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治筋痿、抽搐、腹痛(抽筋/静脉曲张)
芍药甘草汤:治筋痿、抽搐、腹痛(抽筋/静脉曲张)
芍药甘草汤,一方能兼二用,既可治疗因伤阳而致的筋挛,又可治疗因伤阴而致的筋缓诸证。对于因肝阴不足,肝血亏损引起的“筋痿”证也有一定的效验。”
芍药甘草汤一方,在《伤寒论》中仅以治疗太阳病误服桂枝汤而使阴阳皆伤,经过治疗阳虽恢复,而营阴仍不足,无以养筋,致使脚挛急一证。除此以外,别无所载。
但临床运用本方治疗的病证,不仅仅如此,其治疗范围较为广泛:
吴遵程曰:专治荣中之虚热,其阴虚阳乘至夜发热,血虚筋挛。
魏氏家传方:治湿热脚气,不能行步。
朱氏集验方:治足弱无力,行步艰难。
《医学心悟》:治腹痛。
本方的药物组成,看来很简单、平易,但如能加减适宜,灵活运用,效果竟有出乎意料者。
药方:芍药、炙甘草,共二味。
芍药能滋阴液、和血脉、养筋脉、解痉挛,炙甘草补中缓急。
芍药、甘草合用共为酸甘化阴之剂,善能柔肝、养阴,滋养血脉而解痉挛。另一方面又可强壮筋脉,以治筋脉弛缓而无力。
人身之筋脉强壮有力,刚柔相得,运用伸屈灵活自如,都要依靠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如果气血一旦失调,筋脉失其温养,则会产生各种病患。
由于邪伤阴液,致筋脉失养,既可导致筋脉的枯槁而发生挛急之证,又可导致筋缓而松软无力,不任使用。在治疗方面,凡属于此种病理机制范围的,概以和血养阴,濡养筋脉为治疗原则。
芍药甘草汤,一方能兼二用,既可治疗因伤阳而致的筋挛,又可治疗因伤阴而致的筋缓诸证。对于因肝阴不足,肝血亏损引起的“筋痿”证也有一定的效验。
鉴于上述情况,在临床上曾将本方运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及多发性神经炎的患者,虽然未必能治愈,但对其证状的改善上有一定的作用。
一、筋痿
《内经》云:“肝主筋”,“肝藏血”。下肢无力之“筋痿”的发生主要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关。如果邪热久羁,耗伤阴液,致使肝阴亏损,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其所养而弛缓无力,日久可致四肢痿弱不任使用,形成“筋痿”之候。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此病,大抵可以获效。
如果病情比较轻,如行走无大的障碍,仅是走远路及爬坡、上楼梯时感到下肢痠软无力,上肢不能举重物等这类型的病证,用此方治疗,适当加减,见效较速,治愈率较高。
如果病情较重,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步履不能自持,困卧床第者,单纯用本方治疗,似不能胜任。需和其它药物配合,多服、久服,虽不一定短时间能治愈,但对证状改善上有明显的效果。
病例分享(1)
李某,男,55岁,农民。
自觉上下肢无力一年余,每行至一公里以外的路程即感到两腿酸软无力不任使用,需坐下来休息数十分钟以后才能行走,两上肢也不能举重物。
患病以来曾服过不少滋补药品,如虎潜丸,健步丸之类,毫无效验,且病情日见加重。
患者四肢软弱无力。脉弦而数,但还可走近路,荷轻物,其它方面均属正常。给服芍药甘草汤原方,前后共20余剂,上下肢再不感到痿软无力,恢复了正常。
处方:芍药45克,炙甘草30克。
病例分享(2)
高某,女,47岁。
经内科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住院月余症状无甚改善,遂改用中药治疗。
患者于半年前,曾感觉嚼食时两咀嚼肌无力,继则四肢无力,不任使用,两眼睑下垂,颈项不能自持,终于困卧床第,翻身、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需人扶持。
患者四肢瘫软无力,坐立皆需人扶持,时时自汗,面色微现潮红,喘息吐痰。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脉数大无力,舌质呈镜面,有裂纹。
证属阴血亏损,津液枯竭,筋脉失养,弛缓不用。
处方:白芍40克,炙甘草30克,党参15克,乌梅10克,生黄芪15克水煎服,日服一剂。
服15剂后,咳喘、吐痰、自汗皆愈,肢体痿弱有明显好转,坐起皆可自主,并能下床扶杖行走二、三十步。
宗前方加减又服二月之久,所有症状已减十之七八,并能操持少许家务。又宗上方加减制为丸药常服,以巩固疗效。
二、抽搐(属伤津者)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津液损耗,营血不足,筋脉失去其濡养而导致僵硬、强直、挛急、疼痛。此病多发于四肢,也可见于身体的其它部位。
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此病,往往可以彻底治愈。但如现脉迟手足冷,兼有阳虚证者,可以酌加一些姜、桂之品以助阳气,温筋脉。
病例分享
王某,女,28岁。
患周身抽搐三年多,每天起床时发一作次。发作时四肢抽搐、蜷曲,舌强不能语,痛苦万分,必至两小时后才能逐渐缓解。或者在发作时能沉睡1-2小时,也能缓解下来。多方面医治,二年来没有效验。
治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加勾藤、木瓜、当归等共服30余剂,后又以此方治成蜜丸,继服两个月,诸证痊愈,以后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患此较为严重的全身抽搐二年多,据说自患病以来概以镇惊、熄风、温筋发表之剂治之,不仅对证状毫无改善,而且越治越重。
综合其脉证显然是津枯血燥,不能濡养筋脉所致。当是之时,滋阴养血尚恐不足,何况再久服大量温燥之品,重劫阴液,怎能不使病情恶化!
抽搐之证,属阴液不润和“寒则收引”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属感受风寒造成抽搐者概少。所以辨证需详,用药方能无误。如果一概投以镇惊、熄风、发表之剂,真是“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三、腹痛
腹痛绕脐,肠中无实积者,则是由于气血虚衰,阴阳失调,导致胃肠挛急作痛。
证见痛作时腹部拘急不舒,强烈绞痛。以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或酌加助阳之品使阴阳调和,腹痛自止。
郭某,男,14岁。患腹痛三个多月,曾用过一些驱虫剂、祛寒剂以及消导药品均无效。每日拂晓至早饭前发作,发作时自觉绕脐剧烈绞痛,并有抽挛牵扯的感觉,饮食和大小便均正常。
服芍药甘草汤加桂枝、干姜二剂痊愈。
结语
本方的适应证限于阴液耗损不能濡养筋脉而造成的挛急、筋缓诸证有明显的效果。
如属于阳虚寒甚,筋脉失于温煦所导致的痉挛,即“寒则收引”者,则不属于本方治疗范围。
关于肢体无力,不任使用之证,用本方治疗属于“筋痿”范围的有效。如肌肉痿缩,用此方治疗效果不佳。
药物的用量,成年人炙甘草、芍药均需用到40~50克以上,即使需要加别的药物时,也要突出甘草、芍药之量,量小效果不佳。
芍药甘草汤,一方兼二用
导读:“芍药甘草汤,一方能兼二用,既可治疗因伤阳而致的筋挛,又可治疗因伤阴而致的筋缓诸证。对于因肝阴不足,肝血亏损引起的'筋痿’证也有一定的效验。”(编辑/张亚娟)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一方,在《伤寒论》中仅以治疗太阳病误服桂枝汤而使阴阳皆伤,经过治疗阳虽恢复,而营阴仍不足,无以养筋,致使脚挛急一证。除此以外,别无所载。但临床运用本方治疗的病证,不仅仅如此,其治疗范围较为广泛:
1、吴遵程曰:专治荣中之虚热,其阴虚阳乘至夜发热,血虚筋挛。
2、魏氏家传方:治湿热脚气,不能行步。
3、朱氏集验方;治足弱无力,行步艰难。
4、《医学心悟》:治腹痛。
本方的药物组成,看来很简单、平易,但如能加减适宜,灵活运用,效果竟有出乎意料者。
药方:芍药、炙甘草,共二味。
芍药能滋阴液、和血脉、养筋脉、解痉挛。炙甘草补中缓急。芍药、甘草合用共为酸甘化阴之剂,善能柔肝、养阴,滋养血脉而解痉挛,另一方面又可强壮筋脉,以治筋脉弛缓而无力。人身之筋脉强壮有力,刚柔相得,运用伸屈灵活自如,都要依靠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如果气血一旦失调,筋脉失其温养,则会产生各种病患。
由于邪伤阴液,致筋脉失养,既可导致筋脉的枯槁而发生挛急之证,又可导致筋缓而松软无力,不任使用。在治疗方面,凡属于此种病理机制范围的,概以和血养阴,濡养筋脉为治疗原则。
芍药甘草汤,一方能兼二用,既可治疗因伤阳而致的筋挛,又可治疗因伤阴而致的筋缓诸证。对于因肝阴不足,肝血亏损引起的“筋痿”证也有一定的效验。
鉴于上述情况,在临床上曾将本方运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及多发性神经炎的患者,虽然未必能治愈,但对其证状的改善上有一定的作用。
筋痿
《内经》云:“肝主筋”,“肝藏血”。下肢无力之“筋痿”的发生主要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关。如果邪热久羁,耗伤阴液,致使肝阴亏损,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其所养而弛缓无力,日久可致四肢痿弱不任使用,形成“筋痿”之候。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此病,大抵可以获效。
如果病情比较轻,如行走无大的障碍,仅是走远路及爬坡、上楼梯时感到下肢痠软无力,上肢不能举重物等这类型的病证,用此方治疗,适当加减,见效较速,治愈率较高,如果病情较重,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步履不能自持,困卧床第者,单纯用本方治疗,似不能胜任。需和其它药物配合,多服、久服,虽不一定短时间能治愈,但对证状改善上有明显的效果。
病例一
张某,男,55岁,农民。自觉上下肢无力一年余,每行至一公里以外的路程即感到两腿痠软无力不任使用,需坐下来休息数十分钟以后才能行走,两上肢也不能举重物。患病以来曾服过不少滋补药品,如虎潜丸,健步丸之类,毫无效验,且病情日见加重。
患者四肢软弱无力。脉弦而数,但还可走近路,荷轻物,其它方面均属正常。给服芍药甘草汤原方,前后共20余剂,上下肢再不感到痿软无力,恢复了正常。
处方:芍药45克,炙甘草30克。
病例二
任某,女,47岁。经内科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住院月余症状无甚改善,遂改用中药治疗。
患者于半年前,曾感觉嚼食时两咀嚼肌无力,继则四肢无力,不任使用,两眼睑下垂,颈项不能自持,终于困卧床第,翻身、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需人扶持。
患者四肢瘫软无力,坐立皆需人扶持,时时自汗,面色微现潮红,喘息吐痰。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脉数大无力,舌质呈镜面,有裂纹。
证属阴血亏损,津液枯竭,筋脉失养,弛缓不用。
白芍40克,炙甘草30克,党参15克,乌梅10克,生黄芪15克,水煎服,日服一剂。
服15剂后,咳喘、吐痰、自汗皆愈,肢体痿弱有明显好转,坐起皆可自主,并能下床扶杖行走二、三十步。宗前方加减又服二月之久,所有症状已减十之七八,并能操持少许家务。又宗上方加减制为丸药常服,以巩固疗效。
抽搐(属伤津者)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津液损耗,营血不足,筋脉失去其濡养而导致僵硬、强直、挛急、疼痛。此病多发于四肢,也可见于身体的其它部位。
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此病,往往可以彻底治愈。但如现脉迟手足冷,兼有阳虚证者,可以酌加一些姜、桂之品以助阳气,温筋脉。
典型病例
田某,女,28岁。患周身抽搐三年多,每天起床时发一作次。发作时四肢抽搐、蜷曲,舌强不能语,痛苦万分,必至两小时后才能逐渐缓解。或者在发作时能沉睡1-2小时,也能缓解下来。多方面医治,二年来没有效验。治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加勾藤、木瓜、当归等共服30余剂,后又以此方治成蜜丸,继服两个月,诸证痊愈,以后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患此较为严重的全身抽搐二年多,据说自患病以来概以镇惊、熄风、温筋发表之剂治之,不仅对证状毫无改善,而且越治越重。综合其脉证显然是津枯血燥,不能濡养筋脉所致。当是之时,滋阴养血尚恐不足,何况再久服大量温燥之品,重劫阴液,怎能不使病情恶化!
抽搐之证,属阴液不润和“寒则收引”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属感受风寒造成抽搐者概少。所以辨证需详,用药方能无误。如果一概投以镇惊、熄风、发表之剂,真是“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腹痛
腹痛绕脐,肠中无实积者,则是由于气血虚衰,阴阳失调,导致胃肠挛急作痛。证见痛作时腹部拘急不舒,强烈绞痛。以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或酌加助阳之品使阴阳调和,腹痛自止。
典型病例
任某,男,14岁。患腹痛三个多月,曾用过一些驱虫剂、祛寒剂以及消导药品均无效。每日拂晓至早饭前发作,发作时自觉绕脐剧烈绞痛,并有抽挛牵扯的感觉,饮食和大小便均正常。服芍药甘草汤加桂枝、干姜二剂痊愈。
结语
本方的适应证限于阴液耗损不能濡养筋脉而造成的挛急、筋缓诸证有明显的效果。如属于阳虚寒甚,筋脉失于温煦所导致的痉挛,即“寒则收引”者,则不属于本方治疗范围。关于肢体无力,不任使用之证,用本方治疗属于“筋痿”范围的有效。如肌肉痿缩,用此方治疗效果不佳。
药物的用量,成年人炙甘草、芍药均需用到40-50克以上,即使需要加别的药物时,也要突出甘草、芍药之量,量小效果不佳。
跟大师学经方之芍药甘草汤
【方名】芍药甘草汤。
【组成】芍药四两(12克)炙甘草四两(12克) 。
【功效】养阴舒筋。
【适应证】
1.肝血不足筋急证:筋脉拘急,肌肉疼痛或跳动,筋脉或关节超伸不利,或关节活动疼痛,两目干湿,手足心热,舌红,脉细。
2.胃阴不足轻证:胃脘隐痛或挛急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饮食不佳,纳谷无味,舌红,少苔、脉细或弦细。
【仲景条文】29.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解读原文】若手足厥逆转为温和,其治可选用芍药甘草汤,以补血益气,腿脚抽搐拘急就可活动自如。
【用药要点】方中芍药补血益营,养阴柔筋。甘草益气和中,缓急舒筋。方药酸甘化阴而养血,柔筋缓急而舒筋,善治筋脉拘急挛紧。
芍药甘草汤医案——脚抽筋,肌无力
陈瑞春;芍药甘草汤21脚抽筋
易某,男,56岁,教师。1983年5月10日就诊。病者来省城开会,当晚两脚抽筋,无法入睡,两脚软乏力,夜半抽筋从梦中痛醒,大便偏结,舌润薄苔,脉缓稍弦,血压正常,处方;
白芍20克,炙甘草10鹕,牛膝15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桑椹子10克,
当晚服1剂,抽筋缓解。次日又服1剂,服挛急即止。嘱其若有脚抽筋,即服3至5 剂。后来信称,回家后服过1至2次,再未复发。《伤寒实践论》
论;本案比较典型,用芍药甘草汤加那么多味,也不去大剂用芍药草汤,此是当今医界的一股风。也不知为什么,治病组方,总想着面面俱到,可疗效总达不到面面俱到。就老老实实的按照仲景学就行,非要学习百家,到最后就这样了,一个方就仲景两味药,加了四味别的药,面目全非,实际还是仲景的方起了主要作用。上面的那些医案,足以说明。
22肌无力——赵明锐芍药甘草汤案
任某,女,47岁。
经内科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住院月余,症状无甚改善,遂改用中药治疗。患者于半年前,曾感觉嚼食时咀嚼肌无力,继则四肢无力,不任使用,两眼睑下垂,颈项不能自持,终日困卧床第,翻身、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需人扶持。患者四肢瘫软无力,坐立皆需人扶持,时时自汗,面色微现潮红,喘息吐痰。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脉数大无力,舌质呈镜面,有裂纹。证属阴血亏损,津液枯竭,筋脉失养,迟缓不用。处方:白芍40g,炙甘草30g,党参15g,乌梅10g,生黄芪15g。水煎服,日1剂。服15剂后,咳喘、吐痰、自汗皆愈,肢体痿弱有明显好转,坐起皆可自主,并能下床扶杖行走二三十步。宗前方加减又服两个月之久,所有症状已减十之七八,并能操持少许家务。又宗上方加减制为丸剂常服,以巩固疗效。
原按:《内经》云:“肝主筋”“肝藏血”。下肢无力之“筋痿”的发生主要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关。如果邪热久羁,耗伤阴液,致使肝阴亏损,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其所养而弛纵无力,日久可致四肢痿弱不任使用,形成“筋痿”之候。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此病,大抵可以获效。芍药能滋阴液、和血脉、养筋脉、解痉挛。炙甘草补中缓急。芍药、甘草合用共为酸甘化阴之剂,善能柔肝、养阴,滋养血脉而解痉挛,另一方面又可强壮筋脉,以治筋脉驰缓而无力。人身之筋脉强壮有力,刚柔相得,运用伸屈灵活自如,都要依靠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如果气血一旦失调,筋脉失其温养,则会产生各种病患。由于邪伤阴液,致筋脉失养,既可导致筋脉的枯槁而发生挛急之证,又可导致筋缓而松软无力,不任使用。芍药甘草汤,一方能兼二用,既可治疗因伤阳而致的筋挛,又可治疗因伤阴而致的筋缓诸症。如果病情比较轻,如行走无大的障碍,仅是走远路及爬坡、上楼梯时感到下肢酸软无力,上肢不能举重物等这类型的病证,用此方治疗,适当加减,见效较速,治愈率较高,如果病情较重,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步履不能自持,困卧床第者,单纯用本方治疗,似不能胜任。需和其他药物配合,多服、久服,虽不一定短时间能治愈,但对症状改善有明显的效果。
论;自汗多者,营风疏泄,卫气失敛,经阳之气,尽泄于外,不能濡养肌肉,于是无力。此还是外感,营风疏泄,卫阳失藏。一个汗出,即可亡阳,也可亡阴。
芍药甘草汤原文,配方,临床运用医案
【原文】
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29)
2.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30)
【组成】
白芍12g 炙甘草12g
【煎服】
水浸30分,煎30分,约400ml,分2次服。
【主治】
阴血虚之腿脚挛急,咽干烦躁者。
【加减】
1.兼湿热证者,加三妙散。
2.兼寒湿症者,加桂枝、苍术。
3.虚弱者,酌加人参、附子。
4.胁痛者,加柴胡、枳实。
5. 项强痛者,加葛根。
【禁忌】
挛急兼四肢厥冷,喜热怕冷,脉沉迟者,忌之。
【类方】
当归四逆汤:同可治手足拘挛。不同者,本方所治之挛急, 为寒邪直中厥阴,症见肢冷脉细;芍药甘草汤所治之挛急,系阴血亏损,筋脉失养引起,故有一派阴虚内热症状。
【临床运用】
1. 治腹痛如神,脉迟加干姜,脉洪加黄连。(《医学醒悟》)
2. 凡青筋暴露,色紫,皮肉挛急者,用之无不效。不仅治脚挛急,凡因跌打损伤,或睡眠姿势不正,致腰背有筋牵强者,本汤治之。(《经方实验录》)
3. 治小肠腑咳,发咳而矢气。(《皇汉医学.内科摘要》)
4. 足跟痛如锥刺、如刀刮,不可触近,伴有腹皮挛急者。(《皇汉医学.建殊录》)
5. 鼠溪部肿痛。兼见右腿拘紧,不能伸直,抽筋,脉弦细数,舌红少苔。(《新编伤寒论类方》)
6.治舌肿满塞口。(《圣济总录》) 【您跆)
7. 三叉神经痛。伴头晕目眩,脉缓大,舌无苔有裂。(《江西医药杂志》1965;7:90)
8.大便干结如羊粪,数日一行,脉弦细而涩。十剂而愈。(《四川中医》1991;3:34)
9. 不安腿综合征。症见小腿有莫可名状的酸、麻、胀、似痛非痛感,时抽筋,时有触电感,休息时加重。(《浙江中医杂志》1988;6:273)
10.强中。舌尖边倶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八剂而瘥。(《河南中医》1989;3:31)
【浅议】
此为滋阴养血、缓急止痛之方,临床运用以挛急疼痛,咽干思冷,脉数无力为目标。
肝藏血,主筋。阴血亏虚,津液不足,筋脉肌肉失却濡养,是以拘急疼痛。故临床伴有至夜发热,头面赤热,咽干烦躁,思饮思冷,小便赤短,大便艰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阴虚内热症状。
芍药甘草汤为仲圣阴虚病之治方。方中白芍味酸,敛阴和肝,通脉逐痹,炙甘草甘温,补中和中,合之有酸甘化阴、养血和营、健脾柔肝、通痹缓急之作用。余常用治肝脾不和之腹痛、胁痛,多可获效。腹证呈腹壁松弛柔软,腹肌坚硬如板者疗效尤佳。个别患者服后水肿,停药后自行消失,或加茯苓可避此弊。合三妙散,治疗湿热下注之膝踝关节痛、或足跟痛,未已疼痛即可轻止。芍药之运用,历代医家或主赤芍,或主白芍,争议不一。张山雷谓:“《本经》芍药,虽未分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寻绎其主治诸病,一为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敛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一为逐血导瘀,破积泄降,则赤芍也。”余遵此说,于肝阳上亢、肝木横逆、疼痛喜压者用白芍,瘀热凝滞、血瘕疝痹、疼痛拒压者用赤芍。若二证皆有,则二药并用。其量在15g至30g间,甘草等量或用芍药之半。
现代医学药理实验认为,芍药有抑制中枢,扩张血管之作用,为平滑肌之松弛剂。然从治疗腿脚挛急看,对横纹肌亦有解痉作用,故临床用于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咳嗽、吸气、及变换体位加剧之疼痛,亦用于不安腿综合征,项背强痛,腓肠肌痉挛,咳嗽,哮喘,胃、肠、胆、输尿管痉挛,习惯性便秘,二便里急,经期腹痛等神经、血管、肌肉紧张性之病症。
芍药扩张血管,可使体内脏器功能发生改变。因血液流变犹水之就下,当全身血管扩张时,下身血量相对较多,心脑血管之血相对较少,气血虚弱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自汗、胸满、短气、神疲、脉数、血压下降等心脑供血不足、及心脑应变反应症状。故处方用药,应时时想到心脑供血。《伤寒论》21条之脉促、胸满,即为大脑供血不足、中枢应急之症。胸满为肋间神经收缩所致,脉促乃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之象。此时若用芍药,必然加剧心脑供血不足,故仲圣主以桂枝去芍药汤。何许人易生此症?曰:虚寒体质者,面色萎黄、晄白者,六脉沉迟、沉细者是也。
挛急一证,除阴血不足难以濡润外,阳虚寒甚,筋脉失却温煦亦可引起,所谓寒主收引是也。其必有畏寒、肢厥、脉紧、舌润等症状,治当温阳散寒、活血通脉,方如当归四逆汤。
【芍药甘草汤医案】
1. 腹痛
韩某,女,12岁。南关小学学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今不满二七,业已潮汛,且量多期延。初因害羞不愿就医,后失血甚多,出现神疲眩晕,心悸短气,难以上学,始来就诊。化验检查,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1.7x10^12/L。余用滋阴补肾法以治,诸症见轻。近三日,过午腹痛,时轻时甚,用手按压,痛可得缓,夜寐后疼痛渐止。上午则一无所苦,饮食二便亦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略数。
观其脉症,知崩漏日久,阴血大损,脉络失养而作痛也。何以午前不痛、午后痛?以午前属阳,阳气为用,尚可帅血运行,是以不痛;午后属阴,阴血为用,血运不畅,故而痛也。治当补血通痹,缓急止痛。拟:
白芍15g 炙甘草15g 二剂
二诊:腹痛再未发作。遂守前法,予以滋肾补血。
2.小便失禁
姬某,女,50岁。曾病阴虚血崩,经余治愈。今尿频、尿急月余。稍有尿意即须临厕,迟则失禁也。无尿痛、尿灼。腰不痛,纳后化迟,大便一日一行。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弱。腹诊:腹皮薄弱,无压痛,惟腹肌紧张耳。
脉证观之,此乃阴血不足,肝木失养,疏泄太过证也。治当养血和营,柔肝缓急,芍药甘草汤,首选方也。拟:
白芍15g 甘草15g 三剂
二诊:尿频、尿急明显减轻,纳化仍差,原方加鸡内金10g 三剂
三诊:小便失禁之状,再未发生。患者惧病复发,求再服三剂,遂欣然授之。
3. 头痛
王某,女,40岁。素争强好胜,凡事不遂心,便怒不可遏,捶胸拍腹,迁怒他人,真河东吼狮,胭脂啸虎也。近因其子考试名落孙山,又气冲牛斗,肝火横逆,致头痛如劈,左颞、左眉棱骨痛不可忍。恶心欲吐,胸满烦躁,口干口苦,饮食不思,大便干秘,二三日一行。视其形瘦颊赤,舌红苔薄。诊得脉象沉弦有力。
观其脉症,知其怒气伤肝,肝火上逆为患,治宜平肝降逆,舒肝清热,拟芍药甘草汤加味:
白芍20g 甘草10g 柴胡10g 紫贝齿15g 石决明15g 茵陈15g 龙胆草10g 二剂
服后至夜,疼痛渐止。
按:肝火横逆,肝阳上亢,故而头痛;肝气行于左,故左侧尤剧;眉棱骨痛、恶心呕吐,脉象沉弦,皆为肝木克土,肝火横逆之症。故用芍药、甘草、柴胡舒肝缓急,介贝平肝,龙胆草、茵陈清肝,药证相合,故疼痛速杳。病虽得愈,然总须移情易性,大度宽容,方可断根。若赋性依然,我行我素,常兴无名之火,病症必将彼伏此起,永无宁日。
4.腿痛
郭某,男,54岁。32岁时因肝硬变退休。廿余载边治疗,边休养。虽时有骨蒸潮热,胁痛泄泻等症,然调治几日,便可康复。常相遇于街头,见其摆地摊,做小商。日前午后下棋时,觉左侧腿股微有疼痛,未予介意,当晚子夜因痛而醒。抽掣于腹股沟及承山穴处。不得穿裤,难以行立,彻夜不寐。服去痛片、芬必得可得暂缓,医时由其家属搀扶而至。视其痛肢皮色正常,亦不肿胀,推拿、按摩,疼痛可减。身无寒热,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象弦细。
仲圣于汗后脚挛急,立芍药甘草汤以治,以其汗后络脉空虚,筋肉失养也。本案虽未经汗,然肝病年久,津血不足,脉络痹阻,筋肉失养,亦必然也。拟:
赤白芍各15g 炙甘草15g 二剂
二诊:一剂痛减,二剂痛失。行立自如,独步来诊。询知腿仍发僵,此筋急不舒也,原方加苡米30g 木瓜10g三剂善后。
按:《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本案患者肝硬化20余年,必津亏血少,脉络不畅。无寒热,知非外邪。无压痛,知其非实。故用芍药甘草汤解挛急,通脉络。脉络通,筋得养,自能“千里之行”。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