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耳光的代价,一纵身的思考
前天,在新闻中看到这样一段视频,武汉某中学的一位学生因在教学楼道挨了母亲两耳光,而选择了趁人不备的跳楼自杀。后了解得知,其母亲去学校是为了配合相关的教导工作。平心而论,事情很突然,结果很痛心,这两耳光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真的令人始料未及。然而,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一位中学生的心灵变得如此脆弱?难道真的经不住母亲的那两耳光吗?
作为一个80后,我从小就听过“不打不成器”的教诲,而今让我想到了“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其实,被精雕细琢的过程也是疼的过程,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玉的那份疼罢了,不仅如此,疼也是一种长记性的过程。少年时,因为调皮捣蛋而被打挨骂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时的老师手中有教杆,家人有扫帚疙瘩,坦白说,因为被打而长的记性还真不少。
我想很多人也都听说过“棒下出孝子”的祖训,既然是祖训就不无道理,不得不说,有时“打”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小时候,我们或许都有类似这样的规律:犯小错要挨骂,犯大错会被打,与爹娘为敌则罪加一等。过去,常听大人讲“老子就是老子,儿子就是儿子,绝对不容造反”,这话虽粗俗,但合乎情理,这也是让小辈们守规矩知敬畏的一种方式,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今的生活里也出了不少的反面教材,有的孩子遭受到了父母的毒打,被打伤、打残,甚至是被打死,父母“动手”的权利由此受到了更多道德亦或法律的制约。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凡事都有两面性,凡事也都要讲究“度”,我们不能以点带面,更不能以偏概全。再当看那亦轻亦重的“两耳光”时,我不禁想问,是谁剥夺了少年的抗击打能力?又该由谁为这心灵的脆弱而买单?
不禁想说,现在的孩子渐渐习惯了被娇生惯养,看惯了父母的笑脸,享受惯了父母给的阳光雨露,一旦碰到了生气的脸便会极不适应,更别提遇上父爱母爱的阴雨天了。在此要问,“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育儿方式真的好吗?有些教子无方的父母难道不是因为作茧自缚吗?
不禁想说,比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身心。不可否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会开始讲自尊、要面子,而学校是否也能把正确的面子观和健康的自尊心增补进教学内容呢?是否能够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同步发展呢?
不禁想说,“少年强则中国强”绝不是一句口号而已,一代代少年都是一个个希望,一代代少年也应有一份份担当。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管破茧成蝶的路上会遭遇到什么,自爱都应排在信念的第一位,永远不容取代,唯有自爱才会有今后的自立,乃至自强。有一句话老少通用,那便是“除了生与死,其他都不叫个事儿”。
说实话,比起步入社会后要承受的种种挫折或挑战,那两耳光真的算不了什么,更何况那还是一种爱的方式!
比起两耳光的代价,脆弱的心灵更值得人去思考,的确是时候要为这种脆弱来进行清算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