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岔川——故乡风物记

我的故乡就处在西拉沐沦河一级支流百岔河流域。

百岔川——百岔河,既丽且崇,实为百岔,是一对相生共存的连体婴孩,是蓬勃于塞外林草葳蕤的生命蕃勃的化外之境,是“棒打狍鹿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膏腴之地,是”人吃白面肉、马吃高粱豆“的世外桃源,是“年有七十二场浇林雨,没有死贱年”的风水宝地,是“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的神驹驰聘原乡。天光水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度几秋。山山水水中,隐藏着无数生态与人文密码,记录着许多生态故事和人文故事,是一部千古流芳的历史宝典。

芝瑞镇羊角山

人文滥觞  烛照文明之光

先辈有云:百岔川的铁蹄马,阴河川的大姑娘。皆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一方热土生灵蕃勃,繁衍进化。百岔川,夹峙于七老图山脉,源出于塞罕坝,径奔向西拉沐沦河,一川奔腾一川锦绣,一川豪迈一川传奇,三百六十里长川三百六十里清流,山水相依,河川依偎,从远古流向今朝,震古铄今,自由奔放。它的名字原本叫“拜察”或“百岔”,系蒙古语,现今叫“百岔”是音译,亦是对山川地理形势的生态诠释。

据史学家考证,史籍记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契是殷商的始祖,成汤是其十四代玄孙,他创建了商朝。砥石在今百岔川上游塞罕坝下,是产磨石的地方。《庄子》记载:“天道颛顼得以处玄宫”。玄宫当在百岔川,玄水为百岔河。史学家金景芳先生的论点与红山文化考据结论不谋而合。

百岔川风光

而被称羡为“远古文明的画廊“的百岔川岩画,形象生动地显现了古代先人的生活,古朴逼真,简约生动。无字天书,有形叙述,翔实地记录了古代人们宗教风俗、狩猎,以及社会生活、精神信仰,堪称为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鸿篇巨作。所谓“百里画廊”并非浪得虚名,从百岔川的苇莲沟门顺川直至百岔川口隋家营子,长约百里地段,在百岔河两岸玄武岩石壁上,镌刻了约70多组逾百幅岩画,岩画题材广泛,有狩猎、放牧、舞蹈、人面像、人物像、天体星云图以及符号等岩画。岩画表现最多的是动物,种类有鹿、野猪、骆驼、马、牛和虎、豹、狼等猛兽,还有鸟类。心灵手巧的先民们,在平整的石面上凿、刻、琢、磨,并用天然颜料描图。展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图案简约生动,有朝拜太阳神组,画有猎人狩猎,他们用弓箭或投枪追逐猎杀动物。那鹿弹跳纵奔,野牛突奔狂跳,虎豹追逐截杀,场面恐怖激烈。含有鲸面人像、头饰、人像、花草、古文字符号、天体星云图等等,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融自然风光、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天文气象于一体,反映的文化习俗和观念信仰等。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远古先人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动态,跨越数千年的创造和表现给现代人以无穷的探究思考,无限的思考想象空间,堪称为人类早期文化的丰碑,据考证源自6000多年前后,绵延数千年的文化遗存,当地百姓称之为“鹿影”。

百岔川岩画与阴河川岩画、达里诺尔砧子山岩画是西辽河流域古代文化的重要佐证,它的历史价值期待有识之士更深刻地考证研究。

百岔川岩画

百岔川形成于塞罕坝下,百岔河发源于赛罕坝上的四淇波,那是一个高原湖泊,历史上称高凉泊,现仍有沼泽和较小湖面,其周边群山逶迤,森林遍布,草原葱绿,人迹罕至,旷野苍茫。百岔河以清澈细流注入岔川,沿途接纳许多小溪泉水,水量渐渐增大,终至形成一条较大河流。

赛罕坝古称“蹛林”,横亘于塞外高原,西南部属河北省,北部属内蒙古自治区,历来为农牧业重要分界线和行政区域分水岭。在古代殷商先人就生活于塞罕坝周边川谷中。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匈奴人祭天和课校人畜的检阅台,辽代这里是契丹人祭拜太阳神的圣坛。横亘于墨里黑图川和南店灯篓河子漫甸草原的战国燕长城、金边堡遗迹如长虹卧波,百岔川中的今芝瑞镇合胜村是大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皇后述律平的故乡,为彰表述律平为大辽国立下的功劳,辽王特在百岔川今万合永镇广义村,建仪坤州府。

塞罕坝大光顶子

元代塞罕坝被皇家册封为祭祀“腾格里”长生天的神山敖包,元代克什克腾旗有五大神山敖包,百岔川占其二,即塞罕敖包和坨河敖包,塞罕敖包为众神山之首。清代克什克腾旗蒙古札萨克府原设置于塞罕坝下百岔河畔的三姓庄(后人亦称之为“公馆”),后为响应清康熙帝“肄武绥藩”之国策,蒙古王公在多伦会盟中主动向朝廷“献地”建木兰围场,百岔河上游划为皇家猎苑,故而克什克腾札萨克府搬迁至潢源。清代著名的乌兰布统之战发生在塞罕坝西北地区。康熙皇帝曾数十次到木兰围场行围和会盟,亦曾四次顺百岔川而下,欣赏自然风光,品尝当地物产,留下了许多逸闻故事。册封了塞北灵验佛,品尝了百岔川小米粥,并两次调百岔储粟赈济外蒙古,确立了移民的移民放垦基本国策,开启了历经三百余年塞外移民招垦的序幕。

札萨克府遗址

百岔川中关帝庙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九岭会集之穴,弘法利世。永兴九神庙背靠龙凤山,香火旺盛。百岔川承载了太多历史钩沉,附丽于其上的历史价值和海量信息弥足珍贵。现在三姓庄克旗札萨克府遗址的一株倾倒的松树孑遗,永兴村西沟札萨克府东协理府尚存厚实的黄土院墙,曾作为康熙帝行宫的九神庙,曾为百岔巡检司办公场所,现已修复。

永兴九神庙

俗称“铁底铜帮”的百岔河水量丰沛,在干旱的北方大地不啻为神圣之水,犹如一根银线,拴着近百个大小村庄,土肥水甘,人丁兴旺,六畜蕃勃,五谷丰登。当地百姓善养马,世界名马“百岔铁蹄马”就产生于百岔川,此马种身材匀称,蹄小黑亮,行走不用挂掌,耐粗饲善走,有“日行八百里黑旋风”之美誉。

下田营子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器

将百岔川放在中华大地宏观视角下,它名不见经传,但是把它放在历史特定环境下,百岔川则占有相当分量。2020年,在下田营子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地发掘出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墓葬14座、灰坑50座,出土了动物纹铜牌饰“一马双驹”和造形完美的青铜戈矛、青铜剑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充分说明百岔川悠久的文明史。

山川灵秀  河水清且涟漪

百岔川的高原、漫甸、山丘区、川谷地带,为人与自然皆提供了水源。百岔川的高原、漫甸、山丘区、川谷地带,为人与自然皆提供了多维立体空间。首先百岔川是东西走向,光照充足,遮风挡寒,地区小气候十分显著。西高东低,川谷内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高山漫甸平均海拔1600米左右,为不同物种提供了理想生存环境,其中高原生态环境的塞罕坝及其延伸部分,是高山草甸草原,气候寒凉,夏季短暂,昼夜温差较大。漫甸地域凉爽阴凉,黑土地极富营养,是塞外著名粮仓。百岔川的大小沟坡川谷,密布原始次生林和灌丛,草地葳蕤繁茂,宜农宜牧。百岔河及一些支流河谷纵横,榆柳茂盛,土肥水甘,是重要的农作物种植区。

鸟瞰百岔川

百岔川的乡亲们耕种农田,善于利用沃土肥水,至今仍有打坝沿的生产习惯,春天一开化,大家便清渠筑堰,刚开河的春水很肥沃,将春水引入农田,饱灌的春水如一面面镜子,反射春日融融,渗入田间土壤的春水留下厚厚一层黝黑的油泥,等于给土地撒上一层优质肥料肥田,按乡亲们说法:地越种越肥,是庄稼人的腰窝油。历史上百岔川遍布森林灌丛草地,野兽繁多,鸟飞鱼跃,有每年有“七十二场浇林雨”之说,人言插下犁杖开出好地,撒把种子就长庄稼,俨然世外桃源。清代的木兰围场客观上保护了森林草原。但是在300多年的移民放垦岁月里,在日伪统治时期,人为的、自然的、气候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致使百岔川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干旱、洪水、风灾接踵而来,农牧业传统产业受到极大摧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努力创造新生活,植树造林,绿化山河,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巨大成就。在内蒙古、河北两省区的共同努力下,塞罕坝已建成世界最大面积的人工林海,成为中国生态建设的样板,上头地漫甸、莲花山等农田草原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其规模宏大、收效大、质量高,扬名中外,成为了生态农业的模板。

塞罕坝风光

膏腴之地,物华天宝;灵犀之野,凤凰于飞。百岔川的物产自古到今都脍炙人口,塞罕坝的肥羊肥牛,早在清代便饱受青睐;百岔铁蹄马,奔驰扬威于世数百年;百岔川小米开锅烂,醇香味美而名扬,成为清朝廷的贡米和战备粮。漫甸的莜麦小麦和荞麦,川谷的杂粮杂豆、油料作物皆以其独特的风味、优秀的品质而名传中外。

在百岔川,笔者认为有三看。

三道沟大峡谷

首先是看山,看塞罕坝、赛罕山、羊角山和武营子大山等奇峰峻岭,山山不同,岭岭异样,巍峨峥嵘,岚光滴翠,高拔挺秀,威风八面。雄壮豪迈又充满诗情画意。对塞罕坝,古人曾赋诗赞曰:“山腹过云影,波光湛日华,汲泉寻涧曲,樵路入云斜”。(金代赵秉文诗)“重岭叠云烟,旌旗拂寒天。草香熏翠幄,花暖衔红川……六月浮尘境,高居暑气消。千山低接帐,万木迥凌霄”。(康熙帝诗)百川不乏奇花异草,古树灵卉,高山耸峙,已成神峻;奇峰兀立,蔚为大观。其丰润地,蔚为大观,羊角山有神葱,置之肉案,百毒不侵;武营子大山有青羊,精灵攀岩,莫寻芳踪;河洛沟有金蟾,隐于深潭,神奇莫名;三道沟门有巨蛇,令人谈之色变,毛骨悚然;莲花山,如金莲吐蕊,群芳簇拥;赛罕山一山四水,哺育天地;羊角山双角插天,气势恢宏;鸡冠子山峡谷奇绝,刀剁斧劈;美女图飘逸灵秀,令人浮想联翩;坨河大山拔地极天,松风呼啸。三百里榆树婆娑,一片榆林一片海,一株榆树一座山。塞罕坝的标志“一棵松”阅览古今,历尽沧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绿化祖国的塞罕坝精神的象征。

西拉沐沦河

第二是看水,看百岔河源头四淇波,看悬挂在半山的泉眼,看跳动于林间的小溪,看婉蜒于柳波中的河水,看塞罕泡子,看坨河敖包极顶的神泉圣水,看翩飞的蜻蜓,水里浮游的鸿雁,水中游戏的鱼儿。涓涓清波流入农田,滋润干渴的庄稼,牛羊与狍子、马鹿共饮一泓清水……水声潺潺,杨柳依依,大千世界,万物生灵,因为水的滋养而生生不息。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心胸会得到极大的自由和舒张。

塞罕坝人工林海

第三是看树。百岔川的树无论松杉柏桧、榆桦杨枫,扎根于沃土,挺秀于山间,招摇于碧空,尽显婀娜灵秀,风采无限。在百岔川上游,尚保存有宝贵的原始次生林,河洛沟、坨河、小西天等地,尚保存有原始松柏林,以及色木槭、红枫等珍稀树种,成为宝贵的植物基因库。在百岔川中最宝贵的是榆树,多数村屯都被大大小小的榆树簇拥、掩映着,大榆树高大威武,远看是一团雾,近看是一座山,领袖群伦,傲然卓绝。吕家沟门的神榆、长胜水地的五爪榆,梅林营子的龙榆……一株老榆树就是一种尊严,一方神祗,享受村民披红挂彩,顶礼膜拜。如果你站在高山上看漫甸的林网,莲花山的林网,塞罕坝的林海,百岔川山坡上的松林,似翡翠,如棋格,葱郁滴翠,生机蓬勃,人民的创造力,真是鬼斧神工,经天纬地。

百岔川于数千年风雨沧桑中,葆有更生再造的元气,见证了无数个时代的更迭,记录着历史的兴衰,它纵贯东西,沟通南北,贯穿古今,已走过五千年悠悠岁月。也许有人会问,百岔川确实如此人杰地灵吗?我肯定地回答:是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

作者:吕振山

(0)

相关推荐

  • 诗歌||时间的河

    时间的河 一年已逝,一年又至. 逝去的,是悲喜交加的记忆: 将至的,是未雨绸缪的预备. 时间的河流, 最终汇入岁月的汪洋, 但信心的眼睛使我们看见, 娘亲屹立在村子的巷口守望. 挥手转身,转身回望. ...

  • 【阅读悦读丨诗歌】李富《百岔川》

    [阅读悦读丨小小说]李富<挂帅> 文/李富 [作者简介]李富,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学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系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赤峰市旅 ...

  • 从丰宁到乌兰布统

    庄静 在草原上长大的孩子,有谁能不想念那风中的草香.那马背上串铃清脆响亮的岁月呢? 那种对草原深入骨髓的迷恋,只有在草原上长大的人才可以体味. 9月24号起了个大早,我们从威海出发,经烟台.潍坊.滨州 ...

  • 天池古镇新姿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从小就从地理课本中了解到,东北有个长白山天池,景色秀美,是国内最深的内陆湖泊.后来逐渐知道在距我们最近的地方也有一个名为"天池" ...

  • 陈二虎:赤峰珍珠敖包深藏着的美丽|图说

    李凤冰 :翁牛特旗哈达图--我梦里的家园|图说 摄影/张玉富 李瑞丰 文字/陈二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谁见过这神圣的汗山? 傲然藏于群峦包围之中,来往穿梭的风,似乎在辩认这厚重的底蕴. 方圆上百 ...

  • 我的家乡百岔川

    BAI  CHA  CHUAN 1986.11第3期 克旗芝瑞中学 语文组 主办 主编:赵兰生 <百岔川>报是原克什克腾旗芝瑞中学语文组主办的校刊(油印小报),1986年10月创刊,共发行 ...

  • 诗歌 | 百岔川追思(外一首)

    百岔川追思 远古,先人就在这里生活 , 风雨敲打着酸辛.苦乐, 一部分刻在崖壁, 一部分放进百岔河. 萋萋芳草静静聆听, 白云飘下的诉说, 一双双求索目光, 聚成一堆堆篝火. 终于回到祖先的牧场, 结 ...

  • 每日好诗词|故乡风物如追忆,多少情怀逐梦回

    <南乡子·春感> 文/李家荣 旧谱新填.浅斟低唱醉成眠. 底事一春愁永昼.消瘦. 只为伊人离别久. <十六字令·惜花> 文/李家荣 风,何必摧花细雨中. 须停住,莫使万枝空. ...

  • 闫建军||故乡琐记之一——故乡的原野

    闫建军||故乡琐记之一——故乡的原野

  • 安康风物记之胡濙与香溪洞

    一 从目前能够收集到的史料看,记述香溪洞最初的文字当属胡濙(音ying)的<奉命访张三丰到香溪洞>,镌刻在香溪洞纯阳宫旁的石壁上,也记载在康熙三十四年的<兴安州志>里: 枝头小 ...

  • 【技术分享】菜肴百味—川味酱料的调制与应用

    在我国,川菜兼有南北之长,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历来有"七滋"(酸.甜.麻.辣.苦.香.咸)."八味"(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之 ...

  • 陇中风物记

    狭长的甘肃,东南有天水.陇南,气候温和,降水丰沛:西部是河西走廊,有祁连山雪水的灌溉.陇中,特指甘肃中部的定西.白银一带,气候恶劣,常年少雨,生存的确不易.但艰难的生存方式,却孕育了独特的民俗风情.随 ...

  • 并入百胜中国的黄记煌,会是下一个小肥羊吗?

    徐剑 · 2021-03-30 11:48 来源:红餐网 中华美食千千万,东南西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俗,除了火锅.烧烤.小吃之类的大众化美食之外,曾经有一种"焖锅"的吃法,也让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