护肾气、涩精止遗。全方合用,使湿浊得化、热邪得清、肾气得固,病情痊愈。
6 便秘
便秘为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之一。多由素体阳盛,肠胃积热;或情志失和,气机郁滞;或气血不足,下元亏损;或阳虚体弱,阴寒内生等引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多以冷饮解渴或常以水果代餐,或长期在低温空调下工作,易致湿邪伤阳,损害脾胃,使脾胃运化升降失常,大肠传导阻滞而便秘,此类便秘之病机关键是湿滞。
案例6:患者,女,31岁,2006年3月15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排便困难,常觉腹胀隐痛,频有便意,便时努挣,大便溏垢,每日2~3次,曾服中西药物,但疗效欠佳。证见口干口苦,纳差,舌淡红,舌体胖大,苔白厚腻、根部稍黄,脉缓。证属脾虚湿滞。治以健脾化湿、行气通便。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O g,厚朴10 g,芦根30 g,桔梗10 g,生山药30 g,太子参15 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上方加减连服15剂,大便通畅,诸证愈。
按:本例为脾虚生湿,湿滞肠腑,大肠传导阻滞而便秘,其病机为脾虚湿滞,故治以健脾化湿、宣畅气机通便为法。用三仁汤化湿并宣畅三焦气机。方中芦根易滑石、通草、竹叶,以防利水过甚,使便干难下,并增强生津润肠之功;加桔梗配杏仁增强轻展上焦气机,润肠通便之力;山药助生薏苡仁健脾渗湿;太子参补脾肺之气,以增健运水湿、传导之功。诸药配合,使脾气健运、肺气宣展、清肃下降,大肠传导得以恢复,则大便畅通。
7 结语
三仁汤方载于《温病条辨》,为清代医家吴塘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孙师遵其法,总结临证应用三仁汤关键把握3点:①病邪为湿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恣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越来越多,体内容易生湿生浊,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使脏腑功能失调,诸病丛生,属湿浊之证者居多。②病位较弥散,两焦同病,或上中下三焦俱病,或表里内外俱病。因湿浊为患,内可损害五脏六腑,外可浸淫四肢百骸,均能阻滞气机,瘀阻经络,故非化湿涤浊不能使气机调达、经脉通畅。三仁汤乃宣上畅中利下、化湿涤浊之良方,若能灵活加减,取效桴鼓。③舌质淡红或红,苔白腻或黄腻。舌苔腻是湿浊证的重要指征,偏寒偏热,兼虚夹实,应注意兼证。临床凡具备上述特点者,以三仁汤加减治疗,多获良效。
方剂主治
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热互结,留恋三焦,及暑湿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口不渴或渴不欲饮之湿重于热者。现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肾盂肾炎,及伤寒、副伤寒之属于湿热为患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湿温邪在中焦,亦照顾上下两焦。湿温初起,湿热互结,而湿重于热者。湿温初起,邪留气分,未曾化燥,湿胜热微,及暑温挟湿。
方剂功效:宣化畅中,清热利湿。芳香化浊,通阳利湿。
用药禁忌:若湿已化燥者,不宜使用。
临床应用
1.湿温:张某某,男,35岁,工人。身热,午后尤甚,时有汗出,身困无力,胸闷纳呆,心烦少寐,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湿热交阻,治以芳香化湿,佐以清热,投三仁汤加减:杏仁12g,白蔻仁10g、生薏仁15g、滑石30g、半夏12g、竹叶15g、香薷10g、银柴胡12g、连翘20g、车前草20g,陈皮12g,6剂而愈。
2.伤寒、副伤寒:以三仁汤加减治疗伤寒31例,副伤寒6例。其中初期13例,极期22例,缓解期1例,并发肠穿孔中转手术者1例。证属湿重于热者,选加藿香、法半夏;热重于湿者,选加生石膏、知母、黄连;湿热并重者,选加柴胡、黄芩、连翘。大部分病例于服药后2-3天体温下降,5天体温正常,消化道症状也相应改善。
3.急性黄疸型肝炎:以三仁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72例,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3~68岁,黄疸指数12~150,30以上者39例;谷丙转氨酶57~200以上,200以上者51例,以本方加丹参10g,秦艽6g,茵陈15g、虎杖15g,重症剂量加倍,儿童用量酌减,疗程最短17天,最长49天,平均24.2天,痊愈64例(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显效7例(症状消失,谷丙转氨酶或黄疸指数一项正常),无效1例。
4.肾盂肾炎:用三仁汤加减治疗肾盂肾炎15例,其中急性9例,慢性而急性发作6例。症状表现多有腰痛、尿频、尿急,尿道热痛,口干不欲饮,胸闷不饥,或恶寒发热,身重疼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数或濡缓;尿常规化验,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脓细胞及红血球,尿培养致病菌均为阳性。根据湿重、热重等症情随症加味,每日一剂,煎取浓汁200毫升左右,分二次服。经治疗痊愈5例,临床治愈7例,好转3例,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为6.4天,尿菌转阴时间平均为26.6天,
5.急性肾炎:许某某,男,8岁。半月前因发寒热,咽痛咳嗽,治疗后外感已除,但晨起面目浮肿,尿少,神疲乏力,纳食不佳,面色苍白少华,舌质正红,苔白而腻,脉来沉缓,尿检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治以三仁汤加赤小豆30g,茯苓皮15g,每日1剂,服3剂后病情好转;惟虑其正气虚弱,增入黄耆克,再服三剂,浮肿全消,舌脉正常,尿检均呈阴性。
各家论述
《温病条辨》: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中医热病论》:
本方用杏仁宣肺利气以化湿,蔻仁、厚朴、半夏芳化理气以燥湿,通草、苡仁、滑石淡渗利湿,竹叶以透热于外,合而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