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文艺的山西方言——取灯儿
在儿时,总会听到父亲的一句使唤,“去吧取灯儿给行过来。”这里“行”意思是“找”,有的地方也会用“荷”,同样是拿过来的意思。“去吧取灯儿拿过来。”那么这句话中就只有一个词不明白了,“取灯儿”是什么?
其实“取灯儿”是一句很地道的山西方言,在山西话中就代表着火柴的意思。小的时候到了夜里,一家人都闲适了下来,父亲想要抽上一根旱烟,就会指使孩子去给自己拿火柴。所以就有了这么一句话。
在山西也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这么叫,还有的地方会取“缺”的音,读成“缺灯儿”或者是“出灯儿”。可是在很多人听起来,“出灯”读起来有些土气,所以大多还是用“取”字代替。当然,山西大部分地区还有更为普遍的一种叫法:洋火。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最原始的火柴。据记载,577年南北朝时期,北周与陈国联合攻北齐,北齐两面受敌,缺火种烧饭和取暖。北齐宫女用土制的方法,在木片尖上粘些硫磺,用它在火种处引火,点燃油灯和炉灶,称为取灯或引火奴。
在清福格的《听雨丛谈》中也有关于“取灯儿”的一段记载。文中说:“京师有市取灯者,其名甚雅。”意思是说当时的京师里,有人把火柴叫做“取灯”,市场上来回叫卖,听起来很是文雅。
作者还引用了《辍耕录》中的介绍,说杭州人称火柴为“发烛”,还介绍了其中的制作方法。“发烛”一词就十分的鲜明直白了,就是将蜡烛“发”起,点燃的东西,就是在指代火柴了。
这样看起来的话,还是山西话中的“取灯儿”更加有意味一些,怪不得“取灯”在文人中这么的有市场。
现在再看这个词,或许也能品出其中一二韵味,“取”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要灯火的意愿和状态,让人不得不感叹于山西人的智慧和语言的丰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